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廣州港貨物吞吐量達6.36億噸,規模位居全球第四
更多的貨物、更多的人匯集在這條千年不絕的商道上,讓它再次成為人類文明交流史上耀眼的舞&。
《環球》雜誌記者/張海鑫
在英國東北部的約克郡,一座一級歷史保護建築夏活莊園懸挂着一面巨幅組圖——“清乾隆農耕商貿圖外銷壁紙”。兩個多世紀後,其中的12幅重回老家中國廣州。文物無聲,卻講述着海上絲綢之路綿延千年的交往故事
今天,更多的貨物、更多的人匯集在這條千年不絕的商道上,讓它再次成為人類文明交流史上耀眼的舞&。9月24~26日,中國(廣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以下簡稱海絲博覽會)將在穗舉行,50個以上國家和地區的駐華使領館、駐華商協會及企業代表將匯聚廣州,再現千年古港“雲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的繁茂景象。
沙特阿拉伯駐廣州總領事阿卜杜拉·本·歐比耶對此非常期待,他對《環球》雜誌記者&&,“此次博覽會首設人工智能展區、數字經濟展區和絲路電商展區,集中展示人工智能、機器人、無人機、智能製造、新能源汽車、無人駕駛汽車等科技熱點。這些新展區對沙特非常重要。”
架起數字海絲新橋梁
來自羅馬的玻璃,源自波斯的篚罍器……南越王博物館內安放着廣州千年海上絲綢之路文化。與之毗鄰的北京路瑞安中心大廈內,一批留學生在茉莉傳媒的直播間正對着鏡頭向世界推介中國商品。
一墻之隔,歷史與現代的碰撞,展示着絲綢之路的不同形態。
“在全球疫情的衝擊下,各國都採取了嚴格的管控措施,不論是貨物貿易還是服務貿易都面臨着巨大挑戰,消費者的消費模式轉向線上,企業參與國際經貿合作的意願和能力也發生轉變。我們看到很多國家都在積極鼓勵數字經濟的發展,與數字經濟相關的企業也都發展很快,而數字絲綢之路恰好順應了當前的市場需求變化。”商務部研究院美洲與大洋洲研究所副所長周密向記者&&。
這給廣州這樣的千年古港帶來了新機遇。周密分析,自古以來廣州就是商賈雲集的地方,發達的貿易網絡和航道配置、傳統經貿中建立起來的互信以及完整的産業鏈結構,都為數字貿易發展奠定了良好根基。
近些年,廣州一直在積極鼓勵新業態發展。2021年3月《廣州市把握RCEP機遇促進跨境電子商務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正式發布,這是中國首個RCEP跨境電商專項政策,從“優化口岸營商環境”“培育創新主體”“加強自主創新能力”“拓展國際營銷網絡”“強化專業人才培訓”5個方面提出了25條創新措施。廣州跨境電商進口已連續5年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一。《中國跨境電商綜試區城市發展指數報告(2020)》顯示,廣州在全國105個跨境電商綜試區城市中位列先導城市首位,發展總指數、發展規模指數均為全國第一。
在南粵大地上成長起來許多像茉莉傳媒、洋蔥這樣的新業態頭部企業。洋蔥集團品牌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其已與全球超4000個品牌達成深度合作,選品橫跨43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超過7萬個SKU(單品),為消費者提供23大類的生活方式品類。
據悉,此次海絲博覽會特別設置了數字絲路(數字經濟、絲路電商)展區,主要展示各大跨境電商的各國各地區美粧及日化用品、家居和家裝用品、母嬰及兒童用品、日用消費品等。該展區集聚電商&&、進出口貿易公司、源頭工廠、金融支付、海外倉、物流及供應鏈等相關配套服務,展示國際數字貿易新趨勢、跨境電商及國際貿易綜合服務,以及社交電商、新型零售電商、直播帶貨等新形態,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搭建新型貿易&&。
古道煥發新生機
肯尼亞,昔日海上絲綢之路的終端之一。其中西部有一座海拔2200米的高原城市埃爾多雷特,這裡居住着善長跑的卡倫金族,有“馬拉松冠軍之城”的美譽。在一片農田環繞的平整土地上,坐落着肯尼亞獨立以來的首個經濟特區,它有個地道的中國名字——珠江經濟特區。
從廣州珠江之畔出發,輾轉十幾個小時,到達萬里之外的肯尼亞“珠江經濟特區”——作為該特區投資方,廣東新南方集團分管海外園區的執行總裁鄧愚近兩年一直在重復着這個看似魔幻的行程。
“2015年9月,肯尼亞通過了歷史上第一部經濟特區法案。2017年,肯尼亞非洲經濟特區有限公司拿到了第一張經濟特區牌照,但其對於如何投資建設經濟特區還沒有概念,想找中國公司合作。恰好當時新南方集團做的尼日利亞廣東經濟貿易合作區已運營多年且初見成效,正想把這种經驗拓展到東非,於是雙方一拍即合。”談到項目背景,鄧愚覺得合作看似偶然卻又是一種必然。
鄧愚説,“初到肯尼亞,感覺像極了改革開放之初的廣東,這裡有大量的勞動力與急迫的工業化需求,國內的發展經驗放在這裡再合適不過了。”用肯尼亞副總統魯托的話説,中國改革開放積累了豐富的工業化經驗,合建經濟特區有助於肯尼亞學習、借鑒中國經驗,推動工業化進程。
但如何讓中國經驗在非洲大地真正落地,還是花費了鄧愚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比如要對方政府在經濟特區建立一站式服務中心,還有在為特區企業爭取稅種豁免等政策優惠和地方政府支持時,也會受到當地一些企業、協會的阻撓。這些我們走過的路,肯尼亞現在也要走。”
放眼非洲,珠江經濟特區並非個案,中國經驗早已在非洲落地生根,呈遍地開花之勢:埃塞俄比亞首個國家工業園——阿瓦薩工業園,吉布提引進“蛇口模式”建設吉布提國際自貿區……“前港、中區、後城”的發展藍圖正在亞丁灣西岸徐徐展開。
“中國商務部一直在推進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在各領域的經貿合作,這種合作並非簡單地複製中國經驗就可以。一定要學會換位思考,多考慮所在地的發展訴求和基礎條件,同時要盡可能地做到本地化,發揮園區的技術外溢效應,對當地的技術升級和産業發展起到帶動作用。”周密説。
這些重點項目的推進,讓當地人享受到了“一帶一路”帶來的切實利益。鄧愚介紹,截至目前,尼日利亞廣東經濟貿易合作區共有註冊企業70家,2019年産值已超20億元人民幣,形成了規模化的陶瓷業、造紙業等的生産銷售産業鏈,每年向當地繳納稅款金額達270萬美元;多家入駐企業發展迅猛,已成為西非乃至整個非洲的龍頭企業,包括“旺康陶瓷”“和旺包裝”“中國玻璃”“攀達鋼鐵”等,其中攀達鋼鐵已成為尼日利亞最大鋼管生産商。合作區還為當地提供超過6000個就業崗位和2萬個間接就業機會,帶動了當地基礎産業尤其是資源類産業的發展。隨着合作區第二期開發,當地員工預計每年增長1000人以上。
不只是在非洲,在阿拉伯半島,“一帶一路”也已結出豐碩成果。阿卜杜拉·本·歐比耶介紹,中沙兩國企業、機構最近在多個領域簽署了14項互利互惠、借鑒經驗的聯合合作協議。對於此次海絲博覽會的綠色絲路部分,他也很關注,“沙特2021年3月宣布‘綠色沙特’倡議,同時宣布一項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綠色計劃’,內容包括未來幾十年內在沙特植樹100億棵。這方面,中國有豐富的經驗,沙特有望從中國在該領域的經驗中受益。”
此次海絲博覽會期間,“肯尼亞珠江經濟特區”等多個項目將亮相,向世界展示“一帶一路”在各領域的合作走向縱深,也讓千年古港廣州迎來更多夥伴。廣州市商務局數據顯示,今年1~8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佔廣州外貿比重為28.9%;東盟更是躍升為廣州第一大貿易夥伴,2020年廣州與東盟進出口總額達1549.7億元,同比增長17.5%,今年1~7月,廣州對東盟進出口總額為1084.7億元,增長30.1%。
尋蹤萬里,縱覽千年,中外對於開放和通達的共同追求,讓古今海絲路上的傳奇故事生生不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歷史與今天不期而遇。
來源:2021年9月22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9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