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智能浪潮 泳向變革深處——從2025中國新媒體大會看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如何更好“向新而行”-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14 10:07:48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擁抱智能浪潮 泳向變革深處——從2025中國新媒體大會看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如何更好“向新而行”

字體:

  11月12日,觀眾在2025中國新媒體技術展參觀。本組圖片均為新華社記者 陳振海 攝

  11月11日至13日,2025中國新媒體大會在湖南長沙召開,主題是“智能聚力 系統變革”。湘江之畔,一場關於媒體創新、變革和未來坐標的討論由此熱烈展開。

  當前,人工智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發展,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走向深入拓展、提質增效的關鍵階段。面對新形勢、新格局、新要求,如何更好“向新而行”?記者在大會現場探訪感受到,媒體正積極擁抱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前沿技術浪潮,主動求變、拓展功能邊界,找到新的價值和活力。

  11月12日,觀眾在2025中國新媒體技術展上體驗一款“虛擬片場線下打卡系統”。

  前沿技術驅動“智媒躍遷”

  AI編輯部、媒體垂類大模型、AIGC內容創作工具、“數字人”新聞主播……走進2025中國新媒體技術展,深度接入人工智能技術的産品、工具令人耳目一新。

  “這是融合生産引擎‘采編助手’,以主流價值語料集和媒體領域大模型為基礎,集成內容核查、熱點發現、多模態生成等227項功能。”在新華社展區,工作人員現場演示“采編助手”,展示其對新聞采編帶來的“效率變革”。

  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湖南廣播電視台)董事長龔政文説,湖南廣電實施“人工智能+視聽”行動,自主研發的“芒果大模型”實現AI全流程賦能,業務應用覆蓋率超過93%,落地創新場景83余項,累計生成視頻超18萬條。

  主動擁抱並深度應用人工智能,已經成為業內共識。大會期間發布的《中國智能媒體創新發展報告(2024—2025)》指出,AI成為傳媒自主行動者,新增工具、規劃與行動能力,從傳媒業的“工具配角”躍升為“決策主角”,支撐智能媒體從“環節優化”向“生態重構”跨越。

  華為雲網絡服務域專家認為,新媒體産業正經歷從“AI for Media”(AI輔助媒體)到“Media by AI”(AI創造媒體)的根本性轉變,AI不再僅僅是提效工具,更成為內容創新的核心引擎。

  裸眼3D顯示屏裏,石窟造像躍然呈現,恍若觸手可及。這是四川日報社“四川石窟數字化項目”的成果。“我們綜合運用多項前沿技術,對四川省49處、近4萬尊石窟造像完成高精度數字化採集與建模,並製作立體化、可交互的系列融媒産品。”現場工作人員楊吉祥介紹。

  記者注意到,隨着技術不斷演進成熟,內容傳播正在加速“空間更迭”。除了裸眼3D,現場還有多家媒體帶來基於LBE大空間、VR、虛擬拍攝等技術的沉浸式體驗産品,並展示其在文旅、科普等場景中的落地應用。

  打開“技術接口”,創新傳播、交互手段,媒體正以全新形態介入文化産業發展、社會治理與服務等領域,持續拓展功能邊界。例如,南方新聞網研發“AI破謠局”,讓公眾自主求證信息、識別AI造假;長江日報社打造武漢智慧健康服務&&“咋診”,提供智能問病、導診等功能。

  人工智能持續迭代,創新探索主流語料庫、提供高質量新媒體數據,是主流媒體新的優勢所在。業內人士認為,高質量、可信賴、具有價值導向的語料資源,已成為智能媒體發展的關鍵生産要素和戰略性基礎設施。記者了解到,目前人民網已經打造總體規模超300TB的“主流價值語料庫”,四川日報社正基於省情語料庫、藏語語料庫等開發行業智能體和數字服務,利用AI創造價值。

  11月12日,觀眾在2025中國新媒體技術展上了解相關拍攝、轉播設備。

  於變革大潮中奮楫

  時代浪潮奔涌,主流媒體何以行穩致遠?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深化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推進新聞宣傳和網絡輿論一體化管理,提高主流輿論引導能力。

  站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啟程的歷史節點,作為行業風向標的新媒體大會,今年更具特殊意義。本屆大會既有對過去媒體融合成果的檢閱,更是對下一階段的再思考、再動員。

  在大會舉辦的內容創新、財經傳媒、技術應用、國際傳播等七大論壇上,人們一窺當下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現狀。

  ——從“融媒”邁向“智媒”。與會嘉賓指出,在傳媒發展史上,技術始終是媒體變革的先導性力量。本屆大會上技術元素更顯濃郁和多元,AI編輯室、融合報道智慧&&……媒體和媒體人都愈發積極地擁抱新技術,不僅將智能技術融入新聞生産全流程,還自主研發人工智能媒體應用&&,“智能”從過去的“錦上添花”變為如今發展的重要“引擎”。

  ——讓主流輿論直抵人心。重大主題報道是主流媒體提升影響力的核心賽道,論壇上,來自國內主流媒體的“內容掌門人”們,聚焦內容生産的守正創新展開了分享。“只有將宏大敘事轉化為個體可感可知的情感體驗,將思想偉力浸潤於情感共鳴之中,才能推動黨的創新理論真正入腦入心”“原創是媒體安身立命的根本,更是我們傳遞主流聲音的底氣”……媒體人的講述,緊緊把握住系統性變革中的變與不變。

  ——持續提升國際傳播能級。與會嘉賓指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形勢下,構建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是時代賦予的使命。國際傳播論壇上,AI交互創新産品《問道孔子》、多語種數字人等爆款産品讓人眼前一亮。近年來,越來越多中國故事跨越山海,成為世界關注的故事。“要讓中國文化酷酷地被世界看見。”北京二咖傳媒合夥人王睿説,文化傳播的終點不是“被理解”,而是“被喜歡”。

  11月12日,參展商在2025中國新媒體技術展上介紹一款拍攝設備的成像功能。

  以信任與溫度贏得未來

  技術越是演進,初心與定力越是重要。信息洪流和算法衝擊下,媒體的社會責任有哪些新內涵?科技的溫度如何彰顯?媒體人又該如何應對?本屆新媒體大會以多樣形式,激發行業對智能時代的再思考。

  傳播的影響力,更依賴速度還是信任?社會責任論壇上,來自北京大學的學生們與資深網評員就這一話題展開辯論交鋒。有人認為,速度是應對輿情、擊破謠言、搶佔用戶心智的核心;也有人指出,信任才是穿透信息雜音、沉澱持久價值的“定海神針”。

  辯論結束後,“傳播的影響力更依賴信任”這一觀點獲得更多現場觀眾投票支持。有新聞專業學子在聽完辯論後説,在信息繁雜的時代,信任尤為可貴,但傳播所追求的,應是在構建信任的同時,勇敢擁抱時代。

  信任的構建,需要有溫度的科技。“人工智能幫助許多人跨越技術鴻溝,實現創意落地。”商湯科技高級産品運營經理耿文婕展示了創編一體視頻創作智能體“Seko AI”,其能根據用戶簡短的需求,完成腳本、分鏡、視頻、配樂等工作,生成一個高質量的短視頻。

  “有老師將學生的作文變成了小視頻,有老人為女兒製作視頻作為新婚禮物,有人通過視頻紀念逝去的愛寵……”耿文婕説,技術服務於人,而這些用戶的故事正是技術溫情的體現。

  AI呼嘯而至,不少媒體從業者叩問:記者的價值如何凸顯?媒體人應有何為?

  青年論壇上的“新媒體人開放麥”環節,青年代表以脫口秀形式,幽默真誠地給出他們的回應——

  “咱年輕人別怕被AI卷,因為我們有最牛的‘外挂’:是在現場的勇氣,是共情的真心,是願意跑遍大街小巷的熱乎勁兒!”湖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生廖梓豪説,智媒浪潮再大,也衝不走人的溫度。

  大會特別節目《未來頭條》中,記者與生物人、數字人、機器人通力配合:一個用人類無法企及的算力讓新聞更真、更準、更快,一個用金剛不壞之軀抵達新聞現場的角落,展現了智能化傳播的新姿態。湖南廣播電視台記者王堯説,只有當數字人的智慧、機器人的力量與生物人的同理心融合,才能鍛造這個時代最鋒利的筆。(記者 張格 謝奔)

【糾錯】 【責任編輯:薛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