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假期,各地的博物館、文化館總是“長滿了人”,“為一座館,赴一座城”正成為旅游新時尚。獨具特色的展品、創新性的互動體驗、別致精美的文創商品……兼具文化深度與趣味性的文博場館,為市民游客帶來了知識與歡樂,成為假期“充電”打卡的熱門選擇,也為文旅市場消費帶來更多可能。
創新辦展形式
文博展館傳承城市文脈,是推動文旅融合的重要載體,是塑造城市品牌的關鍵抓手。為提高各類展館的吸引力,各地通過創新辦展形式,為游客帶來源源不斷的新鮮感。
江蘇作為文博大省,擁有備案博物館362家,當地文博場館通過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産品供給,為文旅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在“蘇超”第十一輪南京隊與徐州隊對決當天,江蘇徐州博物館不僅開設了第二現場,還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博鬥寶”活動。走進徐州博物館,在直播大屏上,記者看到,徐州獅子山楚王陵金縷玉衣與南京博物院館藏的徐州土山漢墓銀縷玉衣隔空“對話”,吸引大量觀眾線上線下觀看打卡。
“整個博物館不僅大膽創新了5000余件珍品文物的展陳理念,還結合時事熱點,融入故事化敘事、數字化轉型等綜合元素,讓‘躺’在館裏的寶貴文物‘活’了起來。”徐州博物館館長李曉軍説,該館借“蘇超”熱度,在游客中開展博物館讀城活動,不僅提升了博物館的公眾參與度,也為地域文化交流搭建了新&&。
近年來,江西南昌高度重視博物館建設,成功引進陸軍博物館落戶,組建南昌市博物館聯盟,&&《南昌市非國有博物館扶持辦法》,建立博物館與非國有博物館對口幫扶機制,形成了以國有博物館為龍頭、非國有博物館為主體、行業博物館為特色、鄉村博物館為補充的博物館發展新格局。
隨着博物館成為旅游打卡的“頂流”,如何進一步活化利用藏品,使館藏文物走出庫房、走近公眾?南昌市以“一館一品牌”“一年一特色”為抓手,挖掘各級各類博物館館藏資源,持續提升展陳水平。
為打造文博旅游,南昌各家文博場館突出展陳的沉浸性和互動性,充分運用人工智能、AR、VR等現代科技豐富展陳手段,讓游客由“參觀者”向“現場目擊者”身份轉變,增強了展覽的表現力、感染力、衝擊力。
以南昌新四軍軍部舊址陳列館為例,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該館精心策劃升級陳列《鐵軍出征》,通過傳統手段和現代科技相結合、靜態陳列和動態演繹相結合,創新打造6個半景畫+多媒體景觀、精心設置了6個多媒體互動展項,突出互動性、增強沉浸感,多維度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據統計,該陳列館正式恢復開放僅10天就接待市民游客10475人次,沉浸式體驗紅色文化資源。在進一步點燃文博游引擎的同時,也擦亮了“天下英雄城”的金字招牌。
推動IP轉化
隨着“博物館熱”的持續升溫,以文博為主題的特色旅游為文旅消費市場帶來更多增量,同時也激活了博物館中一個個沉睡着的IP。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以其神秘而璀璨的“金色海昏”IP成為南昌文化旅游的閃亮名片。為增強觀賞體驗、游玩樂趣,遺址公園以館藏文物中的日月四神紋和馬蹄金等元素為靈感,與茶飲品牌創新合作,推出包括果凍包、驅蚊香囊等實用物品在內的聯名文創禮盒,將歷史文化以現代方式融入日常生活。“馬蹄金、琉璃席、青銅雁魚燈等文物精妙絕倫,文創産品精美實用,能讓我和孩子在記憶裏留住這場穿越2000年的文化之旅。”從加拿大遠道而來的周綺麗參觀後,連讚此行收穫滿滿。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常態化推出延時開放服務(每日延時至21:00),3個文創區每天人頭攢動,購買獨家文創産品“毛絨軍火十件套”的游客絡繹不絕。在這裡,拍攝一段以江西大旅社舊址為背景,手舉毛絨軍號、毛絨手槍、毛絨大刀、毛絨手榴彈依次亮相的短視頻,已成為許多年輕游客的“打卡”新潮流。據介紹,“毛絨軍火十件套”今年已售出超10萬件,暑假期間單日銷量最高突破2200件。
“博物館的蓬勃發展正為城市注入新的文化活力,推動文旅業態的創新與繁榮。”南昌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游局文物科負責人唐文正&&,南昌將深入挖掘蘊含在博物館藏品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基因,將文博元素充分融入紀念品、游戲、動漫、影視當中,積極開發數字文創産品,着力打造極具博物館自身特色的超級文化IP。
山西作為文博大省,其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産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了無數游客前來探尋。這裡不僅有平遙古城、雲岡石窟和五台山3處世界文化遺産,其53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更是位居全國第一。今年10月1日至8日,山西博物院(含山西青銅博物館)累計接待觀眾161084人次,其中外省游客佔比超七成。
在山西博物院展廳,來自江蘇的退休教師李建軍帶着小孫子仔細端詳晉侯鳥尊。“孩子從課本上看到這個文物後,就一直想來親眼看看。”李建軍笑着説,他們特意安排了5天時間,目的地就是山西的大型博物館。一會兒走的時候,還打算給小孫子買個玩偶留作紀念。據統計,今年暑期,山西博物院文創産品銷售突破20萬件,其中以晉侯鳥尊為原型的雪糕和文創筆記本最受歡迎。
“我們還推出了‘新晉修復師——山西博物院喊你修文物’系列文物修復套盒産品。”山西博物院副院長張慧國告訴記者,游客可以通過自己動手,體驗修復瓷器、壁畫、青銅器等的過程,了解文物修復師行業,感受文物修復的魅力。“山西是古建大省,我們的文創産品大多極具三晉特色,像琉璃瓦當、照壁等,盡量讓大家在美的享受中了解山西各種技藝和歷史。”張慧國説。
除了山西博物院,臨汾市博物館的陶寺彩繪龍盤文創,以出土文物為藍本,帶領人們探尋“最早中國”的奧秘。此外,這裡還有融合了臨汾本地特色的非遺文創手工藝品,讓人們在觸摸歷史的同時,感受地方文化的獨特魅力。
升級服務內容
面對如潮的游客,各地展館的服務也在持續升級。
日前,江蘇省文旅廳、省財政廳等6部門聯合印發了《推動省直博物館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建立激勵機制,明確博物館文創開發取得的收入按照“收支兩條線”要求,全部用於博物館事業發展和人員激勵,並將延長開放服務時間、開發文創産品、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的工作成效納入績效激勵範圍,調動博物館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今年暑假期間,南京博物院、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等89家博物館調整和延長開放時間,部分場館最遲延時至21:00,34家文博場館打破了周一閉館的慣例。在江蘇各地,博物館延時開放並不只是簡單地增加時長,各家在夜場推出了互動體驗、文藝演出等活動,以多元“打開方式”豐富參觀體驗。
走進南京市民俗博物館,依託月影秀、全息投影5D秀、水幕秀等全新表現手法,以及老茶館裏的南京白局沉浸式演出,給游客帶來了多重感官體驗。在常州博物館,2025“常博奇妙夜”在延續去年夜賞、夜演、夜游、夜宿等八大主題的基礎上提檔升級,與地方專業劇團合作打造院線級視聽盛宴,同時推出三大原創沉浸式劇游。沿着長江游江蘇的安徽游客陳濤告訴記者:“逛館不僅能感受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魅力,而且古老的藝術與現代的技術交織融合,也給觀眾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視聽盛宴,真的物超所值。”
“在公眾與博物館的‘雙向奔赴’中,博物館營造了一個巨大的文化語境。”南昌大學旅游學院副教授王雯&&,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各地的博物館提供了豐厚的文物典藏,加快形成了以博物館為主題的文化旅游産品産業鏈條,有助於加強博物館與更多人群的連接,讓群眾獲得更多幸福感;應深化“博物館+旅游”模式,依託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研學、親子旅游等特色産品,滿足多層次文化消費需求;同時,加快數字化賦能,發展“智慧博物館”,讓文物“活”起來、故事“火”起來,通過文化挖掘、科技創新和産業聯動,把博物館建設成展示城市氣質的重要窗口,塑造具有影響力的文化旅游新高地。(記者 劉興 蔣波 梁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