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6日,在喀布爾機場,美軍士兵用隔離帶擋住阿富汗民眾
無論日後塔利班會否全然兌現承諾,其相關轉變至少表明,擁有人心的一方,往往都會取得戰爭的勝利,這是世界各國從無數次戰爭中總結出來的經驗。
汪金國 曹佳魯
持續20年的阿富汗戰爭,給阿富汗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而美國自身,也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以及上萬億美元的戰爭成本。人們應該意識到,美國霸權主義正是當今世界的最大亂源。
戳破了美國鼓吹的“自由與和平”泡沫
2001年“9·11”事件發生後,美國政府認定當時的“基地”組織頭目本·拉丹是這場恐怖襲擊的頭號嫌犯,並對阿富汗進行軍事打擊。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向阿富汗許下承諾:“美國及其盟友是來幫助阿富汗人民,為其提供食品、藥品和補給品。美國是阿富汗人民的朋友,會給阿富汗人民帶來自由與和平,讓阿富汗子孫後代免遭戰爭的恐懼。”
然而,自發動戰爭以來,美國從未真正關心過阿富汗人民的福祉,唯一關心的是如何從這個地區攫取地緣政治利益。阿富汗累計有3萬多名平民被美軍殺死或因美軍帶來的戰亂而死亡,另有6萬多名平民受傷,約1100萬人淪為難民。
在無法承受住阿富汗戰爭的巨大代價後,美國決定撤軍。在撤軍前夕,美國向當時的阿富汗政府承諾,“會永遠和阿富汗人民站在一起”。結果,在塔利班攻勢兇猛的情況下,美國撤軍時間一再提前,試圖甩掉阿富汗這個巨大的包袱。這也證明了美國對於盟友的承諾儘是謊言,所謂“民主國家的信譽”事實上已經破産。
美國20年前推翻塔利班政權後,承諾會給阿富汗帶來民主。然而事實證明,美國主導下的阿富汗民主進程是脆弱且虛假的。許多選民根本不相信投票箱,對選舉的保密性也毫無信任可言。阿富汗民眾不敢奢求選舉出來的政府是否能代表民意,他們只關心誰能帶給阿富汗長久的和平與穩定,關心自己在選舉前後是否會受到威脅乃至報復性恐怖襲擊。而對於美國來説,在阿富汗能否真正由人民選舉出一個總統並不重要,扶植起來一個親美的政權,才是其在阿富汗推行名義下民主政治的真實目的。
説到底,美式民主的擴張是基於美國利益並服務於美國霸權的,其推行民主的出發點從來不是他國和他國人民的福祉。美國插手他國內政,要麼是服從於自己的地緣政治需要,要麼是為了滿足其石油、礦産、航道等戰略需求,而這給被干涉國家的政治和社會生態帶來多少危害,滋生和引發出多少矛盾和禍端,已難以歷數。
悍然對他國發動戰爭不負責任
阿富汗戰爭以“反恐”的名義發起,為了展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威風,也為回應國內民眾對於安全的焦慮情緒,美國採取了戰爭手段的報復行動。
對美國來説,如果能夠控制阿富汗,美國不僅能夠進一步壓縮伊朗的生存空間,還可以將觸手伸到中亞,進一步威脅俄羅斯的腹地,同時會對中國的西北邊疆帶來巨大的不穩定因素。然而,事實證明以武力和軍事手段開展一場更迭他國政權的戰爭風險巨大。
美國布朗大學一項研究指出,20年來美國在阿富汗戰爭中共投入約2.26萬億美元,相當於每天花費超過3億美元。據美國媒體報道,美國累計已花費約3000億美元用於戰爭傷殘軍人的護理,未來預計還將投入約5000億美元。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曾言:“結束一場戰爭比開始一場戰爭更難。”戰爭對於發起國和遭受國都不是一件好事,發動戰爭一再證明並非解決問題的最佳手段。美國自己可以通過倉促撤軍迅速止血,但對於阿富汗,戰爭帶來的不僅是混亂和死亡,還有戰爭結束後一系列的矛盾和問題。
人民會選擇和平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1975年,美國使館人員匆忙從西貢撤離,數百人爭搶一架直升機,上演了“西貢時刻”。今天,美國軍機又在擠滿人群的機場跑道上強行起飛,上演了“西貢時刻2.0”。
8月16日,美國總統拜登就阿富汗局勢表態,重申撤軍決定正確,將眼下亂局歸咎於阿富汗政府領導人、阿政府軍和自己的前任特朗普。拜登承認,塔利班重新控制阿富汗的速度超出預期。美方先前預期阿富汗政府軍能抵抗數月甚至擊退塔利班。
塔利班方面則&&,經過20年鬥爭,塔利班成功終結了外國對阿富汗的佔領。阿富汗有權實行符合人民價值觀的治理方式,理應得到其他國家的尊重。同時,塔利班向全世界承諾,絕不允許任何人利用阿富汗領土威脅別國。
行動方面,塔利班在攻陷城市以後,從多方面打造溫和的形象,試圖贏得民心,以及尋求國際社會的認可。塔利班的諸多舉措是為了在阿富汗人民心中重新樹立起自己的形象,建立威望,這對於塔利班構建執政合法性有着巨大意義。
無論日後塔利班會否全然兌現承諾,其相關轉變至少表明,擁有人心的一方,往往都會取得戰爭的勝利,這是世界各國從無數次戰爭中總結出來的經驗。
歷史上的阿富汗備受帝國強權覬覦,從近代英俄爭奪到冷戰時期美蘇爭霸,再到21世紀初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帝國勢力在阿富汗的競逐讓這片土地鮮有和平安寧的時期。今天的阿富汗又一次處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塔利班在軍事上取得勝利後,能否提高治理國家的能力,給阿富汗人民帶來久違的和平?外界拭目以待。
(汪金國係蘭州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院長、中亞研究所副所長、教授;曹佳魯係蘭州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研究生)
(注:整組策劃截稿時間為2021年8月20日18時)
來源:2021年8月25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7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