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針 | 外企看中國
探針 | 外企看中國

外企看中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漸成為全球投資的熱土。外企蜂擁進入,不僅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和稅收,還推動了經濟發展、産業升級和技術進步,外商投資企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閱讀全文
作者: 新華網財經部

中國的營商環境到底發生了哪些改變?在華發展多年的一些外資企業有著發言權。
  作為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第一個在華組建控股公司的國際企業,西門子親歷並參與了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西門子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赫爾曼表示,中國商業環境不斷改善、商業規則不斷規范、商業治理不斷加強。
  美國貝克•麥堅時國際律師事務所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賈殿安認為,在政策導向上,政府通過一係列的調整不斷放開對外資入華限制,尤其放寬了服務業、制造業的市場準入門檻,放寬一部分領域的外資股比限制,使外資在華更有可為。
  “此外,法治環境也更加規范、透明、公平,對于商業機密和智慧財産權的保護意識也在不斷提升。這些都為外商投資中國提供了更加便利和可靠的投資條件。”賈殿安説。
  美國貝克•麥堅時國際律師事務所從1993年開始在北京設立辦事處,並在2015年與北京市奮迅律師事務所在上海自貿區設立聯營辦公室並實行聯營。
  雀巢是中國消費者耳熟能詳的外資品牌,在華經營了三十年,雀巢的“親身體驗”是,隨著相關法律法規的建立健全,感覺到主管部門如商務、稅務等辦事效率明顯提高,服務意識增強。監管部門做事更加專業,依法辦事,處理問題公平公正。[點擊查看詳情]

營商環境“優”無止境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和結構的不斷優化,外企在華的投資布局也同步發生著改變。
  在記者採訪的多位跨國公司在華負責人眼中,中國市場龐大的內需、日益優化的基礎設施,以及中國對新興産業發展的鼓勵態度,釋放出強大的“磁場”,吸引他們不斷加大在華投資布局。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利用外資總規模4415億元人民幣。其中,高技術制造業、高技術服務業利用外資分別增長11%和20%。
  量變背後,更可喜的是“質變”。
  “從總量來看,外商投資規模保持平穩態勢,但投資的方向和行業與以前相比有很大的區別。”貝克•麥堅時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賈殿安接受新華網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借勢中國經濟轉型的契機,高端制造業、科技領域、綠色經濟領域以及服務業等都將為外商帶來更廣袤的發展機會。”
  不難看出,在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同時,外資企業也同樣調整著在華投資布局的結構與方向。[點擊查看詳情]

著眼創新 “含金量”提升

回望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史,外資企業在中國經濟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視。如今,中國正在走進世界舞臺的中央,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的大背景下,外企角色依然重要,但變化已經悄然發生。
  自2015年開始,有關“外企撤離中國大潮”的消息就甚囂塵上。誠然,中國正處于産業升級過程中,部分低端産業出現了向價格洼地轉移的情形。另一方面,在“騰籠換鳥”的效應下,發展高技術、高附加值産業被放置到越來越重要的發展地位。
  近年來,在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進一步擴大引進外資的環境下,以往依賴低中國勞動成本、低環境成本或仍鐘情于“超國民待遇”的外企逐漸轉變戰略,轉而向“高精尖”方向發展。[點擊查看詳情]

瞄準高精尖 打好轉型牌

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為“一帶一路”提供金融支援,以及銀行間債券市場開放等,皆是當前金融業對外開放的直接體現。而在這些領域,國際金融機構具有自身的全球網絡和特定金融領域等專長,和中資金融機構、區域性發展銀行和多邊發展機構相互配合、優勢互補,發揮獨特的作用。
  近期,新華網財經專訪了渣打中國行長、總裁兼副董事長張曉蕾。在談及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深遠意義和豐富內涵時,她説:“這是中國在更高和更深層次對外開放的體現,也是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促進市場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
  2016年10月,人民幣正式加入國際儲備貨幣(SDR)籃子,成為繼美元、歐元、英鎊、日元之後的第五大國際貨幣。越來越國際金融機構也將人民幣作為外匯儲備,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不斷穩步發展。[點擊查看詳情]

外資行瞄準人民幣業務

隨著中國經濟向 “新常態”轉型,國際金融機構在中國的發展面臨經濟結構調整、低利差、數字化趨勢等外部挑戰,卻也不乏機遇。
  花旗中國行長、首席執行官林鈺華表示,花旗一如既往地參與中國金融業的改革與創新。“中國始終是花旗全球最重要的市場之一,我們看好包括人民幣國際化在內的中國金融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各項機遇,並對中國的經濟前景充滿信心。”她説。[點擊查看詳情]

國際金融機構的機遇與挑戰
功能表
0100300909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