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合肥9月12日電 題:江淮日新向未來
記者劉菁、馬姝瑞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若問八皖江淮新時代以來最鮮明的氣質,外界脫口而出的無疑是“創新”。新征程上,面對複雜的外部環境、激烈的區域競爭、現實的發展問題,安徽能不能持續保持創新“日新”,以創新“領先一步”帶動發展“快人一路”?
“創新之問”,發布於一個多月前的安徽全省季度工作會議。聚焦深化創新,會議提出了7大方面47個需要思考和破解的重大問題。 47個“創新之問”,既着眼當下又謀劃未來,既源於優勢又靶向問題,事關安徽如何踐行好“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産業聚集地、改革開放新高地、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的重大使命。
創新之勢:要從“一鼓作氣”邁向“勢如破竹”
一座佔地1500畝、相當於140個足球場大小的超級工廠裏,超過1800&智能機器人有序配合,衝壓、焊裝、涂裝和總裝全面實現自動化與數字化。
這是位於合肥的江淮汽車尊界超級工廠,智能製造正在支撐百萬元售價的中國自主品牌汽車書寫傳奇。上市不到90天、訂單超12000&的“尊界”,將在這裡下線。
“合肥在智能製造、新能源、半導體等領域站在創新的前沿,這為尊界生産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尊界超級工廠負責人魏大衛&&。
安徽省汽車辦統計顯示,今年1至7月,安徽汽車産量175.57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産量85.53萬輛。而2020年全年,這兩個數字分別是116.1萬輛、10.5萬輛。

2025年4月17日,位於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的江淮汽車尊界超級工廠內的自動化焊接生産線。新華社發
在中國生産的新能源汽車,平均每8輛中至少有一輛是“安徽造”。
9月5日召開的2025世界製造業大會新聞發布會上,一組數據讓外界再次對安徽刮目相看:
——“十四五”以來,安徽規上工業營收由2020年的3.8萬億元增加到2024年的5.49萬億元,位次由全國第12位提升到第6位,佔全國比重由3.6%增加到4%。今年1至7月,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5%,高於全國此項數據2.2個百分點;
——區域創新能力連續13年居全國第一方陣,2024年全省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對規上工業增加值貢獻率達76.6%;
——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從全國第7位提升至第6位,涌現出智能語音、玻璃新材料、通用機械基礎件等3個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數量居全國第3位。

2025年6月17日,在安徽省合肥派河港鐵路物流基地等待裝車出口的新能源汽車(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周牧 攝
産業是生産力變革的具體表現形式,創新是新質生産力發展壯大的關鍵。
近年來,安徽向“新”而行,以“質”致遠,發展方式由要素驅動加快向創新驅動轉變,發展結構由傳統農業大省加快向新興工業大省、製造大省轉變。
“安徽已歷史性邁入了‘全國工業大省’行列。”安徽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馮克金説。
當前,面對複雜嚴峻的外部環境,安徽處在滾石上山、爬坡過坎、不進則退的關鍵期。
安徽省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全省固定資産投資和規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有所下降,內部需求仍顯不足,經濟回升向好基礎還需進一步鞏固。曾經的“新三樣”安徽優勢産業中,有的行業、區域面臨前期行業內卷和市場深度調整等帶來的投資和出口困難。
如何穩定和提升汽車産業競爭優勢?
如何助力光伏産業盡快走出困難期?
如何改善外貿出口單一産品佔比過高?
如何以科技創新催生文旅消費新場景,推動文化創意産業巨變?
……
一個個“創新之問”,直指安徽當前發展中的要點、難點、痛點。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加快建設體現安徽特色的現代化産業體系,必須破解這些創新之問。
【記者手記】
創新永無止境,絕無一勞永逸。“十四五”時期,安徽造就了創新的勢能,實現了創新的一次飛躍。找準需要創新先行的問題、直面不創新不能破解的課題,持續創新,深度創新,全社會創新,才有可能一鼓作氣,將當前積聚的創新引領之勢,鞏固壯大為勢如破竹的更大創新氣勢。
創新致遠:要從科技創新“走在前”邁向産業創新“敢領跑”
8月23日,中國科大高新區校區,首場“日新:江淮科創沙龍”氣氛熱烈。
4個小時裏,與會嘉賓圍坐在一起,暢談科技創新如何更好引領産業創新,氛圍寬鬆活躍。
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安徽三大科創引領高地——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碰撞出相互協同聯動的思想火花:未來深空探測科研活動中,是否能以量子通信技術保證空地&&?聚變技術是否有助於解決太空能源問題?

2025年1月15日,位於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人造太陽”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新華社記者黃博涵 攝
在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中,安徽擁有諸多“國之重器”,已建、在建和預研大科學裝置13個,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祖衝之三號”、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創造“億度千秒”重大突破、“天都”雙星實現繞月編隊飛行等科技成果競相涌現,代表國家在國際科技競爭中掰手腕。
敢於創先爭優,敢於做一些領跑的事,這是一種精神。
安徽經濟體量排第二的蕪湖市,正在做強做大低空經濟、智能機器人、算力服務三大産業。市長徐志説,這將是更新版的“新三樣”。在蕪湖,基本實現不出“航空小鎮”可生産一架具備自主知識産權的通航飛機;去年全市機器人産業産值超400億元,匯聚300多家産業鏈上下游企業;智能算力規模26000P,居全省首位。

2025年7月3日,在位於安徽省蕪湖市的埃夫特智能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內,一款人形機器人在做手勢。新華社記者張鋮 攝
面向未來,敢於想是前提。
安徽制定以“7+N”未來産業培育工程為核心的行動方案,瞄準量子科技、空天信息、通用智能、低碳能源、生命科學、先進材料、未來網絡等領域滾動培育,同時積極布局第三代半導體、先進裝備製造、區塊鏈、元宇宙等前沿領域,力爭到2030年,布局建設10個左右省級未來産業科技園,30個左右省級未來産業先導區,全省未來産業規模力爭達到5000億元,打造空天信息、通用智能、低碳能源3個1000億元未來産業。今年上半年,安徽首批未來産業先導區重點企業營收400億元。

2025年7月2日,一架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在合肥駱崗公園演示飛行(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周牧 攝
着眼當前,務實做是關鍵。
安徽正在探索一套獨特的産業培育創新手法。推動設立安徽省新質生産力投資平台;探索“科學家+工程師+産品經理人(企業合夥人)”“科企聯合攻關+應用場景首用+接續採購”等新模式;堅持“雙招雙引”與産業培育並舉,推動省市産業推進組穿透式與一線招商投促部門聯動賦能。
但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發展依然存在一些堵點,科技成果轉化率相對較低、高質量科技供給仍然不足、企業主導的産學研協同還需加強。
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如何推動安徽三大科創引領高地建設協同聯動?
如何搶抓“AI+萬物”推動人工智能産業繼續走在前列?
如何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量子科技和産業中心?
如何在核聚變發電和商業化應用上下功夫?
……
一個多月以來,“創新之問”帶來的“頭腦風暴”席捲安徽,從這些“小問號”延伸開來找解法、思舉措。
【記者手記】
創新是面向未來的,意味着要勇闖“無人區”,沒有現成答案,無法照搬前人經驗。創新又是決定未來的,安徽一些領域的科技創新已經“走在前”,仍需進一步加速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的深度融合,以科技創新的實力和底氣,拿出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勇氣,在産業創新更多領域“敢於做一些領跑的事”。
創新生態:要從單項局地改革邁向全程多域創新
新時代新征程上,能否實現新的更大跨越,變量在創新。
原始創新的“源頭活水”,如果沒有良好的全社會參與創新生態,也難以奔涌向江海。
着眼於創新全要素,安徽今年&&《安徽省加快構建“政産學研金服用”融合發展機制行動方案》,提出到2027年,“政産學研金服用”融合發展機制和生態基本形成,培養服務新興産業的人才超過200萬人,企業研發投入、研發人員、研發機構、發明專利佔全社會比重均超過85%,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新産品銷售收入佔營業收入比重超過45%……
體制機制越活,創新動力越強。一個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更高效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正在安徽形成。

2025年4月26日,觀眾在第三屆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上體驗一款多語種AI透明屏。新華社記者周牧 攝
今年4月在安徽合肥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上,意向在皖轉化落地的成果有1400多項,省外成果佔比近80%。全省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2024年達5930億元,增長25.3%,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實現在安徽省屬本科高校、區域醫療中心的全覆蓋。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和機制及時跟上,截至2024年末,全省科技型企業貸款餘額突破7500億元,預計到2027年,科技貸款餘額將突破萬億元,佔各項貸款比重將提升至10%左右。
聚焦基礎研究、政産學研合作、建設高能級創新平台、暢通科技成果轉化渠道、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引育頂尖人才、強化金融支撐等關鍵議題,安徽的一些企業、高校和科學家提出需求、建議,相關部門單位提升響應速度和辦事效率,打好現場回應與閉環辦理的“組合拳”,讓政策盡快落地、問題盡快解決。
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安徽大力實施人才興皖工程,持續升級人才政策,柔性引進院士及團隊92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41.7萬人,全省310所職業院校年均輸送各類技術技能型人才近50萬人。

2025年3月3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祖衝之號”量子計算總師朱曉波(右)與學生討論製冷機狀態。新華社發(代蕊攝)
誰能率先找準切入點,在創新上先行一步,誰就能擁有引領發展主動權。
如何以合肥濱湖科學城實體化改革為牽引,有效發揮高能級創新平台作用,讓靜態的科教資源優勢動起來、活起來?
如何聚焦國家所需、安徽所能、産業所困,持續加強原創性顛覆性科技供給,增加高質量的科技供給?
如何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探索新型舉國體制的具體路徑?
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破解創新鏈産業鏈“相望難相見”的問題?
……
一連串直中要害的安徽“創新之問”,既考驗創新能力,也試煉創新生態。
【記者手記】
創新不是“單兵突進”,順應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集聚化、融合化、協同化趨勢,需要匯聚一切創新力量,打造“熱帶雨林”般蔥鬱的創新生態,以各環節多領域創新,實現全過程“創新愉快”,開闢出更具徽風皖韻的創新高原。
“人生能有幾回搏”,創新需要這股拼勁兒。
日新江淮,向未來。
策劃:儲學軍 劉菁 車玉明
統籌:楊玉華 湯陽
主筆:劉菁 馬姝瑞
海報製作:夏園園
新華網 新華社安徽分社 聯合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