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香港4月18日電 題:特殊的第12次出征——“德叔”援港抗疫記
新華社記者蘇萬明
“患者在哪,我的戰場就在哪。”多次投身抗疫一線、人稱“德叔”的張忠德,近期正在香港再一次實踐他的諾言。
張忠德是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兩年多來,他多次逆行出征。武漢疫情爆發不久,2020年1月24日,農曆大年三十,他就臨危受命馳援武漢,連續奮戰了73天。
完成任務後,張忠德作為全國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又先後參加了10場疫情防控救治工作。東到江蘇、南到廣東、西到甘肅、北到遼寧,他已在全國10個城市留下抗疫足跡,累計支援各地266天。
今年3月16日,張忠德再次披上“白袍戰衣”,義無反顧踏上第12次抗疫征途。這次他帶領一支300人的醫療隊,目的地是第五波疫情正在肆虐的香港。
張忠德(左二)抱拳致意(3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雖然有所準備,但是來到香港後,疫情之嚴重還是讓張忠德驚心。今年年初開始的這波疫情來勢洶洶,高峰時期連續多天每天有數萬名患者確診,部分老年患者不幸去世。
“我自己曾經就是一個重症非典患者。”張忠德説,自己2003年曾在一線抗擊非典不幸被感染。那時他曾幾天幾夜高燒不退,胸口好像被石頭壓着,呼吸艱難,心跳異常厲害,沒有一點胃口。親友們一度以為他活不過來了。
“我們必須幫助他們。”張忠德不假思索地説,他太了解病人的痛苦,太了解他們患病期間的寂寞、無助、焦慮和恐懼了。
作為從醫幾十年的醫務人員,救死扶傷的責任擔當已經深深烙印在他的心裏。“當有的地方突然爆發疫情,超出了當地醫療系統承受能力,需要我們幫忙,我們責無旁貸,肯定要擇善而行。”張忠德説,“抗疫就像救火,現在香港需要內地支援,我們一定不負醫務工作者的專業素養和職業操守,不負血濃於水的同胞之情。”
援港抗疫,張忠德是有底氣的。在此前近20年的幾次大疫病防治中,尤其是抗擊非典中,既是醫生又是非典康復患者的親身經歷,以及中醫藥已經在應對突發傳染病上形成了一套很好的理論體系,這些都讓張忠德面對疫情臨危不懼。
張忠德是呼吸急危重症、新發突發傳染病救治工作專家,有深厚的中醫功底和豐富的救治經驗。此次出征的300人內地援港醫療隊,是他支援抗疫歷程中帶隊人數最多的,其中有防控、救治、護理等各方面的專家。
此時的香港,抗疫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減少死亡、減少重症、減少感染。然而,隨着確診病例短時間內大量增加,香港公立醫院醫護人員嚴重不足,特別是在危重症患者救治方面,急需支援。
香港的醫務人員雖然每天極度疲倦,但依然堅守崗位、永不言棄,這讓張忠德非常動容:“我們從心底裏敬佩他們,隊員們下定決心,與他們同心抗疫。”
張忠德在香港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4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吳曉初 攝
醫療隊到港後,便馬不停蹄投入抗疫。他們先是熟悉亞洲國際博覽館(亞博館)新冠治療中心的工作環境、運作模式、工作程序和相關的操作系統。
“我們的隊員三天就全掌握了,所有考核都合格,可以開展工作了。”張忠德説,香港醫管局的醫生護士們對醫療隊雪中送炭也滿懷感激,熱情地幫助醫療隊。
接着便是進入病區熟悉患者病情,分析、完善診療方案。醫療隊在醫管局的支持下,對管區內患者的症候特徵進行詳細採集,並開展個案研討,掌握每一個患者的病情變化,然後對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的病情進行了分析、歸納、總結。
張忠德等內地醫師和香港同仁一起,協助香港醫管局完善診療方案,並在得到允許後開始應用。
目前,所有進入亞博館新冠治療中心的病人均會接受中西醫團隊共同評估,如適合接受中醫藥服務,團隊會在病人自願參與的情況下及時提供。通過近期治療,中醫對患者的咳嗽、咽幹、乏力、納差、便秘等主要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現在,中西醫團隊共同值班、巡房、診療,合作無間,中西醫協同的診療模式也得到了香港醫管局的認可。
“當前的診療方案實際運行效果非常好。這是香港和內地醫師團結合作的結果。”張忠德説,目前醫療隊和香港醫管局還在就方案的治療效果進行動態總結,不斷根據患者症狀改善程度,因人、因時、因地動態調整。
在各方的艱苦努力下,香港確診病例數、重症病人數、死亡人數都呈下降趨勢。
內地和香港醫護人員在攜手抗疫過程中,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內地和香港醫務人員的融合超出了我們的想象。我們交流合作非常好,大家互相支持,融為一體。”張忠德説。
他希望疫情過後,雙方繼續加強合作交流,加速醫務融合進程,比如利用香港國際大都市的優勢,加速中醫藥走向世界。
張忠德相信,在香港特區政府的帶領下,在香港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大家繼續團結一致,疫情防控會有圓滿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