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2/ 02 23:13:18
來源:新華網

點亮飛天夢——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代表團在澳門奉獻精彩專場報告會

字體:

  新華社澳門12月2日電 題:點亮飛天夢——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代表團在澳門奉獻精彩專場報告會

  新華社記者劉剛、王承昊、李寒芳

  “在太空種蔬菜,最困難的是什麼?”2日,曾在空間站成功種植蔬菜的神舟十四號乘組指令長陳冬,在澳門特區政府舉辦的載人航天專場報告會上與現場學生進行科普互動。有趣的問答將本就掌聲不斷的報告會現場氣氛推至高潮。

  12月2日,神舟十四號乘組指令長陳冬在報告會上發言。新華社記者 張金加 攝

  報告會上,應邀訪澳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代表團成員介紹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展概況、空間站科學實(試)驗所取得的成果、載人航天技術發展成就與未來展望等,並與現場觀眾進行近距離互動交流。

  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楊宏介紹了中國載人航天發展戰略,闡釋載人航天精神核心特質。他寄語澳門學子,用卓越鑄就輝煌,用成功報效祖國。

  12月2日,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楊宏在報告會上發言。新華社記者 張金加 攝

  空間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鐘紅恩介紹了中國空間站空間科學與應用進展和載人月球科學研究與應用等情況。他&&,未來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開展研究,獲取一大批重大科學發現和原創性科技成果,推動中國躋身世界航天強國前列,為提升人類認知貢獻中國力量。

  12月2日,空間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鐘紅恩在報告會上發言。新華社記者 張金加 攝

  陳冬用圖片和視頻結合的方式,分享了航天員訓練和空間站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沒有聽到敲門聲,也沒有客人來串門。”自稱是“宅神”的陳冬這樣形容空間站的生活常態,所以自己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出艙工作”。風趣幽默的話語背後是不畏艱險和甘於犧牲奉獻的使命擔當。

  “同學們,我們都趕上了一個好時代,祖國的發展蒸蒸日上,給我們每個人都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廣闊舞&。”陳冬對在場的青年學子説,“一定不要小看自己,為了自己的夢想只要肯努力,只要肯堅持,就一定能為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要讓‘我為祖國感到驕傲’,變為‘祖國為我感到驕傲’。”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副主任王學武講述了大漠航天人如何在最艱苦的歲月用生命拓荒,如何在逐夢太空的天路上勇毅前行,又是如何在強國復興的偉大時代迎難而上。

  12月2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副主任王學武在報告會上發言。新華社記者 張金加 攝

  “茫茫戈壁,漫漫黃沙。為了祖國,犧牲值得。為了人民,奉獻值得。為了明天,奮鬥值得。”王學武用這段話與澳門學子共勉。

  “作為學生要做什麼樣的準備,具備哪些能力和知識,未來才有機會加入航天員的隊伍中”“近視的人可以成為航天員嗎”“在太空授課需要做哪些準備”“在太空如果生病了怎麼辦”“航天員的航天服有多厚”……互動環節,學子們紛紛提問。代表團團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神舟十二號乘組航天員劉伯明、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王亞平、神舟十四號乘組指令長陳冬、神舟十五號乘組航天員張陸等一一作答。

  熱愛祖國、良好的身心素質、一定的專業知識背景、沉着冷靜的心理狀態……林西強詳細介紹了成為一名航天員的必備條件。他鼓勵澳門學子學好知識,磨礪好體格,願望就會成真。

  “我最大的幸福,就是10年前我首次太空授課的學生已經成為並肩工作的航天人。”王亞平説,如果有機會再上太空,希望能再給同學們上一次課,和大家分享太空的美妙。

  張陸講述了自身重量和航天服重量相加超過200公斤的情況下,在水槽進行4到6個小時訓練的艱苦過程,以及在長達10小時左右的出艙工作過程中體能消耗巨大,卻不能進食,只能飲用一袋水的艱辛。他希望有更多喜歡航天的同學能夠加入到航天隊伍,一起為航天事業加油、奮鬥。

  劉伯明分享了在執行任務時如何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有充分的準備,有地面的遠程監控和地面指揮配合,我對自己的身體很有信心。”他説。

  兩個多小時的報告會,精彩不斷,掌聲不斷,也在不少現場聆聽的學子心中播下飛天夢的種子。

  這是12月2日拍攝的載人航天專場報告會現場。新華社記者 張金加 攝

  有幸上&與航天員近距離討論太空蔬菜種植問題的澳門大學博士生孔令明,在受訪時依舊激動不已。

  “我學到非常多的東西,科學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不管是對我現在的科研工作,還是以後走向社會進行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他説,如果能有機會,自己很希望能夠為航天事業作一些貢獻。

  聖羅撒女子中學中文部高二學生王靖源説,今天有機會了解更多的航天知識,了解航天員的努力和付出,感到很興奮。“以後我想選擇航天方面的課程,希望可以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

  “航天員努力追求夢想,不斷追求卓越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中學生學習,這種精神將引領我們未來的發展。”鏡平學校初三學生呂炯瑞説,會更多地學習航天方面的知識,這也可能是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

  從小就愛看火箭發射的嶺南中學高中生宋佳軒説,每當國家在航天領域有階段性成就,身邊的同學都很開心、很自豪。“或許我以後沒有那麼厲害能成為航天員,但希望為澳門、為國家,在科技創新領域多發揮自己的才能。”

  澳門城市大學學生龐森對陳冬講述的72小時不睡眠極限訓練印象深刻,認為這不僅是對人類生理機能的挑戰,更重要的是在極度疲憊勞累的情況下,如何進行工作狀態的調整,生動體現了航天員堅韌不拔的精神。

  被問及未來是否考慮參與到航天事業中,龐森答得很乾脆:“如果有機會,當然希望能參與進來!”

【糾錯】 【責任編輯:張欣然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3032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005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