
2021年4月2日,一名戴口罩的行人走過印度新德里街頭的壁畫
未來印籍勞工在海合會國家的處境仍將較為艱難,其在該地的存在空間將受到大幅擠壓。
周明 黎奇儒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外籍勞工群體面臨特殊困境,多國為此調整相關政策。海合會國家(卡塔爾、沙特、阿聯酋、巴林、科威特、阿曼)作為外籍勞工的“雇用大戶”,相關政策調整在疫情之初就一度成為輿論焦點。
排除疫情因素,外籍勞工群體本身的生存和發展問題也一直受到關注。印度籍勞工是海合會國家最主要的外籍勞動力群體,他們的生存狀況之變,或許可以帶來諸多啟示。
工作、生活環境更臟更累更險了
20世紀70年代,由於海灣地區石油價格暴漲而自身勞動力短缺,阿拉伯國家衍生“外籍勞工去阿拉伯化”,由於印度具有勞動力價廉與毗鄰海灣等諸多優勢,海合會國家開始大規模引進印籍勞工,以適應石油工業發展的需求。
當前,印度籍海外勞工約800萬人,其中近90%在海灣國家,除極少數在伊朗、伊拉克,大部分分佈在海合會六國。這一群體大多文化程度較低,雇用成本遠低於當地勞工,他們在海灣國家多從事“3D”工作,即當地人瞧不起和不願從事的臟(dirty)、累(difficult)、險(dangerous)工作。
海合會國家實行保人制度,不僅可以使當地公民“坐享其成”,而且還賦予其很大權力,甚至可以扣留外籍勞工護照,這助長了本地公民的優越感。此外,受宗教衝突等影響,印度籍勞工在該地區常遭受歧視,權益往往無法得到保障:僱主拖欠工資,工作環境差,住房、醫療、子女教育問題不能妥善解決,甚至遭受虐待、性騷擾等。
鋻於此,早在1983年,印度就頒佈了涉及海外勞工權益保護的新《移民法》,成立中央和地方移民保護局,並於2004年組建海外印度人事務部。作用肯定是有,但因為印度籍僑工終究是在海灣國家而非本土工作,印度政府發揮的效用有限。2020年4月,諸多人權組織呼籲,海灣國家政府應尊重印度等弱勢外籍勞工的權利,尤其從事建築、酒店、餐廳、家政等領域工作的勞工。
由於大量引進外籍勞工,海合會國家在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也都出現諸多問題,如失業率上升、暴力犯罪頻發、本土文化遭受挑戰等。為減輕這些負面影響並降低對外籍勞工的依賴,海合會國家自20世紀80年代起紛紛施策推動勞動力本土化,這已成為其經濟多元化改革的一大關鍵,近年來幾乎所有海合會國家的發展願景都涉及這一內容。
海合會國家促進本土就業的措施主要有兩類:一是限制外籍勞工數量,如限制其從業領域、縮減簽證發放數量、提高雇用成本等;二是提升本地勞動力就業能力,如加大理工科教育投入、增加女性就業領域與崗位等。這些舉措壓縮了印度籍勞工的就業空間,相比新興崛起的本地勞工,印籍勞工的競爭優勢已有所削弱。
新冠肺炎疫情加劇了這一困境,部分印籍勞工生活亂作一團,如丟掉飯碗、生意合約乃至家庭破裂。
海合會國家經濟主要依靠油氣、旅游産業,疫情蔓延使當地經濟損失慘重,2020年海合會六國國內生産總值總計約為1.41萬億美元,較2019年下降了14.3%。經濟發展受挫,海合會國家不少公司出現財務危機,被迫降薪、停薪並率先裁減外籍員工,一些印籍勞工因此被遣返,或因經濟和健康等原因被迫回國。
此外,由於印度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為全球第二多,加之印籍勞工工作、生活環境較差,使其成為傳播病毒的潛在風險人群,這也加劇了海合會國家的“排印”心理。
未來難擺脫灰暗底色
在可預見的未來,這一群體的生存環境很難擺脫灰暗的底色。
作為海合會國家建設的“主力軍”,海合會國家發展已離不開外籍勞工,印度籍勞工被大量引進至今,他們已充斥到當地各行各業中,從知識型人才到建築工人、護工等,到處可見他們的身影。儘管海合會國家把勞動力本土化作為實現發展願景的方向,但目前來看,其進程和效果並不理想。如當地私營企業多數員工仍為外籍勞工,儘管政府要求企業雇用一定比例的本地勞動力,但一是本地勞動力的就業傾向於高薪酬、高福利的政府部門和大型國企,二是一些本地勞動力或不具備相應的職業技能,或出工不積極,一時難以符合私營企業的用工標準,未來較長時間內,外籍勞工仍將是海合會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
但是,儘管印度籍勞工對促進海合會國家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但他們也給當地帶來諸多挑戰,與當地公民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緩和這一矛盾成為當地政府縮減印度籍勞工的重要考量。加之當地實施勞動力本土化戰略,這些勞工在當地的前景並不樂觀。
近年來,印度籍勞工在海合會國家的人數由於上面提到的原因已有所減少。鋻於當地致力勞動力本土化的決心不會輕易改變,尤其是疫情更凸顯出印度籍勞工的“邊緣人”角色,總體而言,未來印度籍勞工在海合會國家的處境仍將較為艱難,其在該地的生存空間將受到大幅擠壓。
四大啟示
中國也是向海合會國家輸送勞務的大國,以印度為鑒,為更好地維護本國海外勞務人員合法權益、有效規避風險、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及與當地關係健康持續發展等,目前看來,至少需要在四大方面進一步做出努力。
第一,加強赴海灣務工群體的職業技能培訓與海灣國情培訓,不斷提升海外勞務人員的知識素養,促進從“量”的輸出到“質”的輸出的轉變。
加強專業技能培訓,不僅可以提高海外勞工的就業層次和競爭力,促進其主動改善工作、生活環境,還可順應海合會國家對高素質及服務技術型勞務人才需求增長的趨勢,緩和當地勞動力本土化政策帶來的衝擊。此外,提高海外勞工的文化素養不僅可以提升其跨文化理解與包容能力,減少與當地文化衝突風險的發生,也有利於樹立或維持國家良好形象。
第二,加強與駐在國政府及海合會的協調溝通,補充、完善雙邊及未來自貿協定中的勞工保護條款。
印度籍勞工在海合會國家面臨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當地保障外籍勞工合法權益的意識偏弱。為此,印度和沙特於2014年簽署了改善印度勞工尤其是司機、家傭工作條件的協議,並於2016年簽署了涉及“領事問題聯合工作組”等內容的協議。就公平對待印度籍勞工、維護其合法權益等,印度與海合會其他國家也紛紛簽訂了雙邊勞動合作協議。中國也可借鑒其探索經驗。
第三,加強海外勞務管理與服務的機制化建設,強化對海外勞務人員的引導與&&。
如今,印度已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海外勞工管理與服務機制,如海外印度人事務部負責監管跨國勞務雇傭事宜,為防止勞務欺詐、惡意盤剝先行構築屏障。該部下設海外就業促進委員會、海外勞工資源中心、移民政策局等機構,並設立海外勞工福利基金,為保障海外勞工權益、提供市場信息和緊急救助等開闢通道。移民事務局、移民保護總局和駐外使領館負責受理跨國勞務投訴。
印度在海灣國家設有移民勞務官和印度人社團基金,負責監督所在國對印度勞工的保護及提供緊急救助。中國外交部與商務部兼管海外勞務而非專管部門,可考慮借鑒印度做法增設分工合作更加精細的專門機構。
此外,印度定期舉辦海外印度人節、頒發海外印度人獎,並提出單設獎項獎勵有傑出貢獻的海外勞工,以此提升海外僑民的凝聚力與認同感。
中國在以印度為鑒的基礎上,或可通過加強對當地華人商會與自助團體等的引導與&&,以使海外勞工管理、服務與身份認同更加系統化、有效化。
第四,積極開拓國際勞務市場、提高海外就業的廣度、精度與效率。
印度海外勞工扎堆海灣,幾乎“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因此長期承受着海灣縮減印度籍勞工的巨大壓力,僑匯收入也受到影響,莫迪政府對此頗感頭疼。在此方面,海外印度人事務部的具體做法,一方面是與海合會國家簽訂勞務合作諒解備忘錄,以盡力穩定勞工供需關係。另一方面,注重研究國際勞工市場需求與供應之間的缺口以及填補缺口所需的技術,建立新興國家和海外就業特殊機遇資料庫,同時及時發布國際勞工市場可靠信息;積極與歐洲國家建立勞工流動夥伴關係、簽訂雙邊保障合作協議;簡化海外勞工手續辦理流程,通過高效便民服務增強合法勞務輸出的自由流動性。
中國在海灣國家勞工市場同樣面臨准入壁壘和競爭加劇的雙重壓力,做好風險防範、積極開拓國際勞務市場也勢在必行,為此,在維持、拓展亞、非原有海外勞工市場份額的同時,應加大對中國勞工雇用率較低的歐美、拉美等國際勞工市場的研判,建立相關數據庫和信息發布&&,實現廣泛、精準而快速的海外就業。
(周明係天津外國語大學亞非語學院講師;黎奇儒係天津外國語大學研究生)
來源:2022年1月26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