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9月28日電(記者 李童)田間,碧綠的雙季晚稻長勢正好,無人機依照規劃路線飛行航拍,自動將照片傳回系統後&,根據衛星遙感底圖拼接校準,快速識別作物種類……一系列操作完成後,電腦屏幕上不僅能顯示出整個調查樣方的清晰航拍畫面,還能看到每一種農作物的種類和播種面積數據。
近日,新華網記者在江西省瑞金市黃柏鄉鮑坊村看到,統計調查員正利用無人機對調查樣方的農作物進行測量與統計,所有工作僅需一個人就能完成。
2025年9月24日,江西省贛州市黃柏鄉,統計調查員正利用無人機對調查樣方的農作物進行測量與統計。新華網記者 李童 攝
如今,衛星遙感、無人機、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正是農業調查新質生産力的實踐應用,為現代農業統計調查工作帶來革命性變革。
農作物播種面積是怎麼調查的?
“以前我們要調查抽中地塊的農作物播種面積,主要依靠人工實地勘察。”國家統計局贛州調查隊農業農村調查科科長王晶向記者介紹,“調查員深入田間地頭,借助皮尺、手持GPS等工具,逐塊測量、記錄作物種類與面積。”
形狀規則的地塊通過測量邊長就能計算面積,而不規則的地塊,則需運用分割、拼接等方法,不僅過程複雜,還容易出現誤差。
由於傳統方式不僅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與時間,還受地形條件等多因素影響,越來越難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如果用以前的方法,調查這60畝農田需要一天時間,而同樣的任務,現在運用無人機,一個人40分鐘就可以完成。”王晶説。
無人機飛測不僅大幅提升了數據採集的效率,而且測量精度更高,減少了人為誤差,調查數據更精準可靠。
無人機是怎麼工作的?
簡單來説,一個調查樣方的尺寸是200米長200米寬,無人機飛行測量一個樣方需要10分鐘,期間自動拍攝100多張照片,這些照片傳送到AI無人機後&,參照衛星遙感底圖,自動進行拼接、匹配和校準,調查員手動微調後,會根據各個自然地塊種植的農作物進行逐一標識,完成後就能得到準確的農作物種植面積數據,整個過程大概需要40分鐘。
2025年9月24日,江西省贛州市黃柏鄉,AI無人機調查系統後&,左側是調查樣方的高清畫面與標注,右側以列表形式呈現每種農作物的種植面積數據與所佔百分比。新華網記者 李童 攝
記者了解到,江西全省農作物播種面積抽樣調查共在767個樣本村,2301個調查樣方開展,目前已全部採用無人機飛測的方式開展調查。
衛星遙感和無人機飛測有什麼區別呢?
“衛星遙感能一次獲得大範圍的遙感影像,但有時會受雲層遮擋,有的影像空間分辨率也不高,”國家統計局江西調查總隊農業調查處副處長鞠文超告訴記者,“無人機飛行靈活、速度快,獲得的照片分辨率通常能達到厘米級別,缺少衛星遙感影像的地方可以用無人機飛測補充,在此基礎上取得的地塊信息也更準確。”
鞠文超&&,衛星遙感和無人機飛測互為補充。
“衛星遙感是遙感測量的主體,基於衛星遙感影像,通過AI算法等技術手段進行解譯分類,取得地塊面積、作物類型等信息。無人機是補充,拍攝的照片更清晰,既可以用來構建遙感解譯知識庫,也可以對衛星遙感分類結果進行檢驗。”鞠文超進一步解釋道。
遙感測量技術如何服務於農業生産?
遙感測量技術不僅可以調查農作物播種面積,也能應用於農作物長勢監測。
據鞠文超説,在2024年開展的一次作物長勢遙感監測時發現,贛州一些縣區早稻的長勢不如上一年,江西調查總隊及時將情況反饋給農業部門。農業部門及時調度,指導農戶採用噴施葉面肥等措施,有效促進了早稻長勢恢復。
記者了解到,即將開始的第四次全國農業普查,將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農作物種植用地和設施農業遙感測量,通過高分辨率遙感影像、無人機與人工智能相結合,提高自動化測量水平,實現全流程質量控制,將大大提升普查質效。
這些精確的糧食播種面積數據,為準確調查糧食産量、科學評估農業生産形勢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支撐,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