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8月8日電 題:“研學游熱”的冷思考
黑龍江大慶的石油科技館裏,研學團隊從互動裝置中了解石油開採技術;浙江寧波的汽車智慧工廠內,智能化生産線吸引眾多學生;河南開封的北宋文化研學基地裏,學生們通過實景演出感受歷史韻味……
據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研學游行業市場規模達1469億元,預計2028年將突破3000億元。
這“行走的課堂”究竟有何魔力?火熱表象背後,這種將“游”與“學”結合的模式,如何真正實現寓教於樂?
研學游為何熱
今年暑期,浙江省紹興市魯迅故里景區迎來研學熱潮,日均接待未成年游客量約2000人。魯迅故里宣傳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今年4月,魯迅故里景區文創研學營收佔景區總營收的30%以上。
“目前,我們正推進二期場地建設,進一步拓展研學業務版圖,重點開發親子研學産品線,同時持續深化IP創新升級。”上述負責人説。
2025年7月18日,少年研學團在浙江省紹興市非遺館體驗學習非遺漆扇製作。新華網發 陳惠良 攝
浙江仙居有朝營地總經理呂旭斌向記者分享了自己的觀察,“近年來,家長和學生在選擇項目時需求有明顯變化,原來更傾向於普通農耕類項目,而現在則更偏重於結合先進技術的科技類項目。因此,基地專門開發了‘少兒農科院’等科技類課程。”
這樣的“研學熱”正在全國各地上演。
湖南省韶山市,推出“我的韶山行”中小學生紅色研學,已有30多萬學生參與;河南省開封市,2025年上半年共接待研學旅游客約100萬人次;黑龍江省,2024年共接待研學旅游人數近124.6萬,實現旅游收入逾6.6億元……
為何研學旅游如此受青睞?從家長與學生的實際體驗來看,它提供的遠不止一場旅行。
即將步入初三的陸錦坤,至今難忘參加某訓練營的經歷,“那是我第一次獨自出遠門長達20天,不僅挑戰了自我,提升了體能,還結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小夥伴。”
陸錦坤的家長坦言,“對於雙職工家庭而言,在缺乏老人照看的情況下,孩子獨自居家令人擔憂。專業研學機構無疑成為我們的理想選擇。”家長朱雲霞則認為,知識收穫固然重要,但她更欣慰看到女兒學會了獨立解決問題、主動與人溝通。
2025年7月19日,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丁蘭街道聯合轄區內多家單位開展“趣山野·菌物尋蹤”暑期科普研學活動。菌物科普導師周勇(右一)向參加活動的孩子展示菌物標本。新華社記者 江漢 攝
在浙江旅游職業學院教授鄧德智看來,研學熱的興起折射出教育理念的變革。“積極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在真實世界中獲取知識。優質研學游不僅能實現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更能幫助青少年建立與世界的深度連接。”
亂象浮現
研學市場蓬勃發展的同時,行業亂象日益凸顯。過度宣傳、名不副實問題尤為突出。
“宣傳時承諾提供專業拉坯機和燒制服務,實際卻使用無標識的石膏模具和劣質顏料,孩子手上的化學顏料殘留三天都未能徹底清除。”一位家長反映,某陶藝研學課程嚴重“縮水”。
在小紅書,不少網友曬出一些“踩雷”經歷:“機構‘挂羊頭賣狗肉’”“40人團僅配備1名帶隊人員”“領隊蹭免費講解”……
與此同時,研學旅游中“研”“學”失衡、“游而不學”問題也頗受家長詬病。
家長蔡雲認為不少研學旅游課程設置空洞,孩子難以學到真知識,“我給孩子報過為期一週的研學活動,價格近五千元/人,但兩個孩子均&&收穫寥寥。”
“如何在知識性與趣味性之間取得平衡是關鍵。”某研學機構負責人廖女士&&,學多了,孩子覺得沒意思。學少了,家長又覺得機構安排不合理。因此,機構還是應當加強優化寓教於樂的研學課程,才能破解“家長求實效,孩子想好玩”的困局。
2025年5月4日,游客在甘肅省敦煌小鎮研學課堂上學習臨摹敦煌壁畫。新華社發(張曉亮攝)
“研學亂象的核心問題,其實就是經濟利益和教育價值之間的失衡。説白了就是研學的成本和課程質量之間的矛盾。”鄧德智&&。
“真正有教育價值的研學,需要好老師、好課程。”鄧德智説,若機構一味追求低價,只能降低師資水平、簡化課程設計、減少物料投入。其結果就是研學質量大打折扣,變成“只游不學”,甚至安全問題都難以保證。
“甚至可能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有些認真做教育的機構,因為堅持課程質量,成本降不下來。但有些機構靠虛假宣傳、低價競爭,反而搶走了市場。”鄧德智説。
規範之路
在行業規模持續擴張的背景下,市場規範化建設亟待加強。
為構建更加科學有效的監管體系,破解“家長看不見、學校管不全、機構説不清”等行業痛點,各地正以數字化手段突破瓶頸。
今年3月,廣東省梅州市研學管理服務&&上線,實現教育部門監督管理、研學課程開發、基地管理、學生評價等全流程的數字化管理;6月,山東省日照市研學實踐管理&&正式上線啟用,旨在構建智慧研學實踐教育新生態,鏈結資源、提升服務效能、強化安全保障並提高教育質量;8月,安徽省“皖美研學”數字化服務&&2.0正式上線,進一步加強對研學旅游的監管和服務……
2025年7月23日,參與研學游的小朋友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市伊犁老城喀讚其文化旅游區學做當地特色糕點。新華社記者 丁磊 攝
國家也&&了一系列政策,進一步規範研學旅游市場發展。
今年5月19日,經文化和旅游部批准,《研學旅游服務要求》等3項旅游行業標準正式實施,對關鍵指標進行量化並細化相關具體規範。
在課程設計、人員配置方面,《研學旅游服務要求》提出,“應針對青少年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合理安排旅游線路”“深入挖掘研學旅游資源的文化屬性和教育價值”“承擔研學指導崗位職責的人員與參與者配比不低於1:30”……
安全是研學旅游的重要關注點。《研學旅游服務要求》明確,“對研學旅游線路中的交通食宿、基地、營地進行實地勘察,排查安全隱患”“應確保餐飲經營者建有食品留樣備查機制”“應確認距住宿地車程30分鐘內有可提供救治的醫療機構”……
鄧德智認為,行業標準的建立,為豐富研學旅游産品、創新研學旅游形式、優化研學旅游服務等提供了更為專業的指導,推動研學旅游從“粗放式發展”向“規範化運營”轉型。
2025年6月9日,參加研學游的學生們在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參觀藍黃金剛鸚鵡。新華社記者 肖恩楠 攝
不過,鄧德智也指出,研學旅游産業鏈條貫穿“食、住、行、游、購、娛”等全旅游要素,覆蓋範圍廣、涉及環節多,這就要求必須構建跨部門的綜合治理體系。他建議,政府部門應建立定期會商機制,自上而下厘清各部門的權責邊界,確保管理效能有效落地。
在強化監管的同時,鄧德智認為還應進一步發揮行業自律作用,建立嚴格的市場准入機制,篩選優質研學機構和基地,避免“劣幣驅逐良幣”。
對於未來,鄧德智相信,研學旅游的市場前景依舊廣闊,且將呈現出個性化、品質化、多元化的趨勢,“‘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種實踐育人的理念,在當今依舊具有獨特價值。”(策劃:萬方 翁璟 主筆:郭妍廷 參與報道:莊戴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