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加快場景培育和開放推動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的實施意見》。為更好理解場景內涵、加快場景創新示範應用,進一步發揮對新質生産力引領支撐作用,本報就場景供給、應用突破及融合發展等話題推出系列報道。
這些天,北京華控智加聯合創始人劉德廣連發了數條朋友圈,主題詞就一個:場景。
“對於我們這樣的高科技創業企業來説,場景是痛點更是機遇。”劉德廣告訴記者,華控智加是一家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企業,其自主研發基於機器聲紋的工業裝備“智慧大腦”等成果,能在超早期發現設備故障並進行精準預測。創業之初,新技術遲遲不能落地讓公司承壓,他帶領團隊輾轉各地,目標就是發現場景、培育場景,這也成了包括華控智加在內眾多創業企業的“必修課”。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正式印發《關於加快場景培育和開放推動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場景”迅速成為科技界、産業界和資本界倍感振奮的熱詞之一。“文件很有必要、非常及時!”劉德廣説,有了國家層面的大力支持,未來公司産品和技術肯定會在製造業、能源等更多領域落地應用。
有效場景供給不足已成為制約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催生轉化的阻礙。當前,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成果不斷涌現,但有相當一部分成果因缺乏有效應用場景,難以進入産業體系。此外,一些新場景開發開放仍處於探索階段,對於科技創新的帶動作用尚未充分顯現。如何科學認識場景的內涵,場景的培育、開放以及大規模示範應用究竟難在哪兒?
賦能新質生産力發展
何為“場景”?《意見》給出了明確定義:用於系統性驗證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態産業化應用以及配套基礎設施、商業模式、制度政策的具體情境,是連接技術和産業、打通研發和市場的橋梁,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
“場景就是為新興事物提供展示應用的舞&,加快其産業化進程。這是首次在國家層面對場景培育開放進行系統部署。”在11月10日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説。
長城戰略諮詢副總經理黃波是國內最早從事場景創新研究的專家之一。他告訴記者:“‘場景’一詞是隨着2016年前後國內第一批人工智能企業而出現的概念。當時,他們要找的場景就是人工智能技術能用的地方。用句流行的話來講,就是手裏有個錘子,他們要找釘子。”
在長期服務企業與政府決策過程中,黃波和研究團隊敏銳地覺察到,如果能把“場景”作為一個政策工具,政府主動給具備一定技術創新水平的企業提供長久機會,不就可以幫助企業獲得更快成長嘛!“此後多年,在參與科技部人工智能課題、安徽合肥等地方決策諮詢中,均引入了場景的概念。我們認為,城市、産業處處有場景,場景已成為一種關鍵的城市創新資源。”黃波説。
“場景具有真實世界性、價值可驗證性、示範可複製性、協同集成性、風險可控性五大特徵。”國家發展改革委産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劉泉紅告訴記者,好比真金需要火煉,場景將創新環境從傳統的實驗室搬到了真實的市場環境,構成技術可行性的終極“試金石”。從這個意義上看,場景對於賦能新質生産力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意見》提出並系統構建了場景驅動的創新範式,強調以需求牽引創新、創新滿足需求的良性循環,為新質生産力發展提供更高效的創新模式支撐。”劉泉紅説。
三大原因造成供給不足
作為全球競逐的戰略性新興産業之一,低空經濟發展離不開豐富多元的場景支撐。然而,低空場景應用深度不足、規模化應用尚未形成等問題,正成為制約産業從“技術突破”向“規模落地”跨越的主要瓶頸。
“比如,因技術適配性、監管機制等問題,山地災害的無人機應急救援、城際低空貨運物流等場景,還未能形成成熟應用模式,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産業價值釋放。”長期從事低空經濟研究的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研究員張曉蘭説,當前低空經濟正處於政策紅利釋放、技術迭代加速的快速發展期,下一步應加快擴大應用場景培育、簡化飛行審批流程、完善支撐體系、打通供需對接通道,讓低空經濟充分釋放增長潛力,成為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不僅僅是低空産業,許多新興産業在發展中也遭遇了場景供給不足的困境。在劉泉紅看來,場景開放與供給不足主要存在三方面原因:
一是場景的收益分配機制沒有厘清。在很多領域,場景的提供者與用戶之間是割裂的,而新技術新産品一般還不成熟,會給用戶帶來一定的不確定性與風險。場景應用産生的收益被新技術新産品試驗方得到,使用風險與成本卻留給了用戶。如何解決收益分配問題,是下一步擴大場景供給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是場景的地方保護和企業保護問題依然較多。一些地方傾向於向本地企業開放場景,而不向外地企業開放。國有企業也傾向於給本企業或本系統內企業開放場景,而不願意讓民企或中小企業參與。
三是場景試驗中涉及政策協同和部門協調問題。當前,部分場景應用缺乏相應的政策法規,比如無人駕駛車輛如果不通過場景支持是根本無法上路的。此外,多部門協調帶來的較高成本,也抬高了新技術新産品落地成本,不利於産業化應用。
“場景培育和開放是一個新課題,隨着《意見》&&以及相關頂層設計逐步建立,上述問題有望逐步得以解決。”劉泉紅説。
加快推動場景落地應用
《意見》提出,擴大生産場景、工作場景、生活場景供給,推動場景資源開放,促進場景資源公平高效配置,推動新場景大規模應用。未來,如何補上場景供給不足的短板?
“我們不缺新技術、新産品,缺的是政府和相關龍頭企業提供舞&,這需要通過制度創新,通過深化改革,打造新的應用場景。”李春臨強調,場景培育和開放不僅需要推進基礎設施和&&的“硬建設”,更需要法規、制度、政策等“軟創新”。
此次《意見》的一大亮點,就是強調以改革創新的方式來推動場景落地應用,通過優化資源要素配置方式,為新技術新産品新場景應用提供廣闊空間。在具體路徑上,《意見》明確了場景培育開放的三大方向,即面向産業發展前沿和重大技術攻關需求,優先布局一批新領域新賽道場景、高價值小切口場景和跨區域跨領域綜合場景,通過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將豐富應用場景的潛力優勢轉化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場景供給優勢。
據介紹,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門,探索建立場景資源市場化配置機制,健全重大場景資源統籌機制,明確新技術新産品應用及場景開放標準、規則體系、配套制度,鼓勵國資國企積極參與場景創新開放,推動民營企業平等參與,積極協調跨部門跨地區場景事項,支持市場化場景促進機構、産業創投資本等場景服務組織發展。
“場景是一種資源,但並非所有場景需求都能稱為‘高價值場景’。”黃波提醒,只有那些具有真實需求、特色鮮明、綜合集成和適時供給等特徵的場景,才是更值得開發和關注的稀缺資源。(記者 顧陽 紀文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