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首頁 國內·國際·言論 | 經濟·財富·科技 | 社會·文化·生活·其他 | 專欄 | 過刊檢索 | 關於我們 | 環球廣告
威廉,是莎士比亞,也是你和我
  新華網 ( 2022-01-26 07:07:39 ) 來源: 《環球》雜誌
 

《威廉與我》劇照

  你看那個威廉的時候,看到的不只是威廉·莎士比亞,也是你身邊一個個鮮活的人,以及你自己。

《環球》雜誌記者/劉娟娟

  田曉威寫完《威廉與我》劇本的第一幕,覺得還不錯,滿懷積極性與自信心,把創作劇本這件事與師姐李梅分享,希望得到一些認可和鼓勵。

  以上是田曉威關於《威廉與我》創作初期的記憶。

  可李梅卻有另一個版本:“我估計他自己可能覺得挺好,但他這個人特別內斂,絕對不會説‘我寫了一個劇本,覺得不錯’。他當時就跟我説,‘師姐,我正在寫一個劇本,等我寫完了,你能來參加一下劇本朗讀嗎?’他也沒説邀請我演。我説,‘好,沒問題,你加油。’”

  大概是後來田曉威模糊了記憶,把當時的心理活動當作了真實發生的事。

  除了李梅,田曉威還拉來了張懿曼和楊柳,全都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的四人組成話劇《威廉與我》的主創班底,由田曉威導演,四人在舞&上一共演繹了30余個角色。

  《威廉與我》首演之後,田曉威當初的心理活動的確可以大大方方地講出來了。那是記者本人的朋友圈中罕見的現象級事件——無數戲劇人和戲劇迷組成《威廉與我》的口碑自來水,各種溢美之詞嘩嘩地流淌在手機屏幕上,就連最苛刻的劇評人都表現出了無盡的溫柔。

他們讓莎士比亞走下神壇

  威廉,指的是威廉·莎士比亞。

  一個夜晚,三個小時,四個演員,30余個角色,《威廉與我》講述了莎士比亞偉大又平凡的一生。説他偉大,當然因為他是莎翁。説他平凡,是因為這個威廉有着普通人的喜悅與憂愁、悲傷與無奈,以及諸如怯懦、嫉妒、虛榮等人性弱點,當然也有着真誠、悲憫、堅韌等人性之閃耀。

  楊柳飾演的少年莎士比亞英氣靈動,誤入斯特拉幅市政廳舞&與戲劇結緣,這個皮革商的兒子不甘沉寂於小城,懷揣對戲劇的熱愛,義無反顧踏上追夢之路;李梅飾演的青年莎士比亞意氣風發,在大城市倫敦努力打拼,用才華、勤奮和堅韌在戲劇界闖出一片天地;田曉威飾演的中年莎士比亞憂鬱內斂,飽嘗苦辣酸澀,被貴族戲弄過,也當過女王的座上賓,終成戲劇大師;張懿曼飾演的晚年莎士比亞滄桑沉靜,失意回歸斯特拉福,早已看透一切,所有那些榮耀、紛爭、困苦與歡愉,不過爾爾。

  四人還生動刻畫了不羈的同行、狡詐的貴族、神秘的異域情人、高傲的女王等等30余個形容各異、性格不同的角色,莎士比亞與他的這些友人、敵人、愛人、貴人等等一一交手。舞&上,《亨利六世》《羅密歐與朱麗葉》《仲夏夜之夢》《理查三世》《暴風雨》等莎翁名作的創作故事也穿插其中,結合莎士比亞一生中的各個重要節點再去看那些作品,觀眾很容易看透當時拿着鵝毛筆寫下那一行行美妙絕倫詞句的那個人的內心——寫下哪一句時他在笑?他的眼淚滴在了哪一句上?他又為哪一句而嘆氣?

  為什麼叫“威廉與我”而不是“莎士比亞的一生”?田曉威説,是為了把莎士比亞拉得離我們更近。

  “在我們從小的認知裏,莎士比亞就是偉大的劇作家,他的成就登峰造極。但其實這種認知反而會阻礙我們認識他的劇作,認識他的劇作所表達的關於人的內容。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家和藝術家其實都在做一件事,就是讓思想和藝術回歸到人本身,讓文藝作品不再是為其他思想服務的附屬品。莎士比亞的戲劇開創了一個關於人的時代,和以往那些為宗教服務的道德劇不同,他在挖掘人性本身,這樣戲也會變得更好看。”田曉威説,“莎士比亞當時是這麼做的,我們後來的人在寫他的時候,就不應該把他捧上神壇,而應該像他當時做的一樣把他拉得離我們更近。”

  田曉威在創作劇本的過程中發現,對於戲劇工作者來説,不論環境怎麼變,不論有什麼樣的膚色和文化背景,生活的本質沒有變化,而四人在深度創作的時候,都在想如何把莎士比亞和自己的生活接通。

  《威廉與我》的四位主創對記者説,他們從未看到莎士比亞的“神性”。“他不是一個忠貞的信仰者,宗教對於他來説更多是生存的手段。伊麗莎白一世時期是一個很混亂的時代,民眾被要求獨尊都鐸家的‘國教’,那是一個脫胎於天主教被都鐸家利用的宗教。很多不從於都鐸家的人都受迫害致死,而莎士比亞是個聰明人,他從來不受制於虛無縹緲的信仰,什麼東西有用他就用什麼。”田曉威説。因此,觀眾在戲裏會看到一個為了生存、為了繼續創作向權貴屈服的莎士比亞。

威廉也是你我

  《威廉與我》讓李梅一下子重回大學時光,又燃起了琢磨莎士比亞的衝動。“上學的時候學莎士比亞,總覺得他寫的東西離我們太遠了,隔了好多層,看不進去。後來畢業大戲老師選的是莎士比亞的《第十二夜》,説是個喜劇,但我真看不出來喜在哪兒,就感覺詞寫得特別矯情,也搞不懂。老師就説,‘你嘗試着去琢磨,它其實跟現代人是有連接的,不像你想的那麼老遠。’然後老師帶着我們做了好幾百個人物練習,我們班的同學就慢慢摸到了莎士比亞的一些喜劇要素到底是什麼,他寫的人物跟我們現在的人的連接是什麼。”

  李梅是另三位主創共同的師姐,她畢業於中戲著名的新疆班,同學有陳建斌、李亞鵬等等。她是同學之中為數不多的長年堅守在戲劇舞&上的人。近年來,她主演的《麗南山的美人》《早餐之前》《酗酒者莫非》等都是品質和口碑力作。李梅説,她選戲就只有一個標準——好導演和好劇本,“這個‘好’,不是指名導演、名劇本,而是看這個劇本它能不能反映人性,這個導演他有沒有人文關懷,曉威就是一個有人文關懷的導演。”

  讀了《威廉與我》劇本,李梅看得出田曉威研究了大量史料,做了很多功課,吃透了莎士比亞。“不管是當年在大學排練《第十二夜》,還是這次跟曉威合作《威廉與我》,我都能感受到莎士比亞並非只寫了一些優美的辭藻,也並非像人們想的那麼高,他的作品中有非常多接地氣的東西,我希望有更多人通過莎士比亞的作品了解人本身,這也是我喜歡排《威廉與我》這個戲的重要原因。”

  張懿曼認為,《威廉與我》通篇都能看到田曉威式的對人物的理解,這種理解恰巧跟莎士比亞比較接近,“我們看那個時代的那些人,會覺得他們在今天的社會真實存在着。只要能看到人的本質,你就會發現人其實從來沒變過,從來沒變好過,也從來沒變壞過,沒有什麼性惡性善,只是人抵擋不了那些事而已。”

  所以,你看那個威廉的時候,看到的不只是威廉·莎士比亞,也是你身邊一個個鮮活的人,以及你自己。

每個人都是創作者

  《威廉與我》的排練,是一個集體創作的過程。

  “大部分時候,劇本不像小説那樣是一個獨立的文學作品,當它在紙上,連好看都稱不上,有時候讓人看起來還很費解,它必須由演員和導演去創作,由各個主創把它呈現在舞&上,它才叫戲。”田曉威説,因此演員的選擇很重要。中戲導演係畢業的他,除了定海神針般的表演係師姐李梅,他同時想到的還有同級表演係他心目中最好的演員張懿曼,以及他導演係的親師妹、曾演過幾百場三寶創作的音樂劇的楊柳。

  這樣一個“全中戲”班底,用了將近三個月的時間排練,思考、討論、碰撞,最終才將這個關於威廉的故事打磨順滑。而通常一部類似體量的戲,排練時間只有一個月左右。

  “初讀劇本的時候,大家看完都一致説好。第二次讀劇本,懿曼就説第二幕問題太大,排練的時候一定有問題。我當時心裏還不服,後來一落地,果不其然,第二幕問題太大了。”田曉威説,他用了一種自認為比較聰明的寫法,就是“高壓”,把莎士比亞人生大的里程節點高壓,在文本上看起來很好看、很聰明,可是演員演起來就會進行不下去,於是大家一起反復琢磨怎麼調整。

  結尾那場戲的改動也很大,主題沒變,但結果變了。田曉威説,張懿曼不停地提出問題,可以説是逼着他在修改劇本,但修改的方向是對的,“還是那句話,劇本的特殊性在於,它一定要最終呈現在舞&上才能叫劇本。”

  張懿曼認為,結尾是他演,就是這個方向,如果換成別的演員,就可能會調整成別的方向,“這其實是導演由着演員最得勁的表演方式,幫演員挖掘出了一種新的可能,又完成了編劇的想法,是很有價值的一次嘗試。”

  就這樣,四個人靠着坦誠、對彼此的信任和共同的理念,把戲磨了出來。他們沒覺得自己有着過硬的業務水平,但都是那種願意用心去琢磨戲的人。就像李梅和田曉威合作的《麗南山的美人》演了多年,到現在他們依然覺得各自都有問題,需要再琢磨。

  “我們都是那種願意朝着最高的標準努力的人。”楊柳説。她在《威廉與我》中扮演大量的男性角色,有着很多女孩看了都會心動的英氣。楊柳認為,演員有義務把對生活的感受向觀眾表達出來,讓觀眾能夠發現生活中的美、生活中的心動, “我給女兒讀繪本的時候讀到一句話:生活中最可悲的事就是,你有一雙眼睛,卻發現不了生活中的美。然後我女兒就問我,‘媽媽,它是這樣的嗎?’”楊柳邊説,邊模仿起女兒作欣喜發現狀的樣子,“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創作者。”

戲是寫給歲月的

  此前,田曉威接受的都是委託創作,也就是定制創作,“作為導演也好,編劇也罷,不是你自發地想去創作,而是甲方給你一個命題,你去幫他完成。我一直有一個心結,就是做原創。”機緣巧合之下,田曉威與世紀華鵬的創始人汪鵬飛、製作人曲晶、出品人李彥達合開了一個劇場,叫“小莎翁藝術空間”,以莎士比亞的形象和內容作為劇場的主題,《威廉與我》便是原創與劇場主題打通結合的産物。

  田曉威創作《威廉與我》劇本用了差不多一年半時間。儘管這不能和研究莎士比亞一輩子的人花費的時間相比,但田曉威研究了關於莎士比亞的大量歷史資料,以及各個版本的莎翁劇作,這個創作過程痛苦又充實。

  在培源·青年戲劇人才培養及劇目孵化&&上,《威廉與我》在同一批全部355個劇本中獲得了復評投票第三名。培源由北京文化藝術基金髮起,面向全國的戲劇創作者徵集劇本,為優秀的戲劇作品鏈結出品製作方資源,完成從劇本到劇目的跨越。

  李梅認為,這些年中國的戲劇市場好的原創作品太少了,人們活得太浮躁,沒有辦法靜下心來踏踏實實搞藝術創作。“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會兒,中國剛剛開始有了小劇場,當時那批創作者真的是什麼都沒有,自己湊點錢,就開始在排練廳裏摸爬滾打,大家一起琢磨做原創,比如當時老孟(孟京輝)的《我愛XXX》就是這麼‘滾’出來的。但後來市場慢慢變得越來越不好,很多人都奔着掙錢去了,優秀的原創作品越來越少。”

  直到遇見《威廉與我》,李梅感覺又回到了二三十年前,大家在排練場裏不計所有,奔着創作出一個好的作品、表達自己想表達的內容那個方向去努力,讓她一下子覺得自己年輕了好多,找到了創作的衝動。

  《威廉與我》中有一個疑問,一出戲是寫給誰的?寫給自己?寫給觀眾?寫給女王?威廉給出的答案是:一出真正的好戲,是寫給歲月的。

  正如這部戲的總製作人汪鵬飛所説,他多年來一直在做戲,可能有的戲當時覺得還可以,但沒有達到一個真正可以留給歲月的程度,而行業的健康發展靠的恰恰就是能夠留給歲月的戲,在這個行業裏,無論是像他這樣的戲劇從業人員,還是演員,總是飄忽不定,有時候有收入,有時候沒收入,大家很難堅持下來,因此他從自身角度號召出品方和製作方給藝術家更多的創作時間,而藝術家自身也要投入更多時間去做一件事情,“不要將就,不要着急。因為,着急做出來一個作品,你會發現它是在浪費生命,而用心去做一件事,比你同時接十個活兒的價值要大。”

  提到戲劇人的“堅持”,《威廉與我》的四位主創一致認為,“其實不是堅持,是愉快、熱愛。什麼東西一堅持就完了,你幹不好,還堅持,多不愉快啊。我們的生活沒那麼苦,各行各業它都苦,就看你對生活有什麼樣的要求。其實我們的日子已經過得很好了,我們能夠湊在一起這樣玩兒,不比天天只想著掙錢的那些人開心多了?”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新的一年開始了,《威廉與我》即將開啟在多個城市的巡演,其中山東有濟南和德州兩站。劇組有好幾個山東人,導演助理程睿之在朋友圈裏説,“《威廉與我》半個組都是沙(山)東人,冥冥之中就是要在‘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濟南府演出,山東省中部黃河畔的濟南城於我們這些‘老師兒’而言,無異於威廉的沃裏克郡埃文河畔那座熱鬧非凡的小鎮(就在斯特拉福的大木橋旁)。”

  幾位主創也希望有一天能帶着《威廉與我》到英國去演出,讓莎士比亞故鄉的人看看中國人如何演繹莎士比亞。

來源:2022年1月26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誌”

 請注意: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新華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新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新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新華網新聞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反映。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查看評論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打印本稿
查看評論
推薦給朋友:
  相關新聞:
新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註明"稿件來源:新華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新華社和新華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新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未註明"稿件來源:新華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新華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新華網&&。

訂閱本刊
本刊通用網址:環球雜誌
  • 如果您對《環球》雜誌的稿件有任何意見及建議請與我們&&。
  • 編輯部電話: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號新華社第二工作區
  • 郵政編碼:100040
  • 對外合作:
    010-63077015
  • 傳真:010-63073516
  • 總 編 輯:馮瑛冰
  • 執行總編輯:卞卓丹
  • 《環球》雜誌
    新華通訊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辦
    環球雜誌社編輯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國內統一刊號:CN11-1273/D
    ·郵發代號:2-511
    ·國外郵發代號:SM341
    ·國內訂閱:
    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 本刊隨時辦理郵購
    ·全年訂閱價:192.00元
    ·國內零售:
    全國各大中城市報刊攤點/地鐵/機場/書店等均有銷售
    ·零售價:8.00元
    ·國外總發行:
    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價: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