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手語傳譯主任盧允詩(左)和手語中心主任陳玉娟用手語交流(8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新華社香港9月22日電 題:有溫度的手語傳譯
張雅詩
“你好!我叫Wanzy,是個‘貓奴’。”盧允詩豎起三根手指頭,橫着往臉上一放,向記者比劃出她的手語名。這手勢代表了貓鬍鬚和盧允詩英文名的首字母“W”。
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簡稱“聾福會”)自2016年起將每年9月18日定為“香港手語日”。每年這日子前後,聾福會手語傳譯主任盧允詩和她的同事都忙於籌備和推出手語推廣活動,包括22日下午在香港一個大型商場舉行手語日啟動禮,亮點之一是教公眾取手語名。
除了準確傳達意思,聾福會的專業手語傳譯員還會花心思令手語信息更有溫度。
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手語傳譯主任盧允詩接受採訪(8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難忘的第一次
“手語很有趣,不説話就可以有這麼豐富的表達。”原本從事文字翻譯工作的盧允詩説,許多年前她在工作上認識了一些聽障同事而開始接觸手語。她逐漸被這種特殊語言所吸引,毅然改行從事手語傳譯。
今年4月,盧允詩和另一位同事獲邀在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上擔任手語傳譯。這是她第一次在這類娛樂性直播節目上做手語傳譯,即使頂着壓力,也要精益求精。
“電影是一種藝術,在傳譯的時候,並非死板地將資訊傳達給受眾,還要表達幾分情感。”盧允詩説,在處理歌曲演繹和感人的致辭內容時,她會加強面部表情和眼神的表達,讓聽障觀眾看得更投入。
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手語傳譯主任盧允詩在辦公室工作(8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十多年前,特區政府和特區立法會開始嘗試為一些重要會議引入即時手語傳譯,例如特區行政長官在特區立法會上宣讀施政報告等。盧允詩和她的搭檔陳玉娟擔當了“開荒牛”的角色。
“那是我們第一次做施政報告傳譯,大家商量好每30分鐘輪換一次,但20分鐘左右已感到吃力。”現職聾福會手語中心主任的陳玉娟記憶猶新。她笑言,順利完成了兩個多小時的即時傳譯後,感覺手腦像是不能協調了。有了那次經驗,他們團隊此後改為每15分鐘輪換一次。
手語傳譯工作富挑戰性,尤其直播節目,要求反應快,迅速地傳達意思,傳譯員平時需要多留意和蒐集不同的信息。盧允詩強調,不論做文字翻譯還是手語傳譯,都一定要比人家知道多一些、深一些、寬一些,才能翻譯到位。
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手語中心主任陳玉娟接受採訪(8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陪伴走過生老病死
聾福會目前共有9位全職手語傳譯員,他們除了為特區政府部門和特區立法會等不同單位提供傳譯服務,還要為聽障人士日常生活提供服務,包括去醫院看病、諮詢法律、參加工作面試、舉行婚禮、辦簽證等。
手語傳譯員的班表總是排得密密麻麻,他們每天按照預約好的時間和地點出勤。偶然碰上突發事情也不介意多承擔一些工作,因為他們更看重的是受助者的需要。
20多年前的一個下午,陳玉娟準備下班之際,一位同事向她“求救”:有一位聽障産婦臨盆在即,需要傳譯員在産房與醫護人員溝通,但陳玉娟的同事暈血。她便一口答應頂替同事,直奔醫院。
“當時我剛好放完産假,對生産過程不陌生。”陳玉娟回憶,她依照醫護的指示,打手語告訴産婦何時用力,怎樣配合呼吸等,同時給予産婦鼓勵。結果産婦順利生産,母女平安。
盧允詩也陪伴聽障人士走過不同階段,品嘗人生五味。她見證受助者由談戀愛到結婚、生孩子,替他們高興。有受助者的孩子考上心儀學校,馬上向她報喜,令她感到欣慰。她也遇到過受助者不幸離世,坦言不容易面對。
有一對聽障人士夫婦與盧允詩認識多年,丈夫在一次意外中離世。當時盧允詩陪伴遺孀前往辦理認領遺體手續,要跟警方和殮房等不同單位溝通,她一面做傳譯確保所有程序辦妥,一面安撫喪親者。
“心裏很難過,但我提醒自己要控制情緒,把事情做好。”她説。
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手語中心主任陳玉娟在辦公室工作(8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香港手語源自內地
世界各地的手語都有其獨特性,例如英語地區較多運用英文字母,香港則較多模仿事物的外形。
説起香港手語的歷史,陳玉娟介紹,20世紀50年代,一批來自南京和上海的聽障人士將手語引入香港,為香港手語發展打下基礎。如今內地和香港的手語打法不一樣,內地各城市的手語也有不同,陳玉娟希望將來有機會可與內地的手語傳譯員多作交流。
社會不斷變遷,語言隨之更新。近年來,有關國家和香港特區政策的新詞高頻出現,聾福會的手語傳譯員會針對新詞設計新的手語詞彙。
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剛推出時,陳玉娟的團隊跟聽障人士、手語班導師等一起商量,務求打出最合適而精準的手語。聾福會還特別編制了包含約600個手語詞彙的《香港手語——社政》,並通過短視頻節目等,幫助聽障人士了解社會政策事務。
由香港本地社會福利機構設立的“香港手語翻譯員名單”顯示,目前全港有超過50位符合基本要求的手語傳譯人員。香港社會對手語傳譯服務的需求頗大,在2023至2024年度光是聾福會就提供了超過8.2萬人次的手語傳譯服務。
陳玉娟&&,雖然聽障人士可以寫字或用手機通訊軟體等方式與人溝通,但面對面打手語對他們來説仍然是最理想的。
培養一個能獨當一面的專業手語傳譯員大約要四五年。陳玉娟和盧允詩異口同聲説,希望有更多有志之士,特別是年輕人加入手語傳譯的行列,讓更多聽障人士受惠。“這是我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