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崎玉縣一家工廠裏的機器人生産線
誰打敗了孫正義和柳井正其實並不重要,誰會成為疫情之後更快實現業績增長的企業、什麼樣的企業將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也許才是更需要關注的。
鐘飛騰
日本首富已經10年沒有新面孔出現了。從2011年起,這個位置一直是“二人轉”:軟銀集團CEO孫正義和優衣庫創始人柳井正。
9月中旬,彭博富豪指數顯示,傳感器製造商基恩士(Keyence)公司總裁滝崎武光個人身家飆升至382億美元,成為日本新首富,列亞洲第9位。滝崎武光在“老三”位置數年後,第一次成為首富。
日本首富多年後易人,反映了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公司與行業的某種變化,也折射出日本製造業在崛起多年後仍保持着強勁的發展實力,從中也可一窺疫情後日本對産業鏈的重新布局與建構。
新首富和他的公司
美國《福布斯》雜誌今年4月發布的2021年版《日本富豪榜》仍然顯示,日本富豪榜排名第1的是孫正義,曾連續兩年佔據該排行榜首位的柳井正退至第2位,身家為420億美元,滝崎武光身家258億美元,居第3。
首富的個人財富變動,與其所擁有的公司及所在行業息息相關。據全球上市公司市值排行網站companiesmarketcap的數據,2020年3月至2021年9月上旬,基恩士的市值從780億美元升至1620億美元,翻了一番多。雖然2021年10月初該公司的市值較9月上旬有所縮水,但其仍列全球第95位、日本第2位,僅次於豐田汽車公司。後者市值為2370億美元,列全球第41位。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從市值的穩定性看,最好的是豐田,幾乎是一路上揚,2021年6月曾一度超過2500億美元,最近4個月波動也不大。其次就是基恩士。略差的是柳井正的優衣庫,2021年2月市值達到頂峰後一路下跌,到10月初已跌去30%。最複雜的是軟銀,幾乎是過山車式的走勢,2月初一度超過1700億美元,10月初卻只剩下約900億美元,幾乎跌去一半。
滝崎武光1945年出生在日本中西部的兵庫縣,1974年創立基恩士,公司總部位於日本關西地區的經濟金融中心——大阪。大阪都市圈是日本三大都市圈之一,經濟規模僅次於東京都市圈。大阪地區的主導性産業是製造業、批發零售和房地産,而基恩士是一家致力於研發和製造傳感器、測量儀器以及其他工業自動化設備的製造商。尤其在機器視覺領域,它與美國康耐視兩家公司幾乎壟斷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場。
2020年,基恩士的營業利潤率達51.4%,而且連續20年超過40%。它的模式是不建設工廠,不要代理商,把製造業傳統模式下可以剔除的環節盡可能全部減去。
基恩士以“創造附加價值”為使命 ,無論是其出品的壓力傳感器、條形碼讀取器,還是顯微測量系統,全部外包,這樣公司就大大減輕了必須擁有大量固定資産的壓力。其産品又全部採取直銷經營模式,公司直接管理銷售、庫存和分銷,能以極快的速度處理訂單和運送産品,大多數訂單能實現當日出貨。
顯露日本高端製造業實力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各國更加重視産業鏈和供應鏈的安全。可以説,全球製造業正處於新一輪重構的大潮中。而日本高端製造業的實力,正在這輪重構中初步顯現。
日本是亞洲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因而也與英、美等第一波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歷程一樣,工業佔國民經濟産出的比重先上升後下降,並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去工業化”和經濟結構快速邁向服務業的現象。基恩士公司創立時,正好就是日本經濟的産業結構發生轉折性變化的年代。目前,日本的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29.%,美國約為18%,中國為38%。
從亞洲範圍看,日本在産業發展上具有領先地位,是東亞其他經濟體極為重要的參考和學習對象。理論上,日本學者也曾總結過“雁行模式”,並且通過日本政府之手,將這種模式上升為國家的對外戰略。1993年,在當時的日本政府的支持下,世界銀行發布了一份名為《東亞奇蹟》的報告,正式將日本的産業更替模式推向全球。日本向外轉移的主要是中低端産業,留在國內的製造業則不斷升級,提高了經濟競爭力,其高科技製造業佔比一直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中國國家統計局關於2010年中國、美國與日本製造業增加值中的各主要行業構成的數據顯示,食品、飲料和煙草行業在這三國製造業的佔比分別為11.8%、13.6%和11.0%,紡織和服裝行業的佔比分別為10.0%、2.2%和2.2%,機器和運輸設備行業的佔比分別為24.5%、24.7%和37.2%,化工行業的佔比分別為10.8%、15.2%和10.7%。因此,中國的相對優勢在紡織業,美國在化工行業領先,日本則在機器和運輸設備領域領先。目前,這一結構未曾發生根本性變化,甚至有強化的態勢。例如,日本的機器和運輸設備行業佔製造業的比例已達45.2%。從製造業各行業構成中的中高級技術的佔比看,目前,日本大約為57%,美國為47%,中國為41%。
需要注意的是,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在最近幾年的《競爭性工業績效報告》中提供了一個準確評估各國工業發展能力的指標——競爭性工業績效(CIP)。這是一個綜合性指標,由3個二級指標構成,分別是生産和出口製成品的能力、産品的技術水平以及製造品在全球市場中的地位。按照CIP排名,前5位分別是德國、中國、美國、日本和韓國。
與美日等國相比,中國之所以排名靠前,其優勢突出地表現在生産和出口製成品的能力上。但是,在出口的製成品技術水平上,中國仍落後於德、日、韓等國。以製成品出口中的中高技術産品佔比為例,中國達到了60.3%,而日本這一數字高達80.6%。
疫情下的産業調整
世界銀行數據顯示,以信息和通信技術(ICT))産品出口占比衡量,中國早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中國之後是韓國。相反,傳統的製造業大國,如日、美、德等卻不太重視這個領域。以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工業生産指數衡量,在計算機、電子和光學産品行業,2021年7月,中國的指數是194,美國為135,日本為106。
因此,儘管日本十分重視數字經濟,並且將數據作為下一輪大國競爭的核心要件,但就數字産品的生産和出口而言,其優勢並不明顯。經過長期的分工演化,日本的優勢已經聚集在設計等環節,基恩士的生産模式就很明顯地體現了這一趨勢。日本如果要重新回到生産領域,需要考慮和調整的條件不少,耗時不會太短。
但在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博弈形勢下,日本政府已經在積極準備産業回流和産業升級。例如,日本政府今年5月發布新版《製造業白皮書》,建議通過分散採購源頭,應對全球範圍零部件的採購及供應網的潛在危機,並要求日本各界重視半導體行業,加強國內尖端半導體的開發和生産,降低日本對外國製造商的依賴。6月,日本經濟産業省連續發布《後疫情時期經濟産業政策的未來》和《經濟産業政策的新軸心》兩份報告,建議提高關鍵部件的國內生産比例,促進工業向數字化和碳中和方向發展。
在這一背景下,滝崎武光成功“上位”。但其實,誰打敗了孫正義和柳井正並不重要,誰會成為疫情之後更快實現業績增長的企業、什麼樣的企業將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也許才是更需要關注的。
(作者係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2021年10月20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1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