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香港8月7日電 題:“紙扎大王”夏中建:有華人的地方就需要扎作
新華社記者 陸蕓 王旭
在高樓林立的香港中環,一座別樣的“建築”吸引了路人的目光:一座四層樓高的巨型花燈色彩斑斕,為充滿現代化氣息的中環平添了一分傳統美感。
這座主體由竹子、鐵線和紗布製成的如意宮燈高13.08米、寬9.03米,打破了世界最大吊挂花燈的吉尼斯紀錄。從7月初開始,這盞大型花燈在中環一處廣場持續展出3個月,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
花燈的創作者是被譽為香港“紙扎大王”的夏中建。從業40多年,這位手藝人見證了香港扎作行業的起起伏伏,為保護和傳承這項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産做出了不懈努力。
奪回來的世界紀錄
夏中建的工作坊“天寶樓扎作”位於香港島中西區一條小巷裏。工作間內擺滿了竹篾、砂紙等材料和工具。稍顯凌亂的&面上,兩張精心裝裱的證書格外顯眼。
2017年,夏中建曾經製作了一個超過9米高的花燈,打破了當時世界最大吊挂花燈的吉尼斯紀錄。但這個紀錄很快被日本人打破了。
“扎作工藝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古流傳下來的東西,我們不能被人比下去。”夏中建下決心一定要把這項世界紀錄奪回來。
紙紮起初用於古代民間宗教祀祭活動,逐漸發展成為慶祝節日的一種裝飾藝術,並傳入一些亞洲國家。
此次在中環展出的如意宮燈,刷新了世界最大吊挂花燈的吉尼斯紀錄,得到了世界紀錄協會的認證。
花燈製作完成的第一天,香港遭遇八號風球。“我的電話響個不停,所有人都來問‘夏師傅,花燈會不會弄壞啊’。我告訴他們:放心,肯定沒問題。”
颱風過後,花燈果然完好如初。夏中建説,他在設計時就考慮到了颱風等因素,選材用了上好的布料,組件嚴選細作,保證花燈牢固。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特意前來參觀並自拍“打卡”。“通過展現非凡技藝,創下又一世界紀錄,實在非常振奮人心。”李家超説。
夏中建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7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吳曉初 攝
非遺傳承的挑戰
一把尺、一把剪、一捆竹篾、一疊砂紙,扎作師傅運用一些簡單的工具和材料,經上色和組裝,可以製作出千變萬化的手工藝品。香港常見的製成品包括花炮、花燈、龍頭、獅頭和紙質祭品等。
20世紀初,香港的扎作行業十分興旺,曾經出現不少大型紙扎鋪。40年代末,一些內地扎作師傅來港,香港扎作行業迎來最蓬勃的日子。60年代,香港的手工花燈還經常出口至英國、美國、瑞典等國家。
然而,隨着城市發展和時代變遷,扎作行業日漸式微。夏中建回憶,上世紀80年代,他的工作坊尚有20多名扎作師傅。如今,算上自己和兒子,天寶樓也只有4名扎作師傅。
夏中建形容扎作是一個“很悶”的行業,年輕人需要耐得住寂寞,才能日復一日在同樣的環境裏工作十幾個小時。
2017年,扎作技藝被列入首批“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為了保護和傳承這項民間藝術,夏中建和其他手藝人與不同機構合作舉辦工作坊,向市民和學生傳授扎作技藝。
每週3天,夏中建都會去當地學校進行扎作教學。在坪洲島一所小學,夏中建教學生製作錦鯉花燈,他負責製作魚頭,而孩子們負責製作魚鱗。
“每天他們放學後都會做一片魚鱗放上去,現在已經一個多月了。再過一個月就可以做好一盞兩米的錦鯉花燈,剛好能趕上中秋節。”夏中建説。
傳統藝術的中國魂
從事扎作40多年,夏中建經手的作品無數,他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兼具靈感和情懷的創作。那個客戶想設計一盞在公園展出的大型花燈,創意不限,只要求讓人看一眼就明白花燈想要表達的寓意。
夏中建坐在屋裏想破了頭。電視里正放着神舟五號飛船返回地球的新聞,突然間夏中建就有了主意。
“看到電視裏楊利偉從太空返回地球,靈感一下子來了:我要做一個航天主題的作品,表現中國航天精神。”他説。
想法有了,創作就變得容易。夏中建馬上拿起畫筆,15分鐘,一個包含神舟火箭、航天員、太陽系天體的設計雛形就完成了。作品展出後,許多市民前來拍照留念。
夏中建是香港“一代獅王”夏國璋的兒子,爺爺夏漢雄是武術門派“柔功門”的創始人。從武術、舞獅到扎作,祖孫三代人傾其一生發揚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並把它們發展成為聯結香港和內地的重要紐帶。
夏中建説,他常去廣東佛山與當地朋友交流,在非遺的傳承問題上往往能夠碰撞出火花。他在東莞還設有一個扎作工廠,生産紙扎用品滿足香港和內地的需求。
“要想扎作技藝傳承下去,香港和內地一定要合作。”夏中建説。
夏中建説,有華人的地方,永遠都存在扎作的需求。每逢中國傳統佳節,海外華人只要看到色澤艷麗的花燈、熱鬧非凡的舞龍舞獅,就會想起他們共同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