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北斗産品基礎不斷夯實,應用領域加速拓展,産業生態日趨完善,“北斗+”融合創新正加快賦能千行百業,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
這是記者11月6日在浙江德清舉行的第二屆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大會上獲悉的。中國地理信息産業協會會長李維森在發布《中國地理信息産業發展報告(2025)》時説,隨着北斗與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加快融合,“北斗+”突破行業應用縱深,廣泛融入交通、通信、能源、氣象等領域,賦能傳統産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

三峽危岩監測點的北斗監測系統。(新華社發)
北斗系統與我國地理信息産業相互支撐、深度融合,北斗系統為地理信息産業提供高精度時空基準,地理信息産業推動北斗技術廣泛應用和産業化。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地理信息産業總産值超過8500億元,從業單位超過24萬家,從業人員近400萬人,産業增速達4.8%,近5年複合增長率為5.6%,近10年複合增長率為11.0%。

我國地理信息“時空産業”持續穩步增長。(中國地理信息産業協會供圖)
報告顯示,國産北斗兼容型芯片及模塊累計出貨量超過5億片,具有北斗定位功能的終端産品社會總保有量超過15億台/套(含智能手機),涉及國計民生重點行業的北斗終端設備應用數量超過2800萬台/套。其中,2024年國內智能手機出貨量2.86億部,超過98%支持北斗定位,北斗已成為大眾消費産品的標準配置。
李維森説,在成為國內大眾消費産品標準配置同時,北斗穩步走向世界。北斗作為聯合國認可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核心供應商,通過簽署的中俄、中巴、中阿、中沙、中白等多項合作協議,國際“朋友圈”持續擴大,産品出口140余個國家和地區,全面進入民航、海事、移動通信等13個國際組織標準體系,成為我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案例。(記者王立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