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首頁 國內·國際·言論 | 經濟·財富·科技 | 社會·文化·生活·其他 | 專欄 | 過刊檢索 | 關于我們 | 環球廣告
半個世紀後,他再次見證西方的傲慢與偏見
  新華網 ( 2021-10-25 06:51:13 ) 來源: 《環球》雜志
 

 

馬克林2019年11月在黃山,這是他最近一次來到中國

  “現在看到‘中國威脅’這樣的想法在澳大利亞卷土重來,我感到非常傷心、可恥和危險。我們從這麼多年的交往中難道什麼也沒有學到嗎?”

《環球》雜志記者/白旭(發自堪培拉)

  當北京外國語大學9月底舉辦80周年校慶時,因新冠肺炎疫情無法到現場的馬克林,坐在8000公里以外位于澳大利亞布裏斯班的家裏,翻看著老照片。

  在一張發黃的黑白相片上,他同一些身穿棉布翻領工裝、笑容靦腆的年輕人站在一起。

  那些年輕人是他1965年時在北外的學生。

  “我愛中國。” 馬克林已經82歲高齡,是澳大利亞知名漢學家、格裏菲斯大學的榮譽教授,他在接受《環球》雜志記者採訪時説,“我熱愛在中國執教,熱愛中國的學生。”

  “半個世紀來,馬克林教授60多次訪華,在親歷中國發展進步的同時,孜孜不倦向澳大利亞和世界介紹中國的真實情況。”“馬克林教授以不懈努力和真摯熱情,為兩國人民相知相親搭建起一座橋梁。”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4年11月訪問澳大利亞時在澳聯邦議會演講時説。

改變一生的“巧合”

  馬克林回憶説,他到北外任教“純屬巧合”。

  20世紀60年代初,馬克林就讀于英國康橋大學,研究中國唐代史。一天,他的一個朋友告訴他,自己要去中國教書了。“我就説,‘如果他們還需要更多老師,你能不能把我推薦給他們?’”老人回憶道。他的朋友的確這樣做了。

  馬克林的中國記憶始于1964年8月,當時的北京還沒有地鐵和環路,汽車很少,到處是自行車。去機場接他的是時任北京外國語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前身)英語係主任王佐良。後來馬克林才知道,王教授是相當有名的詩人和翻譯家。

  馬克林當時的很多學生都來自普通工人和農民家庭,“他們很勤奮、認真、愛國,英語水準非常高。”

  不過,馬克林第一次在北外任教的經歷只持續了兩年,但是他認為,這“完全改變了”他的一生。

  他説,當時的中國對西方國家和澳大利亞來講,幾乎是外星一樣的存在,“西方人不理解中國人的想法,很多人認為中國是一個安全威脅。”

  在中國期間,馬克林遇到的朋友和他看問題的角度完全不同。他們進行了很多討論。漸漸地,他理解了中國人的看法,並對其中大部分表示認同。

  那段時間裏,馬克林的妻子愛麗絲懷孕了。陪她去醫院的是在北外教書的章含之。章含之是毛主席的英語老師,後來成了外交家。

  1965年,馬克林的長子斯蒂芬在北京出生,他是第一個在新中國出生的澳大利亞公民。

木卡姆、新疆舞和咖啡館

  在之後的幾十年中,馬克林到中國做研究和授課的次數,他自己都數不清了。在北外和格裏菲斯大學交流關係的建立中,他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馬克林的研究領域涉及中國歷史、藝術和少數民族。半個世紀裏,他撰寫和編輯了超過40本相關題材的著作。在這個過程中,他去過很多地方,見證了中國的變化。

  馬克林最近一次去新疆是2018年。在那裏,他印象最深的是當地人的生活和地區安全取得的長足進步。

  在喀什,他看到老城得到保護,也變得更加現代。那裏還有他最喜歡的咖啡館之一。“他們有自己的秘密配方,咖啡太好喝了。我希望能再去。”他説。

  在莎車,他參觀了一個藝術學校,那裏的維吾爾族青年在學習民族舞和傳統音樂“十二木卡姆”。

  “有人説‘他們消滅傳統文化,實行種族滅絕’,這全是胡説八道,胡説八道。”老人激動地説,“我去了那裏,親眼看到他們培訓維吾爾族年輕人本民族的藝術。與此同時,新疆也在很多不同方面實現著現代化。”

希望很快再來中國

  隨著對中國認識的加深,馬克林發現,西方媒體的很多宣傳讓他很難認同,因為有一種假設,就是“全是中國的錯”。

  澳大利亞以“安全風險”為借口宣布將華為排除在5G建設之外。但馬克林説,在他看來,香港一些暴徒對于中國的安全風險,“遠高于華為之于澳大利亞”。

  過去幾年,馬克林寫了大量文章,反駁一些西方言論對中國的污蔑和抹黑。其中大部分在時政主題的部落格網站“珍珠與刺激”上面播發,最新一篇是9月14日寫的,討論了中國的共同富裕。

  馬克林出生地是悉尼。看到中澳關係下滑,他心裏很難過。這讓他想起了自己半個世紀前見證的西方的傲慢與偏見。

  當中國再次被形容成“安全威脅”,他説,“這從根本上就是錯誤的,完全誤解了中國的意圖。”

  “現在看到‘中國威脅’這樣的想法在澳大利亞卷土重來,我感到非常傷心、可恥和危險。我們從這麼多年的交往中難道什麼也沒有學到嗎?”他痛心地説。

  在期待兩國關係改善的同時,老教授很懷念北外和他在中國的朋友,他希望再次回到中國。過去十多年裏,他幾乎每年都會到中國,直到疫情阻礙了國際旅行。

  當被問及計劃何時成行,他説:“這不由我決定,但我希望是很快。”

來源:2021年10月20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21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志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志”

 請注意: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新華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新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新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新華網新聞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反映。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查看評論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列印本稿
查看評論
推薦給朋友:
  相關新聞:
新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新華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新華社和新華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新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新華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新華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新華網聯繫。

訂閱本刊
本刊通用網址:環球雜志
  • 如果您對《環球》雜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見及建議請與我們聯繫。
  • 編輯部電話: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號新華社第二工作區
  • 郵遞區號:100040
  • 對外合作:
    010-63077015
  • 傳真:010-63073516
  • 總 編 輯:馮瑛冰
  • 執行總編輯:卞卓丹
  • 《環球》雜志
    新華通訊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辦
    環球雜志社編輯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國內統一刊號:CN11-1273/D
    ·郵發代號:2-511
    ·國外郵發代號:SM341
    ·國內訂閱:
    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 本刊隨時辦理郵購
    ·全年訂閱價:192.00元
    ·國內零售:
    全國各大中城市報刊攤點/地鐵/機場/書店等均有銷售
    ·零售價:8.00元
    ·國外總發行:
    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價: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