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2 01/ 30 15:21:09
來源:新華網

華哥:書寫香港半生緣

字體:

  新華社香港1月30日電 題:華哥:書寫香港半生緣

  新華社記者張玥 萬後德

華哥展示自己寫的“虎”字揮春(1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萬後德 攝

  如果你來過香港,一定記得街頭店鋪那些漂亮的手寫招牌;即使沒來過,也一定看過香港電影,《少林寺》《食神》《葉問前傳》《一念無明》……近百部電影片名,與街頭眾多手寫牌匾,均出自一人之手。別人稱他為“書法大師”,他卻説“叫我華哥就好”。

  華哥,本名馮兆華,筆名華戈。上世紀80年代以來,華哥已為無數街頭牌匾和近百部電影題寫片名。每一幅作品,他都是用心書寫。

  從寫招牌到題片名

  “金虎迎春”“現世安穩”“歲月靜好”……春節臨近,香港旺角砵蘭街上,人們簇擁著一個檔口,爭相尋求揮春(即春聯)墨寶,討個新春好彩頭。人群中隱約透出檔口招牌上的幾個字——“華戈 書法”。

  “慢慢來,慢慢來。”一個戴著套袖,笑容可掬的老人應接不暇。42年來,華哥每年春節都在這裏為街坊朋友們寫揮春。

  今年74歲的華哥是廣東順德人。從小在父輩的熏陶下對書法産生興趣,寫得一手好字。1979年華哥來到香港打工,成了一名電器工人。他沒想過對書寫的熱愛與堅持會帶給他人生的轉折。

  1980年,華哥的書法作品在香港青年學藝比賽中獲得優異獎。獲獎後,很多人開始找華哥寫字,大到店鋪、大廈外墻的招牌,小到百貨公司“大減價”的海報。後來華哥租下砵蘭街的一個檔口,專營寫字生意。

  “那時候電腦還沒有普及,所以各個地方都需要畫畫和寫字。以前香港很多招牌挂在空中,我要扛著梯子爬上爬下去寫。”砵蘭街鱗次櫛比的招牌大多出自華哥之手,這項“副業”幫他增加了收入,也讓他與電影結緣。

  上世紀80年代,很多演員會來旺角一帶體驗生活,學習模倣。得此機會,華哥結識了很多美術指導、執行導演,並開始在片場的道具上寫字。

  寫得多了,大家都覺得華哥的字很有特色——靈動沉穩又多變,不拘泥于傳統筆法,還略帶藝術感設計,于是有人邀請華哥題寫電影片名。

  “我的電影名字不是隨便寫的。導演跟我講述劇情和主演,我就把這個感覺寫出來。每一個電影感覺都不一樣。同樣的字,我現在寫的跟下一分鐘寫的也不一樣。”華哥説,每位導演的性格不同,合作、磨合方式也有所區別。

  王家衛導演的電影《2046》在澳門拍攝時,邀請華哥去寫字。有一場戲是主角走在古裝街上,街頭各色招牌都需要華哥現場題寫。

  “同樣的字,左邊寫一遍,他又會覺得寫在右邊拍出來效果也許更好,就這樣反覆地寫。不是我寫得不好,是他追求極致。”此後,華哥與王家衛還有過多次合作。

  從熱愛到傳承

  “中國書法文化博大精深,比如‘虎’字,寫法千變萬化。”華哥氣定神閒地拿起筆,一邊揮灑自如地演示著篆書、隸書、草書、楷書等不同寫法,一邊介紹虎字的演變。最後,一個迎春金虎躍然紙上,猶如虎踞壁上,盡顯王者風范。

  “這個‘虎’全國找不出第二個,電腦也設計不出來。”華哥笑言。

  華哥的書法幾乎是自學成才。“古人是最好的老師。我喜歡看不同門派的字,收集一些好的元素,積累、吸收、醞釀、消化。”

  隨著電腦和數位産品的普及,人們寫字越來越少。旺角街頭華哥曾題寫的招牌多已換作電腦列印,華哥説這是正常的新陳代謝。

  “我熱愛書法,也希望有更多人來傳承這種傳統文化。”在華哥心裏,書法是一種文化,是有生命的,無法被取代。

  “華哥的作品,尤其是題寫的招牌和影視片名,有很強的藝術性和視覺衝擊力。”華哥的好友、香港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梁君度評價華哥的字,不拘泥于傳統書法的美感,根據自己的理解二度創作,更像是“畫字”。

  2013年,華哥成立了“香港華戈書道學會”,希望聯絡各界書法愛好者,交流切磋、以藝會友,弘揚中國書法等傳統精粹。

  多年前,一對姐妹看到櫥窗裏華哥寫的一副對聯,便懇求老板帶她們找到寫對聯的人拜師。華哥認為自己水準還不夠,不敢收學生。但姐妹倆反覆到府求教,終于打動了華哥。

  “她們家原來經營一個小店,父親很喜歡書法,賬本都寫得工整漂亮。父親去世後,姐妹倆很想念父親,便想學書法,好好寫字以表懷念。”華哥説,很意外自己的字受到年輕人喜愛,願意傾囊相授。

  從那以後,華哥陸續收了一千多名學生,從小學生到電影編劇,從醫生到商人。教學十幾年來,很多導演邀請他去外地題字,他都婉言謝絕了,因為他要給學生上課。

  從“大師”到老師

華哥在寫揮春(1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萬後德 攝

  朱培德在香港經營生意,工作之余最大的興趣就是看電影。“有朋友説認識一位為電影片頭題字的大師,問我想不想學習。”朱培德聽後欣喜若狂,催著朋友帶他前去拜師。

  “我完全沒有書法基礎,工作也很忙,沒想到大師的課程安排這麼靈活。”朱培德説,每周兩次的書法課是他最享受的。就算工作再忙,他都會抽時間來“靜靜心”。

  “我不是什麼書法大師,但我希望把這種文化傳承下去,最好能吸引年輕人喜歡。”華哥在學生的幫助下開設了社交媒體賬號,堅持每天更新,將自己寫的字“曬”出來。

  華哥的粉絲中,“90後”居多。

  1997年出生的莊嘉欣從小學習國畫,對傳統文化很是熱愛。大學畢業後,她回到香港一邊找工作,一邊想學點什麼豐富自己。無意中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了華哥的字,便結下了師徒緣分。

  “老師的字變化很多,可以看起來很溫柔,也可以很豪邁。跟老師的人很像。”莊嘉欣説。

  華哥筆法獨特,教學也很獨特。

  “老師不會一開始就要你跟帖臨摹,他會讓你自己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教你如何去理解書法。”莊嘉欣説。

  有一次,華哥教莊嘉欣寫“惡”字,在解構字體時,老師説惡人的“心”沒有那麼大,要寫小一點。“我很喜歡老師這種形象化的教法,讓我印象深刻。”

  “可能只有我這樣教學生,你想什麼時候來就什麼時候來,開心就來,不開心也可以不來。”華哥常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年輕人只有喜歡上這種傳統文化,才會想去學習和傳承。

  “很多人喜歡模倣我的字。但我説,無論是臨帖還是拜師,不要完全照搬,像與不像之間就最好。”華哥教學時允許學生們隨便拍照,有問題隨時提問,“我願意讓徒弟高過師父”。

  “我的很多學生現在都變成了老師,教更多的學生。”華哥説。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30320000000000000011113261128316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