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生態日到來之際,記者走訪看到,多地通過發布産品碳足跡碳標籤、推動二手經濟發展等舉措引導社會低碳消費;以技術創新促進碳普惠&&、綠色生活服務&&等升級發展;以生活方式轉型帶動低碳産品、可持續飲食等消費成為新風尚,綠色消費顯現新活力。
産品展櫃上展示着一枚圓形的綠色標籤,寫着“1.4944kg CO2-eq/kg-刀(200個)”等數據……不久前,浙江杭州鄧女士在掃描産自安吉的竹制餐廚用具碳標籤數據下方的二維碼後,驚喜地看到碳標籤電子證書、産品生産各環節所産生的碳排放量等詳細信息。“這讓我們踐行低碳生活有了依據,購買具有碳標籤的商品,就是踐行低碳生活。”
作為“兩山”理念發源地,在浙江省綠色低碳政策引領下,安吉於2022年創新推出竹産品碳足跡碳標籤。安吉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這既能引導社會低碳消費,也能幫助企業尋找降碳機會。
重慶董家溪跳蚤市場的二手交易店面。新華社記者肖瑤 攝
而在重慶董家溪跳蚤市場,年輕人正穿梭於店舖間“淘”老唱盤、膠片相機等復古物件。剛從大學畢業在重慶工作的朱翊明説,自己有空就會和朋友一起到二手市場“淘寶”,希望找到一些好東西。
據了解,重慶將發展二手經濟作為促進綠色消費的“抓手”,2024年全市二手商品交易規模達697.5億元,建成二手商品交易市場57個;形成21個大型綜合市場、20個專業市場、N個社區網點的“21+20+N”二手市場布局;積極發展“互聯網+二手”模式,舊貨直播基地、二手電商等新興業態不斷涌現,為二手商品的流通注入新活力。
不止於發布碳足跡碳標籤、推動二手交易,近年來,多項支持綠色消費的政策舉措落地生效:浙江在相關條例中設置專章規範“低碳生活”,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和消費方式;重慶印發促進綠色商務發展的相關規劃,明確提出到2027年,消費重點領域綠色發展水平顯著提升……
科技創新也在為綠色消費注入動能。“這幾天不是在盤貨盤賬,就是在催供應商補貨。”在浙江新昌,綠生活超市的店長忙得不亦樂乎,這家依託於本地生活服務&&建立的線下門店開業僅10天,總成交金額就達15萬元。
綠生活生態&&自今年4月上線以來,以其綠色積分的核心理念、大數據運營能力和供應鏈整合能力獲得青睞。“用戶和商家在&&消費時可獲得積分獎勵,多期增值後可轉化為抵用券用於後續消費,形成良性循環。”&&負責人説。
上海市民楊女士向記者展示上海碳普惠&&界面。新華社記者王默玲 攝
而在上海,刷碼、出站、看積分……作為最早一批參與使用上海碳普惠&&的市民楊女士,每天地鐵通勤出站後打開個人碳賬戶查看碳積分已成為新習慣。
今年6月,上海碳普惠&&上線運營。用戶在&&開通個人專屬碳賬戶後授權減排場景,&&就會自動記錄綠色出行等行為並累積碳積分,積分可用於在&&商城兌換數字人民幣、商品優惠券等。技術賦能下,“雙碳”目標轉化為可感知、可量化、可參與、可獲益的日常生活實踐。
當科技創新讓綠色選擇變得觸手可及,一種融合品質追求與環保責任的生活理念,正悄然重塑着消費風尚。
走進安吉“四季慢谷”民宿,充滿東方美學的竹韻清風撲面而來。竹牙刷、竹拖鞋等竹制用品不僅外觀雅致、觸感溫潤,更因其可降解特性,減少了環境負擔。
“採用竹製品替代塑料産品不僅能彰顯當地特色,更傳遞了環保理念,讓綠色消費從一段旅途開始。”安吉縣旅游協會民宿分會會長計閩軍説。據統計,截至7月底,安吉累計推廣竹梳子等“竹六小件”20萬套、竹筷等“竹四小件”66萬套,減少一次性塑料消耗用品350余萬套。
安吉特色商超中展示的“竹六小件”。(受訪者供圖)
綠色消費正演變為越來越多都市人自覺踐行的生活方式。在浦東的農場裏,上海市民李曉晴正在採摘當季西瓜。作為可持續飲食愛好者,她説,選擇本地且應季的食物、採購時自帶可重復利用的容器、烹飪後杜絕浪費食物,這些看似簡單的行為都是在踐行綠色低碳理念。
綠色理念還催生出更多新消費場景:商場裏,主打“從農場到餐桌”概念的餐廳一座難求;超市裏,打着有機、生態標籤的蔬果與海産品佔據着冷櫃的“C位”,而此類綠色消費還能兌換“生態積分”,讓環保行為變成實實在在的優惠。
“消費是經濟循環的終點,也是新起點。”經濟學者、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盤和林認為,綠色消費將推動綠色産業崛起,形成綠色生産力。他建議,要持續釋放政策紅利,並利用技術和市場的力量,形成有效的綠色轉型激勵機制。“同時要繼續普及低碳環保理念,讓‘雙碳’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記者段菁菁、王默玲、肖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