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首頁 國內·國際·言論 | 經濟·財富·科技 | 社會·文化·生活·其他 | 專欄 | 過刊檢索 | 關于我們 | 環球廣告
行走·國緣|結緣在坦桑尼亞田壟間
  新華網 ( 2021-06-15 15:07:22 ) 來源: 《環球》雜志
 

 

 

 

 

2011年4月2日,坦桑尼亞總統基奎特(前左)和夫人薩爾瑪(前右)等在坦桑尼亞

莫羅戈羅省出席中國援坦農業技術示范中心移交儀式時參觀試驗田

    掌握蔬菜種植技術給Juma帶來了自信,他相信靠自己的技術和努力,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他甚至跟我開玩笑説,“有機會我要去中國,我會種蔬菜。”

張悅

  2012年7月19日,中非合作論壇第五屆部長級會議在北京舉行。當時我還是一名博士研究生,正在收拾行囊,4天後,我踏上了非洲大陸,來到了坦桑尼亞,這是我第一次與非洲大陸相遇。我在中國援建坦桑尼亞農業技術示范中心實習,同時開展中非農業合作研究。

  坦桑尼亞位于東部非洲,與大部分非洲國家一樣,面臨著糧食安全與貧困的挑戰。在坦桑尼亞莫羅戈羅省一個叫千裏馬的村莊,我開始了解這個國家,開始了解這個國家的農業和農民,開始了解中國和坦桑尼亞在農業與減貧中的合作。

我們的獨特交流方式

  示范中心位于坦桑尼亞一個普通的村子裏,村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大部分人使用斯瓦希裏語,僅能聽懂一些簡單的英文單詞。我到村子的第一天,就遇到了語言的問題。因為語言不通,在示范中心工作的當地村民跟我總是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一天早上,一位村民試著教我斯瓦希裏語,從最簡單的問候語,到數字,再到田地裏的農作物,我也向他一個一個説著對應的中文。就這樣,我開始和當地村民用斯瓦希裏語、英語、中文和手勢夾雜的方式互動,形成了我們的獨特交流方式。

  音樂是世界的語言。有一次,我偶然發現,當地村民的手機裏,竟然在播放中國的音樂,甚至還有京劇片段,他告訴我,雖然聽不懂歌詞,但他很喜歡中國音樂。而我也在他的幫助下,學會了第一首斯瓦希裏語歌曲“Jambo”。

村民都想進去參觀學習

  中國援建坦桑尼亞農業技術示范中心的任務,是要篩選出適合當地的農業技術並在當地推廣。在建設示范中心之前,由于缺乏基礎設施和引水,千裏馬村的這片區域一直荒廢著,而中國援助項目徹底改變了這裏,建起了嶄新的建築,通了電,打出了地下水,開墾了農田,種上了農作物,用上了從中國運來的各種農用機械等物資。當地村民都想進去參觀學習。

  中國農業專家在這裏開展水稻、玉米、蔬菜等農作物的高産栽培試驗,中國水稻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具有明顯的産量優勢,玉米有顯著的增産潛力,豇豆、黃瓜、苦瓜、絲瓜、茄子和辣椒等蔬菜品種,在當地種植表現也非常突出。

  坦桑尼亞從高級政府官員到農民,都對中國的農業技術讚嘆有加。一位坦農業部高級官員在看到示范中心水稻試驗結果的産量數據後説:“這個産量非常驚人,非常有説服力。”當地農技推廣人員對中國水稻栽培技術表示認可:“中國專家也種植了本地的水稻品種,但因為技術的改善,産量顯著增加。”

  當地農民通過培訓、農民開放日等活動,也親身體驗了中國農業技術對促進當地農業發展的潛力。在示范中心園區內,每年都種有水稻、玉米和蔬菜試驗田,要麼是綠油油的秧苗,要麼是金黃色的豐收田,還有全年忙碌的蔬菜園。每當農民開放日來臨,當地農民從村莊各處到達這裏,相互學習和交流。

  人們對中國技術有著非常高的期待,有人這樣説:“哦,這太令人吃驚了!這裏展示了希望,如果我們也這麼做,就能減少貧困。”他們也非常欽佩中國人對待農業的認真態度和吃苦精神,“如果你像中國人一樣努力工作,你就能變富有。”

他們變得更自信了

  2012年,示范中心當時還處在技術合作期內,最早接觸到中國農業專家和農業技術的是在示范中心工作的當地村民。他們每天在中國農業專家指導下進行田間勞作,這一過程也是向中國農業專家學習技術的過程。經過中國專家“手把手”傳授技藝,他們學到了高産栽培技術。這是中國農業技術在(當地)培訓課堂以外最早的傳播。

  其中有一位叫Juma的農民,在示范中心內從事蔬菜種植工作。工作一年多以後,Juma學會了大部分的蔬菜栽培技術,平整土地、移栽秧苗、澆水、施肥、採摘樣樣在行,西紅柿、辣椒等蔬菜從秧苗移栽到採摘的每一項工作都能夠熟練地完成,另外,耕地機等工具的使用、種植間距等具體的標準也越來越熟悉。

  有時候,Juma甚至當起了其他當地村民的“老師”。有一次,Juma給其他村民邊講解邊示范性地挖了一道壟,指導他們挖壟要兩頭平齊不能彎曲、壟的高度要適中等等。掌握蔬菜種植技術給Juma帶來了自信,他相信靠自己的技術和努力,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他甚至跟我開玩笑説,“有機會我要去中國,我會種蔬菜。”

  另一位村民Julius,是附近達卡瓦灌溉區種植水稻的農民,他在示范中心看到中國專家利用中國優良水稻品種和高産栽培技術,在自家附近的土地上獲得了顯著的高産,很期待在自己的土地上有這樣的收成。Julius找到中國專家尋求幫助,中國專家為其提供了種子、化肥和手把手的種植技術指導。

  功夫不負有心人,Julius的水稻産量明顯高于同一灌溉區的其他農戶。親身實踐讓Julius成為了中國農業技術的“宣傳員”,他向周圍村民介紹中國的技術和自己的經歷,告訴其他農戶要如何種水稻,怎麼設置株間距,什麼時間最適合移栽,並傳授給他們肥料施用和灌溉的技巧。他告訴周圍的人,“如果你採用中國專家帶來的這些技術,你的收成就會上升,你的收入就會增加,生活會變得更好。”

  中國的農業技術正在進入非洲,為非洲農業發展播撒希望,提供助力。今年,新一屆中非合作論壇會議預定在塞內加爾舉行。中國與包括坦桑尼亞在內的非洲各國將進一步攜手合作,互利共贏。中國也將積極為非洲各國的農業和減貧發展提供中國智慧。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作者曾參與中國農業援非合作項目)

來源:2021年6月16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12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志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志”

 請注意: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新華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新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新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新華網新聞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反映。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查看評論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列印本稿
查看評論
推薦給朋友:
  相關新聞:
新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新華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新華社和新華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新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新華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新華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新華網聯繫。

訂閱本刊
本刊通用網址:環球雜志
  • 如果您對《環球》雜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見及建議請與我們聯繫。
  • 編輯部電話: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號新華社第二工作區
  • 郵遞區號:100040
  • 對外合作:
    010-63077015
  • 傳真:010-63073516
  • 總 編 輯:馮瑛冰
  • 執行總編輯:卞卓丹
  • 《環球》雜志
    新華通訊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辦
    環球雜志社編輯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國內統一刊號:CN11-1273/D
    ·郵發代號:2-511
    ·國外郵發代號:SM341
    ·國內訂閱:
    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 本刊隨時辦理郵購
    ·全年訂閱價:192.00元
    ·國內零售:
    全國各大中城市報刊攤點/地鐵/機場/書店等均有銷售
    ·零售價:8.00元
    ·國外總發行:
    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價: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