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五愛:“堅信電商繞不開傳統市場”——東北老市場“觸網”新觀察之二-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1/21 12:42:35
來源:經濟參考報

瀋陽五愛:“堅信電商繞不開傳統市場”——東北老市場“觸網”新觀察之二

字體:

  瀋陽市沈河區有條熱鬧路,但位於路旁的五愛市場卻不見了往日的熱鬧。作為東北集貿市場龍頭、全國五大集貿市場之一,如今的五愛市場面臨客源流失、業務萎縮等壓力,轉型已迫在眉睫。

  傳統批發市場如何求變?堅守在五愛的老業戶們用各自的方式答新題、找出路,堅信電商繞不開傳統市場,新老結合有望重建新優勢。

  電商大潮讓傳統市場有些落寞

  瀋陽城中心,近十個足球場大小的區域聚集着近萬名業戶,小到針頭線腦,大到床上用品,14大類3萬多種商品雲集於此——這裡是東北最大的服裝鞋帽等日用品批發市場——五愛市場,在業內一度叫響“南有義烏,北有五愛”名頭。

  春節前夕是實體市場難得的銷售旺季,但五愛市場卻不復往日的熱鬧。近年來隨着電商銷售異軍突起,五愛市場銷售額大幅下降。瀋陽五愛産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杜偉光介紹,目前市場日均人流量約4.5萬人次,趕不上紅火時期的一半。

  “很多老攤主不做線下生意了,把檔口轉租出去,也有人徹底轉做直播帶貨。”杜偉光發覺,五愛市場變了。2017年前後,五愛市場的攤位不再“一鋪難求”,年均出租率下降約5%,去年,市場內一度有一千多家檔口空置。

  作為商戶們從全國各地進貨、組貨,在這裡再轉售給下游的批發市場,高效透明的直播電商讓生産工廠和終端消費者直接“面對面”,讓市場賴以生存的“信息差”不再,商戶們明顯感覺“生意難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億元以上商品交易的專業服裝市場數量,在2014年達到最高值362個,隨後逐年下降至2021年的244個。

  在杜偉光看來,五愛市場的落寞是電商衝擊、市場競爭以及自身經營管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電商蓬勃發展後,實體批發市場客流量大幅減少。五愛市場周邊眾多服裝批發市場的競爭,以及新興商業體的崛起,也進一步分流了客源。”

  電商不會“贏者通吃”

  作為第一代“五愛人”的孫明偉從1994年經營內衣、秋衣秋褲生意,如今是溫州、揭陽、青島等地20多家加工廠的代理商,他常用“腹背受敵”形容批發市場的處境。

  “往下游看,從我這裡進貨的不少服裝店這幾年經營不善,很多已經關門了。”他説,現在將實體店打理得比較好的,大多為有網感的年輕人,靠着社交&&的流量吸引周邊客戶。

  往上游看,批發市場、實體店等中間環節,都被電商繞開了。孫明偉經常進貨的工廠,很多也搞起了直播,“賣一件也是批發價。”

  困境之中,要麼熬,要麼變。經營水杯、毛巾等日用品生意的店主任偉傑率先擁抱電商。他從2018年開始接觸直播帶貨,拍攝第一個視頻就漲了八千粉絲。從自己當主播,到與網紅主播跨界合作,他的直播賬號目前粉絲量已近30萬。現在他每天做一場直播,每場銷售額近萬元。

  從2020年起,像任偉傑一樣的百餘家業戶徹底轉型電商銷售,入駐五愛國際商貿大廈。深夜,這裡仍燈火通明,與低層處於打烊中的實體市場形成鮮明對比。

  儘管少部分商戶打開了直播銷路,但不足以帶動整個市場銷售向好。五愛市場多位管理者介紹,電商直播對地點沒有什麼要求,“做出名堂的業戶會青睞租金更低的市場,甚至在家中直播。”原來,多家在五愛市場發展起來的直播銷售業戶,生意做大後退租,搬到價格低廉的商鋪做直播了。

  “五愛市場實際是給他人做嫁衣。”杜偉光認為,一些業戶無力向電商轉型,一些業戶轉型後卻又留不住,是市場當下面臨的兩大痛點。但他相信,這裡摸爬滾打多年的業戶,不會讓電商“贏者通吃”。

  經營窗簾生意的“老五愛”賀秋菊一路目睹直播行業快速興起。她認為,行業的低門檻造成直播氾濫,容易陷入打價格戰的惡性競爭。比如窗簾等商品需要線下“量尺”服務,電商&&經常“貨不對板”,無法取代線下的經營模式。

  “以幻影紗為例,能做出四種不同等級的窗簾,消費者在電商&&上無法分辨,很容易被圖片誤導。”賀秋菊説,在五愛市場,這樣的商品不在少數。

 線上、線下不是“二選一”

  “網絡直播和批發市場是兩種形態的分銷工具,但這不是簡單的‘二選一’問題。”杜偉光認為,要尋找直播和批發市場聯動發展的路徑,批發市場應更積極地匹配用戶需求,放大自己的分銷優勢。

  在很多“老五愛”看來,市場承載的是供應鏈中的“分銷”功能,長久發展要在分銷的“人”和分銷的“空間”上做文章。創新之路有兩條,一是放大“人”的選品優勢,讓頭部業戶走上直營模式,二是利用實體空間,將市場打造成電商選品中心。

  “五愛市場的業戶天天都跟貨品打交道,嗅覺敏銳,能在魚目混珠的千百種商品中很快選出優品。”在五愛賣了20多年貨的孫明偉,見證了lululemon、以純等品牌實體店近年來突破電商裹挾,重新遍地開花。

  “現在很火熱的一些服裝品牌並沒有自己的工廠和生産線,只是蒐集天南海北的精品服裝,滿足精細化、高端化的消費需求。”他説,這些品牌經營者和批發市場業戶沒有本質區別,只是將觸角延伸到了消費者終端。

  “與其涌入電商大潮‘卷’直播,不如利用自己積累多年的選品經驗,打造自己的內衣品牌。”孫明偉説,很多品牌企業即使告別批發發展直營模式,但依然在批發市場開設一個旗艦店,這一現象在杭州四季青、廣州白馬等老牌批發市場普遍存在。

  如果將一個個業戶的選品優勢集合成規模效應,傳統批發市場可以吸引帶貨主播前來選品,打造電商選品中心,發揮自己不可替代的優勢。杜偉光説,這樣的選品中心就像現在常見的展銷會,而且是每天舉辦,像是“永不落幕”的展銷會。

  “旺鋪養三代的日子已經遠去,但批發市場不會消亡。” 賀秋菊覺察到,不少消費者已從線上回歸實體。(記者 王炳坤 劉藝淳)

【糾錯】 【責任編輯:王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