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博物館“一票難求”,有啥妙招?-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4 07:01:44
來源:光明日報

破解博物館“一票難求”,有啥妙招?

字體:

游客參觀長春歷史文化博物館。新華社記者 張楠攝

游客在湖南懷化市博物館參觀。張卓攝/光明圖片

 編者按

  7046家!免費開放率91%以上!全國備案博物館最新數據公布。

  近年來,全國各地好看又好玩的博物館越來越多。人們到此除了看展,還可以看演出、做手工、買文創,甚至跨越千年,與古人“對話”。這些新玩法,增強了博物館的吸引力。

  但每逢假期,一些熱門館總是“一票難求”。要滿足群眾新期待,就必須進一步破解文博資源的供需矛盾。今日,請隨記者走進各地博物館,尋找破解預約難題的“鑰匙”。

  三星堆博物館:

  智能管理 體驗升級

  “哪天去四川,取決於哪天能搶到三星堆博物館的門票。”最近,陜西游客李響連續“蹲”了好幾天,終於搶到了門票,隨即啟程,三星堆博物館就是第一站。

  李響的經歷並非個例。有網友戲稱:“當青銅神樹的燈光在展廳亮起,三千年前的古蜀文明仿佛觸手可及——但前提是,你得先搶到那張通往時空隧道的門票。”

  “游客對三星堆厚愛有加,博物館每天接待游客一兩萬人次,節假日最高峰達2.5萬人次。”三星堆管委會質量管理部部長李飛説。為此,博物館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持續優化服務,有效提升了游客體驗。

  三星堆博物館千方百計挖掘門票供給潛力,在寒暑假和重大節假日創新推出延時服務,閉館時間從18時延遲至20時。此舉每天增加5000張延時門票,接待能力明顯提升。同時,博物館堅持“人防+技防”“線上+線下”多維發力,持續整治“黃牛”“野導”,不斷規範文旅市場秩序。

  “以前‘黃牛’猖獗,他們用技術手段搶票,門票一放出來就‘秒光’。現在,我們用上AI防黃牛系統,搶票的絕大部分都是游客了。”三星堆博物館智慧化建設負責人張淞説。AI防黃牛系統數據顯示,如今“黃牛”或“疑似黃牛”等異常請求佔30%左右,而在去年同期,異常請求佔比高達87%。

  在進館服務方面,博物館通過分析游客畫像數據和現場情況,設置了三個入館排隊區域,排隊更有序,通行效率明顯提升;檢票閘機換代升級,僅需2秒即可完成檢票通閘;使用護照、港澳&通行證等證件也不再需要人工檢票,自助檢票入館大大節省了時間。

  “博物館通過智能紅外系統監測分析客流並科學分流,避免客流過於集中、發生擁擠。與去年同期相比,游客擁擠情況減少70%。”李飛説,即便在持續的大客流情況下,觀眾依然可以獲得良好的參觀體驗。

  “三星堆的文物,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游客對講解的需求很旺盛。”李飛告訴記者,博物館講解員已從30多人增加到200多人,仍在持續招募,並定期培訓考核,提升講解質量。博物館還提供多種導覽方式,不僅有7國語言的微信語音導覽,還配備3000餘部自助導覽器,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國慶將至,中秋同來。“博物館熱”將繼續成為這個長假的主題。李飛告訴記者,三星堆博物館將推出“多彩的面具”“國寶彩繪”“文物冰箱貼製作”“文物拓印”等特色體驗活動,觀眾可現場報名,現場參與。中秋前後,館內還將設置“月映神樹”中秋主題打卡區,開展拼圖尋寶活動。中秋、國慶主題的文創産品也將陸續開售。

  “這個長假,我們將繼續開展延時服務。”李飛特別提醒游客,延時票和日間票將同步提前5天放出,假期8天(10月1日至8日)的票將一次性放完,便於大家根據搶票情況安排行程。

  深圳博物館:

  因地制宜 取消預約

  “不用讓兒女幫忙預約,我們老兩口想去博物館都是説走就走。這不,聽説有新展,就又來了。”9月17日上午10時許,在深圳博物館展廳門口,鐘阿伯欣喜地向記者細數博物館免預約政策的好處,“這對操作智能手機不熟悉的老年人太友好了!”

  一旁的電子屏上,顯示實時在館人數為251人。記者看到,觀眾僅需通過安檢便可有序入場,無需驗證預約信息。

  這樣的便利,得益於政策的調整。自2024年7月起,深圳市61家博物館全面取消“預約入場”機制,被不少網友稱讚為“深圳歡迎‘不約而至’的人”。

  免預約政策的初衷是讓游客享受更加方便靈活的公共文化服務,省去提前規劃與預約的流程。政策實施一年來,效果如何?

  “免預約政策確實帶動了入館人流量的增長。”深圳市龍崗區公共文化服務和産業促進中心文博展覽部負責人祝筍説,為了更好地服務觀眾,龍崗文博展覽館根據實際參觀需求,已將周五、周末及節假日的閉館時間從17:00延長至20:00,進一步滿足觀眾的參觀需求,提高展覽服務效益。

  “我們配套展覽開展的親子互動、交流分享、技藝操作、尋寶探究等社會教育系列活動,報名通知一發出,名額基本是‘秒光’,很受市民歡迎。”祝筍告訴記者。

  免預約政策也帶動了一些原本“小眾”或地理位置較偏的博物館人氣提升,公共文化資源得到更充分利用。例如,中醫藥博物館每週末開展“杏林公益課堂”“走讀龍崗——二十四節氣中醫養生活動”;東江潮紅色文化博物館推出“行走的思政課”“紅色傳承·暑期夏令營”活動;礦物博物館舉辦各類礦石考古小講堂、礦物探秘研學活動等,讓公眾更方便地體驗豐富多樣的文化生活。

  然而,對於原本知名度高、人流密集的“大館”而言,免預約政策在暑期和節假日也引發了一些爭議。有網友在社交媒體&&上“吐槽”:“暑假出來玩,興致勃勃衝到深圳博物館,結果在大熱天要排隊一小時,真是崩潰。”深圳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儘管今年暑假期間博物館延長至20:00閉館,但展廳最大承載量僅3500人,仍難以滿足游客需求,平均排隊時間超過半小時。

  “免預約政策總體是好的,周末帶娃時遇到感興趣的館,隨時就能進,文化體驗機會多了很多。”觀眾陳珊珊向記者&&,“但也希望政策能更加精準科學,比如熱門館或特展,工作日人少時可免預約,周末和節假日可恢復預約,避免上班族和遠道而來的游客花大量時間排隊,也減少高溫、雷雨天的不良體驗。”

  湖南懷化市博物館:

  文物借展 盤活資源

  今年,乘着第五屆湖南旅游發展大會的“東風”,一座新的博物館在湖南省懷化市拔地而起。

  “和老館相比,懷化市博物館新館不僅面積大多了,文物也更豐富了,原來我們懷化藏着這麼多寶貝,太震撼了。”一位懷化市民在參觀後連連稱讚。

  新建一座博物館,主角自然是館藏文物。説起這裡部分文物的來源,其中大有門道。懷化市博物館副館長李莉介紹,不少文物是從湖南各地千里迢迢“趕來”的。

  作為推進湖南全省博物館“省市聯動”體系改革的重要一環,懷化市博物館新館在開館之際,就依託“湘見萬年”文博特展矩陣&&,向湖南博物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南省文物保護利用中心)以及相關市州和縣市區借展了200余件(套)精品文物,讓湖南文物界的“流量擔當”們集結“出差”,相聚懷化。

  在這批“出差”文物中,有一件尤為特殊,那便是由湖南博物院借出的銅鼎。它與懷化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中脯王鼎,同為在懷化市溆浦縣馬田坪村考古發掘中出土的文物。此次借展,實現了“兩鼎”跨越多年的重聚。

  “文物運輸不是簡單的搬運,而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李莉講解道。針對青銅器的運輸,需先覆蓋一層脫酸棉紙作為貼身保護,再根據文物形制“量體裁衣”,手工開槽製作內襯,確保運輸途中毫釐不差。起運前,技術人員要反復測量箱體間距,用物理緩衝隔絕一切碰撞可能。

  在出發前和到達後,“出差”的文物要經歷至少兩次嚴謹的點交。“點交十分考驗眼力和耐心,對青銅器的點交描述要細緻,以確認文物狀況沒有在運輸過程中發生改變。”李莉説。

  為什麼要讓文物“出差”?根本原因在於博物館資源分配上存在“客觀缺陷”,導致博物館參觀“冷熱不均”。截至2024年底,湖南全省備案博物館總數達到200家,全年接待觀眾總數超7700萬人次。然而,其中有84家博物館年度接待觀眾人數不足10萬人次。

  “一部分博物館館藏豐富,卻受限於展陳空間,大量文物在庫房‘沉睡’,沒有面向公眾展出;另一部分博物館,特別是新建館,則面臨‘大而空’‘沒東西、沒內容’的尷尬局面。”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省文物局局長姜猛説,“當我們的辦館思路從‘單館獨奏’轉變為‘多館合唱’,博物館相關資源流動性大為增加,通過優勢互補,市州博物館發展潛力得到釋放。”

  近年來,通過文博資源的整合與重組,湖南全省博物館煥發出強大的內生力量。“方罍之王”皿方罍等珍貴文物從湖南博物院到衡陽市博物館“出差”,引發觀展熱潮;《群牛圖》《奔馬圖》等10幅徐悲鴻真跡現身瀏陽市博物館,令觀眾大飽眼福;岳陽市博物館的青瓷舞女伎樂俑等10件(套)文物由網友票選“出道”,並借助AI技術唱響千年傳奇;王船山曾珍藏的獨幽琴,“住”進全新打造的岳陽樓博物館“訴説”洞庭琴韻……隨着博物館“朋友圈”不斷擴大,湖南博物館事業發展迎來了更廣闊的天地。(周洪雙 李曉東 黨文婷 嚴聖禾 趙嘉偉)

【糾錯】 【責任編輯:張樵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