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舉行大型示威活動抗議美國警察暴力執法和種族歧視
“真正的犯罪是允許一個曾犯下大屠殺罪行的兇手的雕像屹立了125年,而2020年夏天這座雕像被推翻並不是犯罪。”
周少晨 張蕊
2020年6月,在英國港口城市布裏斯托進行的“黑人的命也是命”抗議活動中,4名抗議者因將曾經參與奴隸貿易的商人愛德華·科爾斯頓的雕像推入河中,而被指控損壞公物。
半年多後,2021年1月初,在布裏斯托法庭上,陪審團裁定他們無罪。
在喬治·弗洛伊德被美國警察致死後,推倒科爾斯頓雕像成為世界各地反種族主義抗議浪潮的一個開創性時刻。在法庭上為4名被告作辯護證詞的歷史學者戴維·奧盧索加教授&&,“這是一個英國陪審團最後得出的結論,那就是,真正的犯罪是允許一個曾犯下大屠殺罪行的兇手的雕像屹立了125年,而2020年夏天這座雕像被推翻並不是犯罪。”
但也有批評人士認為,這樣的裁決為今後試圖推倒其他歷史人物雕像的行為開了一個先例,將“給暴徒們開綠燈”。英國檢察總長蘇拉·佈雷弗曼2022年1月7日&&,有可能將此案呈交到上訴法庭,因為這樣的裁決雖然“是對自由的重要維護,但結果造成了困擾”。
關於“塑像被推倒”的爭議也許還將在英國社會持續下去,就像種族主義衝突仍在不斷撕裂着西方國家一樣。
因奴隸貿易而興起的城市和家族
布裏斯托是英國西部的重要港口,其最遠古的名字為“Brycg-stow”,意為“橋旁集會之地”。早在11世紀該地已建立了獨立的城堡,12世紀則發展成一個貿易港口。由於對外貿易興旺,13世紀布裏斯托已是造船中心。
從15世紀開始,歐洲掀起了開發美洲新大陸的風潮,面向大西洋的布裏斯托,與倫敦和利物浦一起,成為英國城市中從事奴隸貿易最重要的三個港口之一,大量奴隸經由此地被販賣到美洲。
1728年至1732年,布裏斯托更是成為英國首要的奴隸貿易港口。在那段時期,布裏斯托平均每年派出48艘奴隸貿易船隻,倫敦和利物浦每年分別派出40艘和14艘。在布裏斯托、利物浦和倫敦的船隻所進行的奴隸貿易中,布裏斯托供應了42%的奴隸。自1700年左右到1807年議會廢除奴隸貿易,超過200艘販奴船停靠在布裏斯托,販賣了超過50萬名非洲黑人到美洲做奴隸。
1636年出生於布裏斯托的科爾斯頓,正是抓住了“時代的風口”,通過奴隸貿易積攢了大量財富。1672年,他在倫敦創辦了自己的公司,從事奴隸、布匹、葡萄酒和糖的貿易。1680年,他成為皇家非洲公司的副總裁。資料顯示,他直接或間接販賣了至少84000名非洲黑奴,其中包括近10000名兒童。大約19000名奴隸死在了開往美洲和加勒比的船上。晚年的科爾斯頓衣錦還鄉,以慈善家的身份在布裏斯托捐助了多所醫院、學校和教堂。作為回報,布裏斯托有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學校、音樂廳和寫字樓。1895年,布裏斯托豎立起科爾斯頓的雕像,雕像所在的街道也以他的名字來命名。
但圍繞科爾斯頓的爭議一直存在,特別是近30年,一直有民眾請願要求移除他的雕像。近年,在“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引發的英國反種族主義浪潮中,英國民眾呼籲重新評估英國殖民遺産,民眾要求為布裏斯托與科爾斯頓有關的地點和建築重新命名。
推倒雕像的4人被判無罪,更是在英國引發了一場關於如何評價歷史人物,以及是否應該移除與殖民史有關的歷史遺跡的全國性辯論。對此,英國首相鮑裏斯·約翰遜&&,應當正視殖民史,因為“我們擁有複雜的歷史遺産,無論好與壞,它反映了我們歷史的多樣性”。他&&,因殖民歷史存在,“你不能在回顧它的時候試圖改變我們的歷史,或刪減它或編輯它。”
殖民歷史的遺毒——種族主義
戴維·奧盧索加在法庭作證的證詞中&&,“這是意義非凡的一個裁定。這個國家正處於漫長而艱難的旅程,承認所有我們歷史中好的和壞的方面。我認為這是這個艱難、曲折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
拆除奴隸販子和殖民主義者的雕像,成為抗議種族歧視運動的變種,正在西方世界蔓延。英國“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的聲援者們,創建了一個名為“推倒種族主義者”的網站。在這個網站裏,運動的支持者們仔細地標注了70多處他們希望能夠改名或是推倒的雕像和紀念碑。
推倒雕像似乎可以緩解示威者內心的怒火,但這並不能抹去英國殖民歷史的遺毒——種族主義和種族歧視。英國的種族不平等由來已久,且深植於英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領域的方方面面。
種族主義並不是從來就有的,它是近代以來隨着殖民擴張和資本積累而形成的,是歷史的産物,結構性種族主義就是這一歷史産物的現代表現形式。“結構性種族主義”指的不是少數人或少數機構的種族歧視觀念或行為,而是指深植於一個國家的歷史和文化傳統之中,並體現於整個社會以及國家經濟和政治體系之中的種族歧視觀念和行為。
在英國,結構性種族主義在個人以及機構層面均有表現。在個人層面,“日不落帝國”的殖民歷史和殖民主義傳統造成的“白人優越感”普遍存在,關於少數族裔的刻板形象一直“深入人心”,導致少數族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遭遇偏見、歧視或種族暴力的情況十分常見。
2017年“英國社會態度調查”對種族偏見問題進行的一項調查表明,1983年以來,認為自己“具有某種程度種族偏見”的被調查者比例一直保持在25%至33%之間,1996年之後這一比例甚至有所上升。並且,由於人們通常並不認為“種族偏見”是一種積極立場,因此,實際持有這一態度的比例可能會更高。
近年來,英國在“脫歐”與新冠肺炎疫情雙重影響下經濟低迷,英國少數族裔低下的經濟地位也在疫情中進一步暴露出來。英國經濟智庫“決策基金會”的報告顯示,疫情擴大了英國不同族裔之間存在已久的差距。在過去一年中,英國非洲裔年輕人的失業率攀升至35%,亞裔達到24%;而同年齡段白人失業率僅為13%。
種族主義和種族歧視不僅體現在個人層面,還以更具機制性和制度性的形式存在於英國政治和社會機構之中,甚至被固化。這種機構層面的種族主義,比個人層面的種族歧視影響更廣泛,後果也更嚴重。
根據《麥克弗森報告》給出的定義,“機構種族主義”是指“由於個人的膚色、文化或種族來源,某個機構未能向其提供恰當和專業的服務”。儘管英國歷年來通過了一些針對種族歧視的立法,而且,從表面上看也沒有任何一個機構的政策明文規定種族歧視的內容,但正如英國平等與人權委員會前主席艾薩克所説,英國政府在解決種族不平等問題上的努力,更多是“零碎修補”和“斷斷續續”的,更多是“陳詞濫調的呼籲”而非實際政策。
聯合國當代種族主義特別調查員滕達伊·阿丘梅在2018年的一份報告中也指出,在住房、就業和醫療等領域,英國都存在着“令人震驚的”對少數種族群體的“結構性社會-經濟排斥”。但是,英國政府卻從未承認問題的存在,更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和反思這一問題。
抗議和反思
2020年,反種族主義抗議活動席捲全英後,英國成立了一個種族與族裔差異委員會,英國首相府委託該委員會對英國的種族狀況進行調研。該委員會2021年4月發布了一份長達258頁的報告,該報告宣稱,英國在種族平等方面是“其他以白人為主的社會的最佳典範”,而不是一個充斥種族歧視的社會。
這份違背事實的報告引發了激烈的批評。英國議會下院工黨議員戴維·拉米指出,這份報告的結論“是對這個國家經歷結構性種族主義的所有人的侮辱”。聯合國人權委員會高級專員也對該報告提出批評,認為報告中關於奴役問題的“神話式錶述”試圖凈化奴隸貿易歷史,有可能進一步激發種族主義和種族歧視。
英國社會難以回避的歷史是殖民主義歷史。推倒雕像,不應該是以現在的標準清算過去,而“直面歷史”也不應該對殖民歷史的遺毒視而不見,對待歷史的正確態度應該是以史為鑒。
奴隸貿易、殖民主義是種族主義的主要根源。非洲裔和亞洲裔以及土著人,當年是這些殖民主義行徑的受害者,現在仍然在承擔其後果。英國現在要做的不僅是要正視這段不光彩的歷史,更應該採取措施消除這些行徑所造成的悲劇和苦難,更有責任帶頭抵制一切形式的種族主義和種族歧視,推動消除殖民主義遺毒帶來的負面影響,促進和保護人權,維護國際公平正義。
(作者單位:國際關係學院國家安全教育學院)
來源:2022年1月26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