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首頁 國內·國際·言論 | 經濟·財富·科技 | 社會·文化·生活·其他 | 專欄 | 過刊檢索 | 關于我們 | 環球廣告
行走·國緣|他向世界講述中國
  新華網 ( 2021-07-05 14:51:13 ) 來源: 《環球》雜志
 

 

 

 

 

 

2008年12月22日,庫恩的《中國30 年:人類社會的一次偉大變遷》

新書出版座談會在北京舉行。這是作品的英文版本和中文版本

    “我不僅要講中國取得了什麼成就,還要探討在此過程中克服的困難和問題,未來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讓西方人更多地認識和了解中國。”

楊士龍(發自華盛頓)

  美國庫恩基金會主席羅伯特·勞倫斯·庫恩今年77歲,按一般人的邏輯,他早該“躺平”,含飴弄孫,安享天倫。而這位榮膺“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的老人一點也沒有放慢給世界講中國故事的節奏。

  “我看到了習近平關于對外傳播的最新講話。”這是美國西部時間6月2日淩晨3點,庫恩回給記者郵件的第一句話,還附上相關報道的連結。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我們一直通過郵件和視頻會議軟件Zoom保持聯繫。因為時差關係,有問題往往都約在晚上請教他,以至于多次相互打趣對方是辛勤的勞動者。

預言中國有能力抗疫

  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

  “我相信你已經認真學習了習主席的這篇重要講話。坦率地説,他提出的新要求正是我20多年來一直致力而為的工作方法。”庫恩接著寫道,“盡管今年以來美國的形勢在變,中國的形勢也在變,但我沒有變,我可以説是持之以恒地在講述中國的真實故事,包括(中國面臨的)問題和挑戰,解讀(中國的)政治和政策,中國領導人思考問題的方式,特別注重解讀那些在西方已有成見或易被曲解的問題。”

  最令記者難忘和敬重的是,庫恩在2020年2月19日的一次採訪中説,他深信中國一定能夠戰勝新冠肺炎疫情,原因有三:中國應對疫情的莊嚴承諾、超級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和願意查漏補缺的鮮明態度。當時的情況下,別説是外國觀察家,即便是不少國內人士,也很難有此先見之明。

  庫恩説,之所以能做出這樣的判斷,得益于他多年來對中國國情的深入考察、研究和思考,特別是中國取得扶貧攻堅工作勝利的進程,讓他親身體會到在國家面臨重大挑戰和機遇時,中國的體制機制會發揮出怎樣強大、堅韌的活力和推動力。

“讓西方人更多地認識和了解中國”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2年以來,除中國媒體外,庫恩就中國問題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等西方主流媒體採訪近百次;在《紐約時報》《南華早報》《中國日報》等中文、英文媒體平臺撰文超過100篇;參與兩季5小時《中國面臨的挑戰》係列紀錄片的創作、撰文、主持和制作,該紀錄片在美國公共廣播公司(PBS)電視臺和其他國家播出,獲得美國艾美獎和中國新聞獎;與著名導演彼得·蓋澤爾等合作,歷時3年拍攝紀錄片《前線之聲:中國脫貧攻堅》;2015年以來參與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周播訪談節目《走近中國》,2017年起又參與其評論節目《觀察者》等。

  《前線之聲:中國脫貧攻堅》紀錄片通過跟蹤中國邊窮省份6個家庭的脫貧經歷,實時記錄了貧困村民、地方官員、扶貧監督員等的工作生活情景,2019年7月在PBS首播。為拍攝此片,年逾古稀的庫恩和年輕人一樣,在中國貧困地區的大山深溝之間穿行了3年,曾兩次累倒病倒。而正是這種“嵌入式”的採訪調研,讓他對中國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

  庫恩認為,從西方政治語境中的“政黨”概念,很難理解中國的執政黨——中國共産黨,其著眼長遠制訂規劃,並動員、執行和落實規劃的能力是其他國家政黨無法比擬的。這一點在扶貧攻堅中看得很清楚,中央最高領導一聲令下,全國上下都行動起來。省、市、縣、鄉、村五級黨組織的書記相互協調,每個貧困村都選派專人,通常都是原來在城裏單位工作的年輕黨員幹部,負責實施精準脫貧計劃。

  “最令我吃驚的是,這些年輕駐村幹部,有些剛結婚,有些孩子還小,我最初以為他們也就在貧困村呆幾周數月,實際上他們必須要呆兩年。他們常常住在一個泥草房裏,只能用煤油爐做飯。這些聰明能幹又有抱負的年輕人的奉獻對扶貧成功至關重要。”庫恩説。

  庫恩非常喜歡講述中國的扶貧問題,因為這是一個非常豐富的話題,是數以百萬計家庭的故事。“我不僅要講中國取得了什麼成就,還要探討在此過程中克服的困難和問題,未來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讓西方人更多地認識和了解中國。”

從科學家、銀行家到中國專家

  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庫恩孜孜以求的。過去4年多的交流中,記者深切感受到,經過嚴密的科學精神及方法訓練的他,特別重視扎實深入的調研調查,注重權威數據和事實的積累、核查和分析。

  庫恩對于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等各領域情況和問題的熟悉程度、思考深度遠遠超過不少中國記者和學者。他綜合知識儲備強、思維敏捷、口才好、筆頭也好,一樣的事、理,經他闡釋,簡潔明瞭,話講得很漂亮,經常有金句,有嚼頭。

  作為記者,我很喜歡採訪庫恩,特別是面對面,那種思維碰撞的過程,不僅僅是工作所需,更是學習所驅,樂在其中。

  鮮為人知的是,庫恩在20世紀80年代末首次訪華前,除了會打乒乓球,他對中國知之甚少。轉而研究中國,是這位成名甚早的猶太青年人生的又一次主動轉型。

  庫恩1944年出生于紐約一個猶太工人家庭,後在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學醫,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得了解剖學和腦科學博士學位。但在近40歲時,他沒有繼續自己的知名神經科學家生涯,而將注意力轉向了投資銀行業。他獲得了麻省理工學院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在20世紀80年代專攻並購事業。庫恩以科學家的嚴謹態度接觸投資銀行業,把大部分空閒時間都用來撰寫和編輯管理方面的書籍。

  1989年1月,44歲的庫恩首次訪華,隨導師受邀指導中國科研機構融入市場經濟。“我到中國沒多久,就被中國人民身上那種學習熱情和對改善物質、精神文明生活的渴望感染了。我感覺中國會對未來世界至關重要。”庫恩回憶説。

  之後,庫恩不斷往返于中美兩國,在為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而興奮欣喜的同時,也越來越對美國民眾對中國的刻板印象和媒體對中國的持續誤讀感到失望,因為這與他親眼所見的中國完全脫節。

  2000年,庫恩賣掉了自己在美國創辦的並購公司,實現了財務自由的他成立了庫恩基金會,徹底開始了人生轉型。

  一方面,他開始擔綱一檔名為《接近真相》的電視節目,主要採訪世界知名的科學家和哲學家,探討宇宙的奧秘,20年來此節目已成為美國公共電視網的知名品牌。

  另一方面,他開始在太平洋兩岸穿梭,親身調研體驗中國的發展變化,迄今訪華已超200次,陸續出版了《中國領導人是如何思考的》(英文)、《中國30年:人類社會的一次偉大變遷》(中文)等著作。

“我會一如既往做我所做的事情”

  “幫助世界了解中國,幫助中國了解世界”,這正是庫恩過去幾十年來一直所追求的,他篤信相互了解可以增強互信,避免誤判,有利世界和平穩定。

  畢竟,于西方民眾而言,能有機會去中國旅行,親身觀察體驗當下中國的畢竟是少數,大部分人因為社會、文化背景的巨大差異,很難“設身處地”地認知中國。同時,長期以西方為中心的美國媒體,不僅繼續著冷戰時期對“社會主義”“共産黨”等政治概念的污名化運動,“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的新聞價值取向,使得他們長期以來對于中國的報道趨于負面,具有很強的誤導性。

  近年來,隨著美國政治極化、社會分裂加劇,部分統治精英對中國發展成就産生的莫名焦慮感,也更多地體現在主流媒體的涉華敘事之中,更加不利于社會公眾獲取有關中國的客觀、全面的資訊。

  庫恩坦言,這些年來,他作為一個非科班出身的“中國問題專家”,既收獲了很多鼓勵和肯定,也受到了一些批評和非議。特別是在中美關係遭遇嚴峻挑戰的這些年,庫恩被美國一些右翼人士貼上了“親華”的標簽,因為他講的是“關于中國的正面故事”。2020年5月,在右翼(反華)網站每日來電網站(The Daily Caller)攻擊庫恩為“親北京”後,美國公共電視網取消了《前線之聲:中國脫貧攻堅》原定的繼續播出計劃。

  這個消息出來後,庫恩在郵件裏這樣寫道:“對我而言,這是我研究中國的‘代價’,我欣然接受。你知道這個英語諺語嗎?‘如果你不能忍受廚房的炙烤,你根本就別做廚子’!”

  在6月2日的這封郵件中,庫恩表達了類似的意願。他是這樣結尾的:“我會一如既往做我所做的事情——真實全面地講述中國的故事,包括其復雜性、活力、豐富性、成就、調整、矛盾和不確定性。”

來源:2021年7月5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13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志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志”

 請注意: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新華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新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新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新華網新聞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反映。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查看評論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列印本稿
查看評論
推薦給朋友:
  相關新聞:
新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新華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新華社和新華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新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新華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新華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新華網聯繫。

訂閱本刊
本刊通用網址:環球雜志
  • 如果您對《環球》雜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見及建議請與我們聯繫。
  • 編輯部電話: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號新華社第二工作區
  • 郵遞區號:100040
  • 對外合作:
    010-63077015
  • 傳真:010-63073516
  • 總 編 輯:馮瑛冰
  • 執行總編輯:卞卓丹
  • 《環球》雜志
    新華通訊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辦
    環球雜志社編輯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國內統一刊號:CN11-1273/D
    ·郵發代號:2-511
    ·國外郵發代號:SM341
    ·國內訂閱:
    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 本刊隨時辦理郵購
    ·全年訂閱價:192.00元
    ·國內零售:
    全國各大中城市報刊攤點/地鐵/機場/書店等均有銷售
    ·零售價:8.00元
    ·國外總發行:
    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價: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