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闖入AI賽道之後……-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18 07:45:28
來源:工人日報

“跨界”闖入AI賽道之後……

字體:

  AI産品經理、AI法律顧問,不少文科生活躍在AI領域

  “跨界”闖入AI賽道之後……

  上午9時,李垚坐在電腦前,一邊翻看技術團隊提交的AI模型測試報告,一邊在文檔裏梳理産品需求。從北京一高校新聞與傳播學專業畢業後,他進入一家互聯網大廠,擔任“AI産品經理”。

  AI産品經理、AI法律顧問、AI教育課程設計師……隨着AI領域的不斷發展,這個曾經被默認為“理科生專屬”的行業,如今正活躍着越來越多文科生的身影。

  “跨界”闖入AI賽道的文科生,如何在“風口”立足?《工人日報》記者採訪了多位“跨界”轉型AI行業的從業者,探尋文科生在該領域的生存與發展之道。

  “跨界”闖入AI賽道

  “進入AI行業是朋友推薦的,純屬機緣巧合。”本科就讀於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竹子,目前在一家“AI+教育”的初創公司負責為企事業單位職工及中小學生設計AI培訓課程。“我的工作是把複雜的AI知識轉化為普通人能理解的教學內容,讓不同基礎的學員都能掌握AI工具的應用。”她説。

  李垚的“跨界”則是主動所為。“研究生求學階段做傳播學量化研究的經歷,讓我在數據分析上有一定基礎。”他説,自己的工作任務是將內容評論、視頻製作類的AI模型對接到産品上。他如今的日常工作更像是“技術與産品的中間人”,既要明白技術邏輯,又要明確表達産品訴求。

  離開快消行業,投身具身智能初創公司做公關宣傳工作的十佳,則是看中了AI行業的發展前景,“拍宣傳視頻、寫推廣文案、跑行業展會、對接媒體資源,本質上還是用廣告營銷的思維挖掘産品亮點,讓更多人了解我們的技術和産品”。

  作為新的“風口”,AI領域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吸引着人才。根據國內某招聘&&發布的《2025年AI人才流動報告》,今年1月~7月,AI新發崗位量同比增長超10倍,簡歷投遞量也暴漲了11倍。

  “AI領域太龐大了,除了後端的代碼開發以外,前端的模型修正、産品設計、營銷宣傳甚至用戶服務,都需要各個專業的人才。”李垚認為,文科生進入AI行業嚴格意義上並不算“跨界”,“這是一個全新的複合領域,就業機會對各個專業的人都是相對平等的”。

  立足“風口”的底氣

  在AI這一技術主導的“風口”行業,文科生如何能夠站穩腳跟?記者採訪發現,這與文科生獨特的專業能力與表達溝通、共情等非硬性素養有關。

  “雖然法條是固定的,但現實生活中不同的情景需要有不同的解釋空間。”在某互聯網公司做過勞動法大模型法律顧問的劉心説,法律適用是一項非常靈活的工作,需要長期的經驗積累,目前AI生成的內容仍然需要專業的法學人士去做修正。

  十佳也有同樣的感受:“營銷快消産品和機器人,底層邏輯是不變的。”她&&,技術團隊專注於産品研發,而自己的工作則是負責找到産品的營銷亮點,把底層代碼邏輯、技術路線優勢等生澀的內容轉化為客戶和公眾能理解的東西。“就像是合作開飯店,技術部門把‘菜’炒出來,我們則要起一個好聽的‘菜名’,還要講好‘菜品故事’,才能讓産品被市場接受。”十佳告訴記者。

  表達溝通能力、共情能力,也成為文科生在這一領域立足的“加分項”。“AI教育産品的落地,不僅僅取決於技術多先進,也在於能否解決用戶需求,這就需要很強的溝通和共情能力。”竹子説,給學員設計課程內容時,她需要站在用戶的角度反復思考“他們最想學到什麼”,擁有這種共情力和教育經驗,才能讓課程産品更貼合實際需求。

  “我工作的本質其實是‘與人打交道’,要把模糊的産品需求轉化為技術團隊能執行的具體任務,還要在雙方出現分歧時協調溝通。”李垚對此深有同感,有時技術同事會以“做不了”為由推脫需求,這時候就需要用他們能理解的邏輯解釋需求的合理性。

  “跨界”之後是什麼?

  “‘跨界’並非終點,而是工作的起點。”十佳説,持續的學習與明確的規劃,才能在快速發展的行業走得更遠。“公司會定期組織講座,對我們進行技術上的培訓,在和技術同事的溝通中,我也慢慢積累相關專業知識。未來,我打算繼續跟進行業動態,或許前方會有更多機遇。”十佳説。

  李垚則考慮“轉碼”,彌補技術的“硬傷”。“雖然目前的工作不需要寫代碼,但不懂技術邏輯就容易和技術部門溝通不暢,也難以精準判斷需求的可行性。”他透露,自己打算在工作之餘學習基礎代碼知識,目標是“了解技術團隊的工作邏輯,讓需求落地更順暢”。

  “隨着新技術發展,人才技能的隔閡正在被削弱,市場對複合能力人才的需求持續提升。”中國人民大學就業與民生研究院副院長周廣肅建議,可以進一步探索打破傳統文理二分的分科方式,不必給人才貼上“文科生”“理科生”的標籤,而是尊重每個人的擅長方向與發展潛力。“同時,高校和職業院校需強化通識教育與AI工具的普及性學習,着力打破專業壁壘。”

  現在技術更新換代的速度極快,不少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教學大綱“兩年一小修,四年一大修”。“今年不僅數據新聞課程加入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應用教學,學院還專門給大一新生開設了‘人工智能導論’必修課,幫助學生培養更均衡的能力。”吉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師透露。

  “此外,也要創造更公平的就業環境,避免勞動力市場的文理科出身歧視,聚焦技能匹配度與發展潛力,而非單純以文理科出身判定職業適配性。”周廣肅認為。(記者 秦亦姝)

【糾錯】 【責任編輯:薛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