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立陶宛內米爾塞塔,美軍士兵參加軍演
美軍敏捷作戰概念的提出,反映出美國面對其他大國崛起的焦慮心態,以及在軍事上追求地區優勢、相對優勢和現實優勢的選擇,這是美軍建設備戰指導思想上的重要轉變。
吳敏文
“作為印太美軍敏捷作戰部署的一部分,我們正在組建一支分散部署的聯合部隊。”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菲利普·戴維森不久前&&。
什麼是美軍的“敏捷作戰”和“敏捷作戰部署”?它究竟要幹什麼?
體系化全域作戰
信息化軍事變革以來,美軍不斷以創新作戰概念引領軍隊建設,主動塑造戰爭形態。2015年9月,美空軍發布《空軍未來作戰概念2035》,提出了敏捷作戰概念。目前對敏捷作戰概念的界定,也主要來自美空軍。
兼及海、陸軍對敏銳作戰的認識,軍界將敏捷作戰大致界定為:涵蓋陸、海、空、天、電、網等全維空間,通過敏銳指揮控制,實現多維力量與能力的一體化,在應對既定挑戰時,迅速生成多個解決方案並在多個方案之間快速調整,以靈敏快捷的整體作戰能力贏得作戰勝利。為達成這一目標,不僅需要在戰術上機動靈活,而且需要在裝備研製、實驗和定型、採購上遵循統一的技術標準。
快速性是美軍敏捷作戰的本質和基本要求。達成敏捷作戰的快速性,需要在認知和行動兩個環節都實現快速反應。認知環節包括達成偵察、預警、分析、判斷、決策的快速性,行動環節則主要取決於作戰&&的快捷反應和高速機動。
信息化、智能化作戰體系是複雜的巨系統,遵循“木桶原理”,系統的總效能取決於最短的部分。具體到敏捷作戰,其平衡性包括:一是軍種和作戰空間的平衡,不能片面追求某一軍種或某維空間單兵獨進,而是各軍兵種、各維空間平衡發展;二是作戰系統和作戰&&之間的平衡,無論是信息傳輸、處理、利用,還是兵力火力的機動與突擊,都不能突出一點不及其餘;三是資源成本和作戰效能的平衡,在盡量降低成本消耗的前提下獲得所需作戰效能。例如,在太空作戰領域,美國防部提出重點發展小型低成本運載火箭和低成本小衛星,作為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
達成一體化聯合作戰的關鍵是在多個作戰域之間實現跨域協同,敏捷作戰的融合性包括三大層面:技術融合,即將傳統技術和人工智能、自主技術等融入敏捷作戰;力量融合,即利用廣泛互通性技術和動態指揮控制能力,將聯合部隊、聯盟部隊和跨機構成員、夥伴融合到敏捷作戰中;效能融合,即通過跨域協同,將各維空間作戰效能融合一體,達成效能的疊加和溢出,盡量減少作戰效能的抵消和耗散。
三軍各出招
為加速空軍敏捷作戰能力的創新和實現,美空軍成立了由空軍副參謀長直接領導的“空軍部隊創新工場”。2018年1月11日,“空軍部隊創新工場”在美空軍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市正式成立,其組成包括空軍現役軍人、學者、地方高校學生等,共有拉斯維加斯中心等3個研究機構。
美國防戰略從反恐重返“大國競爭”以來,美海軍主管科研與採辦工作的助理部長戈伊茨認識到,美海軍必須加快從技術研發到能力交付之間的進程。為此,戈伊茨大力推動“海軍敏捷作戰”創新計劃,通過協調匯集海軍內部創新和快速採用商業創新,加快技術創新與能力交付的節奏,使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具備快速應對潛在高端衝突的敏捷作戰能力。
2019年2月,戈伊茨提出設立由其本人直接領導的“海軍敏捷作戰辦公室”。同年9月,戈伊茨宣布,將在全美各地建立以“快速拓展海軍協同各地區學界、業界及政府創新能力”為使命的“技術橋”。11月25日,這一創新機製成立。
美陸軍將發展敏捷作戰能力的任務主要授予美陸軍未來司令部,司令邁克·默裏將陸軍敏捷作戰的賦能技術歸結為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自主系統技術加網絡和數據的“3+2”模式。在美陸軍看來,未來戰鬥的爭奪將集中在敏捷、不對稱和網絡化的系統與行動上。這將為包括動能和非動能打擊在內的作戰行動帶來速度和精度上的優勢。美陸軍同時認為,有限的機動和攜行保障能力是其敏捷作戰、遠程作戰面臨的最大挑戰。“打仗就是打後勤”雖適用於所有軍種,但它確實主要是陸戰時代形成且至今仍然被強調的結論。
利用已有資源和現地資源進行作戰物資的戰地按需製造,對於陸軍作戰部隊遂行敏捷作戰、遠程作戰任務具有顛覆性的意義。這一思路雖然頗顯傳統,但技術應用已經完全更新。據美陸軍研究實驗室公開的最新進展,美方重點圍繞三類不同材料進行研究和實驗:一是直接在戰地生産用於增材製造的金屬粉末,用於零部件實時維修或製造;二是利用戰地沙土和3D打印製作鑄模,製造所需部件;三是將廢棄塑料用於增材製造,製作可拉伸式用具。
敏捷作戰對準“大國競爭”
敏捷作戰概念出現的重要背景之一,是美國軍事戰略從反恐向兼顧“大國競爭”轉變。美軍大力發展敏捷作戰能力,正值美國把軍事戰略確立為“大國競爭”之時。這就決定了美國“大國競爭”軍事戰略的矛頭所向,與敏捷作戰的指向具有高度一致性。
首先,在對象上明確針對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反介入/區域拒止”的最先提出和界定,來自2010年2月美國國防部發布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和2010年5月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發布的《空海一體戰:初始作戰構想》。上述兩個文件有300多處提到“中國”和“解放軍”,強調“中國人民解放軍是美軍面對的最嚴重的反介入/區域拒止挑戰”。
美方將“反介入/區域拒止”綜合界定為“採取一切行動,阻止或延緩對手向特定區域投送關鍵能力,阻礙其在特定區域的行動自由”。美軍將我軍的反衛星、網絡戰能力,反艦彈道導彈、潛艇和裝備先進戰機的航空兵等,作為我軍“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的重點。
其次,在措施上加強敏捷作戰部署。基於全球霸權的需要,美軍在世界各地建設有龐大的基地群,僅在西太平洋第一、二、三島鏈就有東北亞基地群、關島基地群、夏威夷基地群、澳新基地群、阿拉斯加基地群等五大基地群。美軍在每一個基地群都部署了強大軍力,這是美軍力量前沿存在的體現,也是一旦發生緊急情況,美軍進行快速、敏捷軍事干預的重要依託。
但隨着其他大國軍事實力特別是遠程精確打擊能力的快速發展,美軍擔心一旦爆發與大國之間的軍事衝突,其大型基地將面臨滅頂之災。為了規避風險和達成敏捷作戰目的,美軍認為需要加強“敏捷作戰部署”。具體包括兩大步驟。
一是在基地建設上適應敏捷作戰需要,包括分散配置前沿基地,即在鞏固已有的與日本、澳大利亞同盟基礎上,美國將積極發展同越南、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的關係,以獲得越南金蘭灣基地、菲律賓克拉克基地、泰國烏達堡和科瑞特機場等的使用權,從而實現在該地區前沿基地的分散配置;同時,部署備份前沿基地,如修繕在天寧、塞班和帕勞等地的小型基地,在島上貯存油料、彈藥及其他必要物資,以便在關島基地不可用的情況下作為替代選項。
二是在兵力部署上適應敏捷作戰,將當前美軍兵力集中配置在大型、綜合性軍事基地的方式,改為“化整為零”的分佈式部署,以增強美軍作戰體系的抗摧毀性。
“敏捷作戰部署”將使美軍更具有隱蔽機動和靈活反應能力,有利於美軍創新機動打擊樣式。在增加對手作戰難度的基礎上,美軍可將力量廣泛分佈在不同的地理空間,隨時在多個地區迅速轉移,達成兵力分散、火力集中的效果,提高美軍的生存和抗打擊能力,同時迫使對手同時應對大量目標,使攻防計劃複雜化,從而保持美軍軍事優勢和作戰優勢。
第三,加強針對性“敏捷作戰”聯合演練,加速敏捷作戰能力形成。2019年3月6日,美、日、澳空軍舉行了首次多國“敏捷作戰部署”演習。美海軍陸戰隊派出1架F/A-18戰鬥機和1架C-130運輸機,演示了如何在前沿簡易機場有效運作的作戰能力,強調盟國部隊可在短期訓練後掌握相關能力。其核心是通過全球到達和靈活部署,實現多國作戰裝備和人員之間的無縫集成,提供快速響應能力與敏捷作戰能力。這是對“敏捷戰鬥部署”戰術可行性的有效嘗試和檢驗。
與此同時,美軍開始拓展敏捷作戰的思路和賦能方式。例如,美軍最新推出了“動態武力運用”概念,強調通過軍事力量的動態部署和編組,使美國有能力在短時間內向全世界投送力量,從而減少對手的戰爭預警時間。以美國空軍為例,2020年6月布朗出任美國空軍參謀長後,不再拘泥於前國防部長馬蒂斯所強調的保持戰機80%完好率的戰備指標,而是通過任務執行率、訓練時間、部署周期等綜合衡量指標,來考評空軍力量的戰備能力。這也是美軍推進敏捷作戰部署和加快敏捷作戰能力形成的步驟。
總的來説,與美軍此前以遙遙領先的資源優勢和軍事優勢追求戰場整體優勢、絕對優勢和未來優勢相比,美軍敏捷作戰概念的提出,反映出美國面對其他大國崛起的焦慮心態,以及在軍事上追求地區優勢、相對優勢和現實優勢的選擇,這是美軍建設備戰指導思想上的重要轉變。美軍這一轉變,也會給其他國家,特別是美國軍事戰略所針對的崛起大國,帶來實質性威脅。
(作者單位:國防科技大學信息通信學院)
來源:2021年6月16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2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