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餐飲出海邁入新階段-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09 07:19:38
來源:經濟日報

中國餐飲出海邁入新階段

字體:

  沸騰的火鍋、香甜的奶茶、筯道的拉麵……這些極具特色的中國美食早已深度融入海外消費者的日常生活。當前,中國餐飲行業正站在規模擴張與價值重構的節點上。一方面行業整體保持擴容態勢,另一方面餐飲行業市場競爭顯著加劇。具備一定實力的餐飲企業加速布局海外市場,以“文化破壁、標準建立、供應鏈先行”為特點,中國餐飲企業出海邁入新階段。

  中國餐飲品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走向世界舞&。從早期的單店試水、文化輸出,到體系化規模化全球布局,中國餐飲出海已進入新階段。這一轉變,不僅是中國餐飲産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順應時代潮流、把握全球機遇的戰略選擇。

  隨着國內餐飲市場競爭加劇,出海已成為頭部品牌尋求增量的必由之路。與此同時,政策紅利的釋放為餐飲出海注入強勁動力。2024年3月,商務部等多部門發布的《關於促進餐飲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加快中餐“走出去”,支持餐飲經營主體積極開拓海外市場。

  中國餐飲品牌出海浪潮正盛,但這場“舌尖上的全球化”並非簡單的門店擴張,背後是供應鏈本地化與文化融合的深度博弈。

  抓住機遇

  中餐出海由來已久。海外華人很早就將中華美食帶到了世界各地,改革開放後,全聚德、東來順等中餐企業紛紛走出國門。如今,出海餐飲品類更加豐富多樣,新茶飲、火鍋、地方菜、特色小吃等香飄海外。

  火鍋品類是中國餐飲品牌出海的“先鋒”,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海底撈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已在全球開設120多家門店。呷哺呷哺餐飲管理(中國)控股有限公司、成都朱光玉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等火鍋企業聚焦東南亞市場,以吧&式小火鍋和市井風格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

  現制飲品賽道成為出海“新勢力”,海外門店擴張較快。蜜雪冰城自2018年起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目前已在泰國、越南、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韓國、澳大利亞、日本等12個國家開設門店,海外門店總數超5000家。喜茶、奈雪的茶、滬上阿姨、霸王茶姬等新茶飲品牌也加速在海外市場開店,其中,紐約時代廣場的喜茶門店以獨特裝潢和特色産品成為當地熱門打卡點。

  近年來,中國餐飲企業出海進入新一輪快速發展期。《中國餐飲出海發展報告2024》顯示,海外中國餐飲門店已經發展到近70萬家,市場規模近3萬億元。海外中餐市場在供需共振下,呈現一片“新藍海”。

  中餐出海為何動作頻頻?

  國內餐飲市場的激烈競爭是企業出海的重要推手。據企查查發布的數據,2024年前11個月,國內餐飲相關企業新註冊量達313.9萬家,而同年吊銷、登出量接近2023年全年總量,反映出行業競爭的白熱化。

  廣東省食品安全保障促進會副會長朱丹蓬對記者&&:“國內餐飲市場經過多年高速發展,已經進入存量競爭階段。頭部品牌要實現持續增長,必須尋找新的增長點。出海是拓展業務版圖、提升品牌國際影響力的有效途徑。”

  中國餐飲連鎖品牌出海浪潮背後,離不開政策支持與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從政策層面來看,近年來,相關部門&&了一系列支持餐飲業國際化發展的政策措施,更早的“一帶一路”倡議也為中國餐飲出海提供重要契機。

  從全球化消費需求來看,海外中國餐飲市場前景廣闊。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字生活分析師陳禮騰指出,“當前市場需求呈現結構性變化,為中國餐飲海外發展帶來機遇。其一,過去10年海外華人群體規模持續增長,在東南亞、北美形成穩定的中餐消費圈層;其二,在全球餐飲消費升級趨勢下,中國餐飲的文化體驗價值獲得重新認知;其三,國內餐飲供應鏈企業借鑒國際經驗,打造‘中央廚房+本地化採購’柔性模式,為中國餐飲海外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應對挑戰

  多年來,中餐出海面臨的挑戰並未改變,主要是文化差異帶來的消費習慣衝突、供應鏈構建與成本壓力、政策與合規壁壘等多重難關,中國餐飲品牌的國際化征途,是一場破壁前行的跋涉。如果説過去的單店式發展更多要適應市場,今天的中餐企業有了破局的底氣。

  當中國味道遇上異域文化,如何跨越味蕾的隔閡,是餐飲品牌出海首先要攻克的難題。海底撈相關人士坦言,本土化探索是深入理解當地顧客需求的關鍵,他們針對各地口味持續創新鍋底與特色菜品,在東南亞推出“先喝一碗湯的麻辣牛奶鍋”,在阿聯酋用中東香料改良“瑪莎拉雞肉”,在馬六甲推出沙嗲鍋底……這些區域化創新不僅保留了其核心特色,更汲取本土靈感,讓産品融入當地文化肌理。

  中國飯店協會副會長利永周&&,中國餐飲出海並非易事,需要深厚的底蘊與堅定的意志力做支撐。要確保中國餐飲在國際舞&上持續繁榮發展,必須深入理解並強化文化底蘊,提升組織能力以及對當地社會的適應能力。

  “文化破壁”是品牌出海的靈魂課題。上海楊國福企業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深諳此道:中國餐飲是一種文化符號,海外門店不僅是美食空間,更是傳播中國文化的驛站。在歐洲市場,他們策劃了一系列活動,在門店開展漆扇製作、書法體驗等活動,將東方藝術之美融入品牌文化;草本墻、鳳凰墻等設計細節,讓顧客從踏入店門起就置身於濃郁的東方意境之中。

  如果説文化差異是軟性挑戰,那麼供應鏈構建則是實實在在的硬骨頭。“出海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原材料供應。”有業內人士道出核心痛點。當前比較普遍的做法是從國內輸出核心原料,輔以當地少量採購,但這遠非坦途。

  檸季創始合夥人汪潔告訴記者,“國內門店系統和供應鏈是打通的,前端消耗了原料,後端就會自動訂貨;而在美國,前後端系統是獨立的,主要靠店長手動訂貨。如果體量不夠大,第三方供應鏈、倉儲物流的系統都不會接入”。

  在新加坡全球食材供應鏈聯盟副秘書長周鵬邦看來,供應鏈出海蘊藏商機,餐飲供應鏈企業要有國際化發展的戰略規劃與布局,做好供應鏈協同與創新。

  記者了解到,部分國家認證體系複雜嚴苛,不僅要求一紙證明,更會委託國際機構親赴中國驗廠,流程繁瑣、周期漫長、成本高昂。泰國甚至要求所有食品原料本土生産,這迫使想要出海的茶飲、咖啡品牌紛紛自建工廠。

  在一些地理環境複雜、物流體系欠發達的國家,冷鏈普及率低、運送時效慢等問題讓新鮮食材的穩定供應充滿變數。上海甬府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翁擁軍説:“在新加坡,我們80%的食材需要從國內空運。”新加坡本地農副産品匱乏且難以滿足品牌要求,高昂的空運成本成為維持品質的必要代價。

  對於新茶飲等業態,供應鏈挑戰貫穿品牌出海全程。從原材料跨境運輸、國際倉儲、設備採購,到異國裝修、本土化策略落地,再到乳製品等特殊原料的供應鏈構建等,都是關乎企業出海成敗的關鍵。

  各國政策法規和標準不一是擺在出海餐飲品牌面前的另一道難題。記者了解到,法律法規的差異在食品進口、配方審批、衞生檢疫等方面給出海企業設置了較高的准入門檻。例如,新加坡禁止血製品銷售,澳大利亞檢疫制度非常嚴格,極大提高了供應鏈合規門檻。此外,不同國家的食品安全標準、倉儲條件要求也各不相同,企業在新市場啟動前必須開展深入的法規調研。

  庫迪咖啡(北京)有限公司首席策略官李穎波&&,品牌進入每個市場前都需要全方位考量,從市場前景和成熟度、飲食文化、消費習慣,到供應鏈建設、産品研發、産品定價和營銷策略等都舉足輕重。

  在晶捷品牌諮詢創始人陳晶晶看來,在海外市場從0到1打造一個品牌,需投入大量資源和精力。中國餐飲出海不只是成功經驗的複製,企業必須拿出從0開始“再創業”的勇氣。

  北京嘉和一品企業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京京認為,成功的出海永遠屬於務實深耕的先行者,對於企業自身而言,出海前需審慎評估準備是否充分,在深耕國內市場的基礎上,企業必須重點儲備供應鏈能力、國際化人才與相關國家法律知識。

  生態構建

  從“水土不服”邁向“本土共生”,是一場需要政府智慧引導、企業深度融入、全産業鏈協同的系統工程,其破局路徑在不斷探索中日漸清晰。

  相關部門和業內專家正在關注堵點的解決路徑。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成立了海外拓展工作委員會,旨在通過搭建政企合作橋梁、提供專業服務支持,幫助企業突破海外市場的文化、法律和供應鏈壁壘。合興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洪明基&&,為了更好推動中國餐飲國際化、促進文化出海,建議設立中國餐飲國際推廣辦公室,統籌中餐國際化發展,並推動“中餐+文化”IP的打造。有業內人士呼籲,設立專項扶持基金,重點支持企業海外品牌建設、供應鏈搭建和本土化研發,對中小餐飲企業給予貸款貼息和風險補償。

  重慶陶然居飲食文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嚴琦建議,要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重要國際物流通道沿線國家(地區)交流,推動企業發展跨境電商和海外連鎖經營。在海外投資建設餐飲文化産業園區,鼓勵餐飲企業抱團參與投資。前期建設可採取政府與企業共同投資方式,也可以由行業商會投資,政府負責提供“一站式”服務、各類業務指導和形象推廣,後續運營可委託行業商會承接。

  同時,産業層面的協同與數字化浪潮正成為破壁的關鍵驅動力。霸王茶姬創始人張俊傑&&,單一品牌、渠道或環節的出海難以成功,真正的品牌出海必須是“供應鏈、物流、裝修、設計、乳製品等所有生態公司、全産業鏈的協同出海”。唯有構建起完整的生態鏈,才能形成規模效應,保障後端的穩定供應,有力支撐前端的市場拓展。

  供應鏈穩定是餐飲品牌成功出海的基石,不少餐飲企業積極布局標準化、現代化供應鏈。海底撈海外業務“特海國際”的供應鏈體系以區域性中央廚房為核心,將本地採購和國際配送結合,從而降低成本、縮短供應周期,確保關鍵食材的品質和口味一致性;上海半天妖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與多家頭部品牌供應商建立穩定合作關係,降低採購風險,並在專業供應鏈體系中進行規模化採購,提升自身採購議價權、降低經營成本。

  新茶飲品牌以創新方式破解供應鏈難題。茉莉奶白以“本土共生”為目標,積極與海外供應商合作,確保原材料品質穩定與供應鏈靈活高效,敏捷響應市場變化;檸季探索海外供應鏈建設新模式,如自研濃縮檸檬汁等,以解決核心物料的供應問題;喜茶也積極投入海外供應鏈能力建設,目前在英國、馬來西亞、韓國、新加坡等多地均建立倉庫,為門店提供倉儲物流服務;茶百道選擇“跨境+本地”策略,鮮奶和鮮果從當地採購,包材、冷凍類以及核心原材料依靠跨境運輸。

  電商&&利用技術力量加速中餐出海進程。美團的“黑珍珠餐廳指南”今年首次走向海外,美團副總裁、到店餐飲事業部總經理魏巍&&,“美團計劃發布AI智能體服務全球餐飲市場,通過國際化榜單推動美食文化交流,提升中外餐飲市場的整體智能化水平,為出海品牌提供重要數據支持和營銷陣地”。

  從開拓海外市場,到反哺品牌創新,中餐出海正在形成“雙向賦能”的良性循環。元氣森林(北京)食品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國際業務負責人唐瑭深有體會:“參與全球競爭讓我們接觸到更高健康標準,更了解海外飲品市場的情況,積累飲品出海經驗,這些經驗倒逼我們升級工藝,最終推動行業進步。”庫迪咖啡也發現,海外市場的本地化探索對國內市場創新有借鑒意義,這種“出海—學習—反哺”的閉環,讓中國餐飲在全球化進程中實現自我進化。

  在陳晶晶看來,中國餐飲出海要走入消費者內心,真正實現本地化,需要從口味適配走向文化共創。因為品牌的底層邏輯是文化鏈結,消費者不僅是買單者,更是中華文化的體驗者、品牌故事的共創者,將就餐體驗變成一種值得紀念的高頻情緒鏈結,才能將文化流行變成商業增長。

  縱觀中國餐飲出海的破壁前行路,其破局之道越發清晰:這不是簡單的市場擴張,而是一個以政策機制為引導、全産業鏈協同為支撐、企業深度本土化共生為根基的系統工程。從楊國福用東方意境傳遞文化,到海底撈以本地化服務傳遞溫度;從霸王茶姬的全産業鏈布局,到美團的技術賦能,中國餐飲正探索各具特色的共生之道。

  當堅韌的供應鏈網絡日益成熟,當真誠的互動與共享的美味逐步消融文化隔閡,中國餐飲品牌終將完成從“水土不服”到“本土共生”的蛻變。出海,絕非征途的終點,而是中國餐飲品牌錘煉為全球化企業的必經之路。(證券日報記者 李靜 梁傲男)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