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首頁 國內·國際·言論 | 經濟·財富·科技 | 社會·文化·生活·其他 | 專欄 | 過刊檢索 | 關于我們 | 環球廣告
把科幻帶進課堂
  新華網 ( 2021-10-23 06:49:35 ) 來源: 《環球》雜志
 

 

9月28日晚,2021中國科幻大會在北京市石景山區首鋼園開幕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該如何利用科幻這種跨學科的教育,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提升青少年的科學素養、文學修養和創新能力?

《環球》雜志記者/姚依娜

  1999年,帶有強烈科幻色彩的高考作文題目《假如記憶可以移植》一出,立即引起社會的廣泛討論,這之後,《科幻世界》雜志獲得了眾多學生和家長的追捧。近年來,科幻小説《三體》拿下科幻文學最高獎“雨果獎”,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獲得巨大成功,更是在中國掀起了科幻熱潮。

  有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開始對科幻創作産生濃厚興趣,各種各樣的科幻作品也在青少年群體中産生了熱度和共鳴。正是看到科幻對于培養青少年核心素養的積極作用,全國各地許多中小學開始推進科幻教育。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該如何利用科幻這種跨學科的教育,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提升青少年的科學素養、文學修養和創新能力?9月底在北京市石景山區首鋼園舉行的2021中國科幻大會上,來自教學一線的教師、學校管理者以及專家學者,積極分享了他們的經驗和思考。

教師:科幻寫作課這樣上

  據北京景山學校語文特級教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小學科普科幻人才培養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周群介紹,盡管在日常教學中並沒有單獨開設科幻課,但實際上語文課堂已經成為科幻教育的扎實陣地。

  “科幻寫作是想像類寫作的一種。但只有基于科學的幻想才能稱之為‘科幻’,沒有來歷的幻想達不到科幻的要求。”在北京景山學校語文高級教師劉曉虹的科幻寫作課堂上,她首先教給學生們的就是厘清科幻的邊界。

  科幻寫作課怎麼上,一直是一線教師的一個困惑。在2021中國科幻大會舉辦期間,劉曉虹在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主辦的“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專題論壇”上分享了她在初中語文課堂上的探索和經驗。

  《帶上她的眼睛》是部編版七年級語文教材上的一篇課文,由劉慈欣根據自己的同名小説改寫而成。劉曉虹在這篇課文的基礎上設計了科幻寫作課程“帶你回家——《帶上她的眼睛》續寫”,讓學生們創作一個去地核營救主人公沈靜的科幻故事。

  課程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閱讀課文,分析原小説中的科幻場景,理解小説的內容、主旨和人物形象;第二階段是設計續寫故事《帶你回家》的大綱,確定年譜;第三階段是討論續寫故事《帶你回家》中涉及到的科學以及科幻部分,建立“科幻場”;第四階段是學生按照故事大綱進行續寫,做好人物設計和情節設計。

  “在我看來,科幻主要有兩大塊,一塊關于科學技術,我稱之為‘科幻場’,另一塊是故事情節架構。”劉曉虹説,為了讓學生們建立“科幻場”,她請地理老師把關,讓學生們學習、梳理了地核環境、人類身體素質和身體極限等知識,然後大家討論怎樣去地核營救主人公。孩子們分成幾個小組,每組負責一個專題,如地航員的選拔和訓練、地航船的設計、營救路線、對接方式等等,各小組研究了之後再到課堂上分享。

  建立“科幻場”後,孩子們開始建構人物和故事,劉曉虹引導他們把情節的發展與“科幻場”相融合,把熟悉的場景遷移到全新的科幻時空中,並注意保持故事細節與科學細節的一致性。

  在兩周半時間內,歷經5課時,劉曉虹給學生們一步一步搭好階梯,帶領學生拾級而上,摸索科幻寫作的路徑。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本來就有關于科學類文本的專門學習任務。與初中生的學科思維不同,高中生著重培養的是審辨式思維。那麼高中階段的科幻教育又有何特點呢?

  北京十一學校每年都組織幾百名學生參加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學校語文學科主任、正高級教師閆存林説,科幻小説的一個重要價值就是讓高中生在哲學層面上思考自身、思考人類的發展。對于高中生來説,如果讀科幻小説只沉浸在對未來的幻想之中,而沒有想到對人類本身發起追問,那他的思維還是不成熟的。

  據閆存林介紹,高中語文教材有兩個單元的課文是有關自然科學的。有些老師擔心,語文教材裏自然科學類的文本太少,會影響學生的科學思維。但閆存林沒有這份擔憂,“雖然我們的‘主戰場’是語文課堂,但是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以及正在開設的STEM課程,如工程等,都會對學生的科學品質、科學思維産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當然,語文課有它不可替代的功能。”

  “這兩個單元,我跟老師們一起備過課。我們並不是讓學生簡單地了解課文講了什麼——那可能是小學生、初中生的學習目標,我們的目標是讓學生了解科學家是如何探索、思考這個世界的。”閆存林説。

  閆存林和同事會讓學生去寫一篇類似于大學研究生那樣的文獻綜述,其中包括三個子任務:概括、梳理科學家具備怎樣的品質,有哪些精神需要學習繼承;研究科學家是如何思考這個世界的,學習他們的思維方式;熟悉文獻綜述的基本寫法。

  通過形成自己的文獻綜述,學生們基本上能對科學家的思維和品質有一定的了解。“語文課堂要給學生打開一扇門,而不是指向一個終點。”閆存林説,對于高中生的科幻教育,語文課堂重在培養學生的思維和品質。

  對于未來的科幻課有什麼想法?兩位老師提出了自己的期待。

  劉曉虹希望未來能有一個專門的科幻教室,教室裏有球形或其他有高科技感的螢幕,讓孩子們在進行想像和創作時,有一種沉浸式的體驗;此外,希望能有更多學科的老師加入到科幻課堂,讓學生作品裏的科學元素更接近實際、更加高級。

  閆存林説,在谷歌上可以搜到很多科幻小説的寫作方法,包括怎樣架構、怎樣設定事件、用什麼名詞、怎樣邏輯自洽等等,但在國內,類似的科幻小説創作指導類書籍不易找到,“希望科幻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能出一本小冊子指導一下老師和孩子們。”

校長:綜合育人與科幻創作

  優秀的科幻小説一般需要具備邏輯自洽、科學元素、人文思考三個要素,所以創作一部優秀的科幻小説,就需要作者有非常強的綜合素養。同樣,創作一篇優秀的科幻作文,需要學生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包括語言表達能力、科學推演能力、想像力、對人類社會和科技發展關係的思考分析能力以及人文情懷。培養學生的科幻創作能力,學校可以做什麼呢?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朝陽學校的學生在國際國內青少年科幻小説創作比賽中多次取得優異成績。該校副校長閆艷晨在2021中國科幻大會“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專題論壇”上分享了學校的育人理念和實踐。

  該校開設了創新思維訓練、創新設計、電子控制技術、拔尖創新人才等科學技術課程,在此基礎上,還在校內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活動,如航太科普類專家講座等。

  人文學科方面,當代文化參與課程、每周評述課程、傳統文化課程、演講與辯論課程等,會引導學生從文化的視角來審視科技與人類的關係。

  例如,每周評述課會引導學生關注時事,並對紛繁復雜的現象形成自己的認識。關于科技的新聞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評述這些新聞將促使學生思考科技與道德的關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觀。演講辯論課程可以讓學生客觀、辯證地去看待和認識科技對于人類的價值和意義,找到人類面對這種科技的正確態度和方法。在當代文化參與課程中,學生要設計社區科技文化生活調查報告,並進行具體的社區調查,形成對于科技與人類關係的深度思考。

  學校語文組開發了各種創意寫作課程,具體到科幻寫作方面,老師注重引導學生閱讀經典的科幻小説和科幻大賽獲獎作品,與學生探討寫作方法,並從三個方面重點指導學生的科幻作文:科學幻想是否合理,其中有沒有人文思考,以及邏輯是否自洽。

  “科學素養、人文思考、寫作能力,在科幻寫作中缺一不可。學生優秀科幻作品的誕生,後面呈現的是學校的綜合育人理念。”閆艷晨説。

學者:呵護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也是學習研究的驅動力量,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應以好奇心為指引,從根本上激發青少年的科學興趣,幫助青少年樹立科學理想、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啟迪科學想像、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王挺在2021中國科幻大會“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專題論壇”上表示。

  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未來教育家》雜志總編輯劉堂江提出了自己對于“雙減”政策與科普科幻教育內在聯繫的理解。他首先引用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志勇的話解讀推行“雙減”政策的實質內涵:“一是對中國教育格局的重大調整,二是開啟教育觀念的大變革。”他表示,落實“雙減”政策,正是以好奇心為指引,培養新時代科技領軍人才的大好機遇,“我們一定要抓住這個機遇,乘‘雙減’東風,讓青少年盡情地舞動好奇心的翅膀。”

  談到科普科幻教育如何更好地培養青少年的科學素養,激發科學興趣、普及科學知識、傳承科學精神時,劉堂江的建議是:悉心呵護青少年的好奇心,不要粗暴打壓;研究科技人才的成長規律,再去對青少年進行培養指導;倡導科學內容的閱讀,塑造青少年的精神趣味與人格傾向;構建新時代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高品質發展體係,在體制、政策、平臺和教學等層面下大功夫;學校教育和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都是國家的教育事業,教育界、科學界、文學界應進一步攜手相融,共擔使命。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未來學校實驗室主任、STEM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素表示,好奇心是未來人才非常重要的特質。麥肯錫最近發布的一篇報告指出,未來公民在未來世界工作中需要具備56項基本技能,這麼多技能中真正與知識相關的少之又少,而能力比知識更重要。“好奇心是科學家工作的內驅力和核心動力,要重視在科學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好奇心。”王素説。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武向平説,他自己平日裏觀察發現,孩子越小,好奇心越強,到了高中、大學,好奇心越來越少,“我們要想一些招,讓孩子的好奇心一直保持下去,科幻是很好的方式。”

來源:2021年10月20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21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志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志”

 請注意: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新華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新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新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新華網新聞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反映。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查看評論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列印本稿
查看評論
推薦給朋友:
  相關新聞:
新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新華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新華社和新華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新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新華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新華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新華網聯繫。

訂閱本刊
本刊通用網址:環球雜志
  • 如果您對《環球》雜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見及建議請與我們聯繫。
  • 編輯部電話: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號新華社第二工作區
  • 郵遞區號:100040
  • 對外合作:
    010-63077015
  • 傳真:010-63073516
  • 總 編 輯:馮瑛冰
  • 執行總編輯:卞卓丹
  • 《環球》雜志
    新華通訊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辦
    環球雜志社編輯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國內統一刊號:CN11-1273/D
    ·郵發代號:2-511
    ·國外郵發代號:SM341
    ·國內訂閱:
    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 本刊隨時辦理郵購
    ·全年訂閱價:192.00元
    ·國內零售:
    全國各大中城市報刊攤點/地鐵/機場/書店等均有銷售
    ·零售價:8.00元
    ·國外總發行:
    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價: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