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香港8月28日電 題:名伶羅家英的粵劇新實驗
新華社記者 陸敏
羅家英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8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吳曉初 攝
舞&上,用3D打印技術製作出來的機器人“羅家英”有模有樣地表演着,身兼藝術策劃和導演的粵劇名伶羅家英坐在台下,看著另一個“自己”,有一種奇幻的感覺。
“是我又不是我,似幻似真。”羅家英説。
創新粵劇《開心穿粵》近期正在香港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上演,講述的是一位年輕音樂家在居家隔離期間發生的穿越故事。年輕音樂家住在古老祖屋的閣樓裏,曾祖父在這裡收藏了很多與粵劇相關的寶物。打開曲譜後,音樂家回到過去,欣賞到多場粵劇經典摺子戲、古腔粵曲及牌子曲。劇中扮演曾祖父的是機器人“羅家英”。
8月22日,創新粵劇《開心穿粵》的兩位導演羅家英(左)和鐘珍珍(中)向記者介紹機器人。新華社記者 吳曉初 攝
“他們讓我照着劇本表演一遍,手怎麼動,表情怎麼樣,然後錄音錄像。”羅家英説。倣照他的面部表情、聲線及形體動作,機器人公司用3D打印技術,按1:1比例製作成機器人,在人工智能程序操作下進行表演。
這是香港首次有機器人參與粵劇演出。前沿科技與古老藝術結合,傳統戲曲的創新表達吸引了不少市民入場。羅家英的好搭檔、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主管鐘珍珍是這個創意的主要構思者,同為該劇導演的她告訴記者,開演以來場場爆滿,不少都是年輕人。
高科技元素固然吸引人,但在羅家英心裏,粵劇文化的傳承永遠是第一位的。
創新粵劇《開心穿粵》劇照(資料照片)。新華社發(受訪者提供)
“傳統跟創新的元素怎麼融合,這很講究。傳承是主,科技是輔,不可喧賓奪主。”羅家英説,“觀眾進了劇場,要看的還是整部劇作的水準和&上演員唱念做打的真功夫。”
身處香港這樣一個中外文化薈萃的城市,羅家英有機會觀摩西方藝術門類的演出,並總在琢磨如何從中汲取養分。相比西方藝術,羅家英對於自己唱了大半輩子的傳統粵劇,始終心懷驕傲。
羅家英曾參與拍攝過不少港産電影,留下許多經典的銀幕形象。“我去拍電影,從來不忌諱説自己是‘唱戲的’。你們覺得我演得好,那是因為我‘唱戲’打下了好底子。”
羅家英的另一個全新實驗,是將於今年11月演出的粵劇獨角戲《修羅殿》。這部劇改編自日本導演黑澤明的經典電影《羅生門》,羅家英擔任編、導、演等,這是他粵劇生涯的第一個“獨角戲”,在香港粵劇史上也是前所未有。
羅家英近年創作了時長三個半小時的足本粵劇《修羅殿》,很受觀眾歡迎。他想,電影有微電影,粵劇能不能做“微粵劇”?他決定二度創作,將足本粵劇《修羅殿》濃縮成“獨角戲”,這意味着只要有一個演員就能演出全劇。從製作來看,“獨角戲”成本低易複製;從觀劇體驗來看,“微粵劇”時間短節奏快,會吸引更多觀眾。
難度不言而喻。就算是“微粵劇”《修羅殿》,時長也有一個半小時。在劇中,羅家英一人要分飾女人、和尚、丈夫、賊人等6個角色,嘗試青衣、武生等不同演繹方式,頗為考驗演員的藝術功力,而換場時更需要投影、聲光等舞&技術的助力。
羅家英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8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吳曉初 攝
羅家英不怕難,他想的是通過自己的創新實驗,為粵劇推廣探索新路。
“我們中國有非常多優秀的傳統藝術,如果不努力守護和傳承,就會慢慢衰落。”羅家英自覺承擔起這份責任,“發掘有潛質的年輕人,把我的本事教給他們;他們成長起來再教其他人,一代傳一代。”
在西九戲曲中心,羅家英和志同道合的夥伴們一起為此默默耕耘。鐘珍珍告訴記者,近年來,他們每年舉辦小劇場戲曲節,展演各類創新和具實驗性的戲曲作品,為藝術探索和交流提供&&。除了各種演出,還舉辦戲曲工作坊、文化講座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傳統戲曲藝術的推廣澆水培土。
“我們要把種子播種給孩子們,帶他們看戲,教他們欣賞,種下愛好傳統文化的種子,總有一天會開花結果。”羅家英説。拿《開心穿粵》來説,他們目前一週演出七場,其中三場是專門為孩子們演出的學生專場。
除了粵劇,羅家英還喜愛京劇、川劇等劇種,時常琢磨其中不同的門道;業餘時間,他喜歡讀史書、練書法。他説,傳統文化能修養身心,浸淫其間自然會有一種古雅之氣,“即便身着西裝,也能穿出中式長衫的氣度”。
76歲的羅家英身板筆直,身手靈活,當着記者的面,一抬腿就把腳架到舞&前的欄杆上。他腦子裏關於粵劇的想法更是層出不窮。他想把希臘悲劇、莎士比亞戲劇改編成中國故事,甚至還計劃把內地熱播的電視劇改編成粵劇。
創新粵劇《開心穿粵》劇照(資料照片)。左上為機器人“羅家英”扮演的曾祖父角色。新華社發(受訪者提供)
羅家英多次到內地參加粵劇文化交流活動,他希望疫情早日結束,有機會到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巡演,與粵劇大本營的同行們切磋和交流。
對於香港粵劇人來説,羅家英不僅是位令人尊敬的老行尊,更是親力親為的領頭羊。他似乎總在不停地思考、創作、前行。“對我來説,粵劇就是我,我就是粵劇,這輩子分不開了。”羅家英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