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甲板上起飛的F-35B
一艘新航母的建造僅僅是開始,其還有許多設備、功能需要安裝、修正和完善,才能真正形成海上作戰能力。
包宇
美國日前宣布將建造第四艘“福特”級核動力航母,並將這艘新航母命名為“多裏斯·米勒”號。據了解,這是美國海軍第一艘以非洲裔美國人命名的航母,打破了美國海軍數十年來以歷任美國總統命名的做法。
眾所周知,航母從設計、研發、建造到形成戰鬥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艘新航母的建造僅僅是開始,其還有許多設備、功能需要安裝、修正和完善,才能真正形成海上作戰能力。
從項目預研到技術儲備
項目預研是武器裝備發展規劃中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尤其對於戰略武器、大型作戰&&和先進作戰飛機等“戰略武器”的預研論證更是輾轉反復、慎之又慎。
早在二戰期間,秉承“全甲板攻擊”作戰理念的美國海軍就在“獨立”級輕型航母的發展定位問題上下足了功夫,在廣泛聽取一線指揮官意見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研究論證、技術創新和戰法檢驗,最終以作戰條令的形式確立了多航母艦隊“半甲板攻擊”的指導思想,其中“航母特混大隊”的編組形式沿用至今。
英國在“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的發展預研上更是大費周章,從1997年工黨政府上&後的戰略防衛評估,到1999年新航母項目正式啟動,從艦載機的選型再到2005年正式確定航母建造方案,前後歷時8年,如果再加上此前對於“無敵”級輕型航母替代艦研究論證的過程,這一時間跨度還將大幅延長。由此可見,一級全新航母的預先研究和論證的時間大大超過其建造周期,是實實在在的“十年磨一劍”。
項目預研的結束僅僅是在紙面上勾勒出航母的“藍圖”和“輪廓”,能否付諸建造,還有賴於技術儲備的支撐,甚至可以説技術儲備就是預研、論證和設計的依據,也是航母“藍圖”實現的關鍵。
由於航母涉及的技術門類眾多,既有冶金、原材料等基礎類技術,又需要通信、雷達、柴燃常規動力,以及電磁、核動力等新興技術,總數可達數千乃至上萬種,如此眾多的技術種類和建造工藝不可能一蹴而就。
事實上,各海軍強國在航母建造和使用技術方面大都經歷了大量的、“燒錢”的長期積累。其中,美國海軍1961年11月入役的第一代核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其核動力技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7年啟動的核動力研發項目;法國海軍在為“戴高樂”號航母研製K-15型核反應堆時,就充分汲取借鑒了在“紅寶石”和“凱旋”級核潛艇的反應堆研製、使用上積累的近40年的經驗;蘇聯海軍在發展航母時,也進行了大量技術積累和論證(也走了不少彎路),最終在“庫茲涅佐夫”級航母上實現了跨越發展。
項目預研和技術儲備,在航母的設計、建造、試驗各階段中,既沒有命名儀式的轟轟烈烈,也沒有下水儀式的鑼鼓喧天,更沒有入役儀式的激動人心,但這些不顯山不露水的“隱形工作”,卻從根本上決定了航母的建造進程和戰鬥力水平。
從艦體建造到下水舾裝
現代船舶的建造工藝可分為船體建造、舾裝和涂裝三大部分,如果將船體建造比作人的骨骼,涂裝比作皮膚,那麼舾裝則好比人體內的各類器官和組織。不論是採用傳統的塔式建造法(如美海軍“福特”號航母),還是巨型總段建造法(英國皇家海軍“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航母的艦體建造和舾裝都是從陸上開始,最初先切割鋼板、鋪設龍骨,然後要麼是在船塢裏按照“搭積木”(塔式建造法)的形式將一個個大小不一的艦體模塊累積、組裝起來,要麼按照“先分後合”的順序,先在陸上廠房中分別完成各模塊組件的建造,然後再到船塢中完成“拼接”。
以“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為例,全艦由6個“大模塊”拼接而成,每個“大模塊”又由多個“小模塊”組成,全艦共有“小模塊”35個(包括艦島、艦體和飛行甲板等)。“大模塊”的集成度相當高,成型系統的設備在“拼接”前都已通電調試完畢,大幅提高了航母的建造效率。
儘管“模塊化”技術大幅提高了航母的建造效率,但由於航母建造過程異常複雜,尤其是應用新技術後,在建造調試中經常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這一週期依舊十分漫長。美海軍“福特”號航母從2005年8月動工開始,到2013年11月駛出船塢,用了整整8年;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從2009年7月切割第一塊鋼板,到2014年7月出塢下水,也花費了5年時間。
艦體建造的結束僅僅使航母具備了“軀殼”,陸上舾裝也只是完成了大型模塊的安裝調試,而艦體下海、駛出船塢、移形換位意味着第二個航母建造循環——下水舾裝的開啟。
航母下水出塢是一個重要里程碑,但與正式服役以及具備作戰能力仍還有很大距離。以美海軍“福特”號航母為例,2013年11月其在拖船的牽引下駛出船塢,此時的“福特”號還是名副其實的“裸艦”,只有艦體和封裝好的動力系統,與航母作戰能力相關的大部分設備、武器都是在下水舾裝階段從碼頭吊裝上艦的,其中包括雙波段雷達、作戰指揮系統、通信系統、電磁彈射器、助降和照明系統,以及全艦內部裝修、消防、通風、水電、排污等複雜的工作、生活設施。
與此同時,航母各個子系統的測試與舾裝並行展開,直至全艦系統集成測試完成。在碼頭舾裝中,“福特”號接連遇到建造費用嚴重超支、電磁彈射系統試驗失敗,以及電力系統存在嚴重設計和製造缺陷等“攔路虎”,交付日期因此被一推再推,等到2017年4月“福特”號第一次依靠自身動力前往大西洋進行船廠海試,距離其駛出船塢開始“下水舾裝”又過去了近4年半的時間。
從自航海試到艦機一體
完成下水舾裝,意味着航母在碼頭“靜態”建造階段的結束,此時航母設備運行狀態基本穩定,具備了自主航行條件,即將轉入“動態”的自航海試階段。在這一階段,航母除去完成應急轉舵、高速回轉、起拋錨、泡沫噴淋等在碼頭上無法進行的基礎性測試外,還將動態檢驗航母各子系統和全艦總系統的運行狀況,從而驗證航母的建造質量和航行能力。
按照世界各國海軍的通行做法,接收航母的海軍官兵都已經上艦相當長一段時間,在深度介入建造工作的同時,對艦體構造、設備調試、操作使用,以及常見故障問題都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掌握,從而具備了在專業技術人員保障條件下,初步獨立航行操縱能力,這也是航母“自航海試”的基本前提。
但是,要跨越“動”與“靜”之間的鴻溝,卻需要付出極為艱辛的努力。美海軍“福特”號航母從2017年4月開始海試,雖然同年5月交付給美國海軍(該艦身份狀態也從“服役前單位”轉為“特殊現役”),甚至在7月舉行了服役儀式(時任總統特朗普親自出席),但是海試過程卻暴露出一系列“無法容忍”的嚴重問題,比如電磁彈射器平均每455次彈射就發生嚴重故障,電磁阻攔系統每阻攔降落20架飛機就會發生故障。而核動力推進系統和電磁彈藥升降機使用中存在的“頑疾”,更是將“福特”號正式交付海軍的日期從2018年3月推遲到了2019年10月,而且時至今日該艦仍未投入作戰部署。
自航海試旨在通過海上實際環境下的機械、電子設備和人員的連續運轉,來發現問題、修正漏洞或缺陷,進而實現系統間的有機兼容和“艦機一體”。那麼是不是説“自航海試”結束後就水到渠成、萬事大吉了呢?近30年來世界各國海軍航母建造使用經驗給出的答案是否。
且不説採用眾多先進開創性技術的“福特”級航母,以及以建造周期長、造價連續攀升聞名的印度“維克蘭特”號航母,就連英國皇家海軍以採用大機庫、雙艦島和全電力推進系統等先進技術著稱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也未能倖免。該艦在2017年12月正式服役後,故障接連不斷,不僅艙底嚴重進水、消防系統故障、推進螺旋槳破損等“低端問題”頻出,而且由於種種原因,其搭載的F-35B型艦載機遲遲無法形成作戰能力。儘管在2019年10月完成了F-35B艦載機在該航母上的首次降落,但時至今日,“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仍沒有實現36架艦載機的滿編數量,更沒有實現“艦機一體”“形成打擊能力”的預期目標。
從自航海試到艦機一體,既是對從“能走”到“能打”的形象描述,又是航母(包括艦載機)戰鬥力形成與發展的現實指向。要使航母和艦載機真正形成作戰能力,不僅要通過海上基礎環境的考驗,在確保安全運轉的同時實現預期的作戰持續性,還要在長期的使用和訓練中着眼可能的作戰樣式、作戰對手和作戰環境,不斷查找漏洞、創新戰法,補齊短板,實現“航母+艦載機”戰鬥力的整體躍升。
(作者係軍事評論員)
來源:2021年9月8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8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