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穿越百年時光 看見嶺南文脈——番禺神樓來港展出記-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5/19 09:32:44
來源:新華網

香港故事|穿越百年時光 看見嶺南文脈——番禺神樓來港展出記

字體:

  新華社香港5月19日電 題:穿越百年時光 看見嶺南文脈——番禺神樓來港展出記

  新華社記者龍鏡伊

  在車水馬龍的香港鬧市中,一方庭院裏矗立著一座高5米、佔地約26平方米、由約160塊“積木”拼搭而成的金漆木雕精品——番禺神樓。它跨越宣統元年(1909年)至今的百年光陰,散發著沉厚的金色光華。

  2023年12月起,香港文物探知館(下稱“探知館”)“同一屋檐下:嶺南傳統建築源流與藝術”展覽共展出170余件來自粵港澳地區的嶺南建築構件。其中,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借出的、首次出境展覽的番禺神樓備受矚目。

  跨境展覽的決心

  穿過搖曳的樹影,走進探知館專門為番禺神樓建造的展廳,高大厚重、富麗堂皇的巨型木雕端坐在內。這座神樓是清代廣州番禺岡尾社十八鄉為迎神賽會活動——“洪聖王出會”而建造的。

  這是5月15日拍攝的在香港文物探知館展出的番禺神樓(手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林杉 攝

  廣州自古海事興旺,本地人對傳統民間信仰中掌管南海的洪聖王尊崇有加。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館長黃海妍向記者還原了番禺神樓在當年的使用場景:“在活動前,師傅把神樓搭建好,‘洪聖王出會’時將洪聖王神像安放于神樓中,接受村民的祭拜。”

  早在2020年,香港古物古跡辦事處總文物主任蕭麗娟在與黃海妍的交談中得知了番禺神樓,很是激動。“有沒有可能把它運到香港展出?很想讓香港市民看到。”

  在實地考察後發現,探知館展廳的層高不足以容納5米高的番禺神樓,黃海妍提議:“不如做嶺南建築構件的展覽就好了。”

  于是蕭麗娟找了很多工程專業人士,反覆開會討論,最後決定在探知館庭院內專門為番禺神樓建造一個臨時展廳,室內嚴格控制溫度、濕度和環境亮度。這份決心和耐心最終讓雙方都看到了番禺神樓來港展出的可行性。

  香港市民孫女士看到倣佛迷你宮殿的番禺神樓,深深被震撼。“上面的雕刻都那麼精細,那麼美。”神樓最上方的橫眉,總長4.48米,刻有雙龍騰雲駕霧,遊走向中央的火珠,稱為“雙龍戲珠”,是整座神樓正立面的視覺焦點。

  “超前”建築的搭建

  湊近觀看可以發現,番禺神樓的建造大量使用中國傳統的榫卯技法,在搭建和拆卸中都不會損耗建築本身。在2015年,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的專家經過一個多月的拼接,才將番禺神樓復原。“沒有人知道是怎麼搭的,只能是根據榫卯的結構,一點點摸索。”黃海妍回憶道。

  4月18日,香港古物古跡辦事處二級助理館長馮淑珊在接受記者採訪。新華社記者 郭辛 攝

  搭建神樓就像拼積木玩具,工匠們還制作了八個樟木箱,並以“撥呼雲月”“龍柱”“人物柱”等字樣標明木箱內儲存的構件。在“洪聖王出會”活動結束後,神樓會被拆回“積木塊”放入,便于儲存和運輸。

  這種建造概念很“超前”,與現代的“組裝合成”建築法概念相近。這使得番禺神樓“即插即用”,變成一個“可持續建築”。

  番禺神樓是國家一級文物,重達4.7噸,將這些漆金的巨大木塊安全運送到香港並不容易。廣州與香港的團隊協同專業的文物運輸公司,以及香港消防處、警務處等政府部門,緊密合作,單是將神樓的構件由藏品庫中拿出清點、清潔和包裝,就花了大半個月的時間。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文物保護中心主任石浩斌亦表示,這次出展充滿挑戰,需要隨時調整計劃。“一條龍柱就有四米多長,包好之後又發現之前準備的車不夠長,需要再找一輛能同時裝下所有構件的車。”

  番禺神樓順利抵港後,搭建工作在一名經驗豐富的總指導師傅的帶領下展開。香港的腳手架與內地不同,使用的方式與神樓搭建有矛盾,使得搭建一度停滯。兩地團隊不斷磨合,將熟練技工由6人增加到9人,最終僅用5天便將神樓搭出。

  為了讓香港市民能清楚欣賞到宏偉的金漆和精細的木雕,番禺神樓與觀眾的距離很近,可以看到最前排的一對龍柱,以浮雕刻上“魚躍龍門”的典故,巨龍纏柱上盤,活靈活現。“為防止文物受損,他們特地為兩條龍柱圍上了透明有機板。”黃海妍在合作中看到了香港團隊的細心。

  黃海妍在展覽開幕時為香港市民做過導賞。“他們對神樓上刻的中國傳統文化故事都很有興趣,而且做了功課才來參觀,問的問題都很專業。”在神樓的龍柱後方,是一對刻著208位古代俠士的故事柱,人物倣佛從書裏跳下來一般活靈活現。

  同根同源的文化

  緩步離開番禺神樓展廳,便可走入集結了粵港澳各色建築構件的展覽。“我們以屋檐作為切入點,這些精細的屋頂脊飾上其實有很多嶺南的故事,去講述我們大灣區同根同源的文化。”香港古物古跡辦事處二級助理館長馮淑珊説。

  嶺南是指南嶺山脈以南,包括現廣東、廣西、海南、香港和澳門。明清兩朝,以廣州為中心的嶺南隨著海上貿易的興盛而蓬勃發展,逐漸孕育出獨特的嶺南文化。“如今在香港大澳,還保留有水上棚屋,正是適應嶺南潮濕多雨的氣候而演化出的建築特色。”馮淑珊説。

  馮淑珊重點介紹了香港虎豹別墅的日月神像,這些或絢麗或溫潤的文物,不僅是大灣區重要的文化遺存,也是嶺南獨特的傳統建築源流和藝術“三雕(木雕、石雕和磚雕)、二塑(灰塑和陶塑)、一畫(彩繪壁畫)”的反映。

  “香港是個國際化大都市,不同國家的人都可以看到我們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黃海妍欣慰地表示,“這是粵港澳三地團隊首個合作的展覽,很開心能見證這個共同努力的成果。”

  走過雄偉華麗的番禺神樓和沉靜威嚴的屋脊小獸,歷史倣佛繞過身體的一陣風,穿過衣角袖口。這些古老的建築穿越時光,訴説著大灣區共同的文化底蘊,見證著綿長的文化傳承。

【糾錯】 【責任編輯:吳京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