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重慶1月20日電 題:“雙星”閃耀!成渝成勢
新華社記者陳國軍、趙宇飛、李曉婷
在中國區域發展版圖上,地處西南腹地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形成東西南北四向牽引的“鑽石菱形”格局,引領西部、服務全國的顯示度和貢獻度正持續提升。
2020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同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強調突出重慶、成都兩個中心城市的協同帶動,注重體現區域優勢和特色,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重慶市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市委“一號工程”和全市工作總抓手總牽引,四川省將其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的總牽引,兩地攜手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5年來,從開局起步到全面提速,再到整體成勢,成渝“雙星”閃耀,交出一張高分答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地區生産總值由不足6.3萬億元增長至2024年預計8.6萬億元,在全國的經濟份額佔比由6.3%提升至6.5%,佔西部地區比重已超30%,對西部地區乃至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明顯增強。
發展能級之變:基礎設施“連線成網”,産業協同“追高逐新”
“西南地區首個特高壓交流工程,正式投運!”
2024年12月27日,川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建成投運。這條電力“蜀道”從四川甘孜州起筆,途經川渝8個地市(州、區),每年最大可投送清潔電能350億千瓦時,將有效緩解當地電力供需矛盾。
在川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銅梁1000千伏變電站內,國網重慶超高壓公司的運維人員對變電站設備進行人工巡視(2024年12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劉潺攝
歲末年初,行走在巴蜀大地,隨處可見各個項目如火如荼的建設現場。
2020年31個、2021年67個、2022年160個、2023年248個、2024年300個……5年來,重大項目“密集落子”,畫出一條上揚曲線。
如何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川渝以重大項目建設為抓手,將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和構建現代産業體系作為發力方向。
“蜀道難”變“蜀道暢”。陸上,鄭渝高鐵全線通車,成渝中線、渝西等高鐵建設提速,川渝間在建和已建成高速公路通道達21條;水上,長江上游首個萬噸級碼頭重慶新生港開港,嘉陵江利澤航運樞紐通航;空中,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建成投運,重慶新機場選址獲批,世界級機場群加快推進……
能源水利保障提檔升級。川渝1000千瓦特高壓交流工程建成投用,“疆電入渝”工程開工,川渝天然氣千億立方米級産能基地、川氣東送二線天然氣管道、渝西水資源配置工程等骨幹水利工程加快建設……
新基建釋放“新動能”。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成渝國家樞紐節點、量子通信網絡“成渝幹線”等加快建設,成都超算中心已納入國家超算中心體系,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相關項目落戶成都……
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産業至關重要。《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指出,加快構建高效分工、錯位發展、有序競爭、相互融合的現代産業體系。
走進位於重慶兩江新區的長安汽車全球研發中心,一輛輛兼具“科技范”與“高顏值”的新能源汽車依次排列,參觀者們紛紛選擇“心儀”的車型試駕體驗。
目前,長安汽車約三分之一的供應商來自四川,每年合作訂單超過200億元。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4年,川渝新能源汽車産量累計達237.8萬輛,年均增長70.47%,阿維塔、賽力斯問界、極氪等中高端品牌競相涌現,賽力斯問界M9車型穩居全國50萬元以上豪華車型銷量第一。
2025年1月9日,位於重慶市渝北區的長安汽車數智工廠總裝車間的新能源汽車即將下線。新華社記者王全超攝
5年來,川渝聚焦電子信息、汽車、裝備製造等重點産業,在産業配套、&&建設等方面協同發力,推動産業鏈上下游深度融合。“川渝造”已成為中國製造響噹噹的名片。
電子信息領域,川渝圍繞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等補鏈強鏈,成渝地區一躍成為全球前十的電子信息製造業聚集地。全球三分之二的iPad、近8000萬台筆記本電腦、超1億台智能手機出自川渝。
汽車製造領域,川渝共建産業鏈供需對接&&,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研發生産基地,匯聚整車及零部件製造企業超2000家,全國每七台汽車有一台産自川渝、超過五分之一的動力電池實現“川渝造”。
産業新賽道、新領域持續拓展。川渝協同打造數字經濟要素集群,騰訊、華為、阿里巴巴等頭部企業陸續落戶;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推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十大主題游等新産品、新業態,聯合發布25個富有巴蜀特色的消費新場景,成渝長期穩居國內熱門旅游城市、外國旅客熱門目的地榜單前十名。
“川渝攜手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構建現代産業體系,進一步促進生産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聚集,推動成渝地區發展能級的提升,進而帶動西部地區乃至全國高質量發展。”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丁瑤説。
科技創新之變:匯聚科創要素資源,攜手攻關技術難點
最近,成渝兩地在科技創新領域捷報頻傳——
在西部(成都)科學城,成都科創生態島2號館、3號館全面建成。截至目前,生態島已鏈結35個重大創新&&和27家國家級科研機構,集群註冊企業近1000家,發布科技成果500余項。
200多公里外的西部(重慶)科學城,以“重大疾病下一代診斷技術”為主攻方向的金鳳實驗室集中發布6項重點科技成果,涵蓋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單鹼基精度3D全景空間多組學技術、單細胞多組學智算&&等,已聚集全球相關領域19個優秀團隊、科研人才400余名。
西部科學城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載體,金鳳實驗室、成都科創生態島是其中的代表性項目。
這是2024年10月16日拍攝的西部(成都)科學城國家超級計算成都中心(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劉坤攝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5年來,川渝瞄準基礎科研和區域創新突出短板,打造科技創新&&、構建協同創新體系、匯聚科技創新資源,聯合對重大技術難點展開科研攻關。
科技創新中心,必須擁有強有力的&&支撐。川渝創新“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一城”即西部科學城,“多園”則為兩地的國家高新區等創新資源集聚載體。2021年5月,西部(重慶)科學城正式掛牌;同年6月,西部(成都)科學城也正式掛牌;同年12月,雙方正式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共建成渝科創走廊,輻射帶動整個西部地區的科技水平躍遷。
科技創新中心,必須擁有集聚科創資源的能力。一個個重大科學裝置、科研&&密集落地,一批批創新創業人才和團隊正加速向成渝地區集聚。
5年來,川渝新建國家科技創新基地22個,實施國家各類研發項目4066項,布局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1個,共享大型科研儀器設備1.4萬餘&(套),中新(重慶)超算中心、國家超級計算成都中心等創新數據和算力相互開放。首個國産醫用迴旋加速器正電子藥物製備中心、長江上游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超瞬態實驗裝置等一批科研&&陸續落戶或投入運營。
&&項目的密集落地,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科技策源地功能持續顯現,吸引着“孔雀西南飛”。截至目前,川渝已匯聚高層次人才超過1500名,科技型企業數量超過7萬家。
2024年11月27日,在西部(重慶)科學城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養殖室,研究人員觀察記錄新品種羅非魚的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劉潺攝
中科院重慶研究院研究員劉雙翼曾在國外從事科研工作,回國後選擇到西部(重慶)科學城創業,成功研發出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超級電容器。“公司剛成立,就得到産業引導基金融資支持,引進一批博士不僅有獎勵補貼,還配套項目經費。”劉雙翼説。
科技創新中心,必須擁有攻關重大技術難點的能力。川渝圍繞集成電路、智能汽車、新材料等重點領域,聯合攻克一批“卡脖子”難題。
在通用技術集團國測時柵科技有限公司,依託納米時柵技術研發的高精密位移測量産品,已經應用到數控機床等高端裝備上,企業産品生産線單線年産量達到5萬套,正在實現“換道超車”和進口替代。
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發現並記錄人類觀測到的最高能量光子,超級智能汽車&&、時速400公里高速列車智能輔助駕駛系統問世……川渝不斷推出填補國內空白的新技術、新産品。
《2024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創新指數報告》顯示,2023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創新總指數從2020年的100.00(基期)提升至173.47。
改革開放之變:制度創新敢為人先,開放新高地加速崛起
冬日清晨,重慶團結村中心站火熱繁忙,一列裝載聚酯切片等貨物的中歐班列(成渝)緩緩駛出,將途經阿塞拜疆等國家,跨越裏海、黑海,抵達土耳其伊斯坦布爾。
“以往經海運出口阿塞拜疆等國家,時間長、成本高,去年中歐班列(成渝)開通土耳其直達專列,物流時間由50天縮短到25天左右,成本節約15%。”重慶萬凱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物流經理林政説。
中歐班列(成渝)列車從成都國際鐵路港駛出(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王曦攝
作為全國首條實現跨省域合作的中歐班列線路,中歐班列(成渝)統籌優化去回程線路和運力資源,為企業提供更便捷的國際物流服務。
5年來,川渝以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為目標,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攜手將改革創新向縱深推進,不斷擴大高水平開放。
改革,需要敢為人先的勇氣。行政區與經濟區高度同構,阻礙着經濟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2020年底,在四川廣安市鄰水縣高灘鎮與重慶渝北區茨竹鎮交界處,川渝省級層面批准啟動建設的首個跨省域新區——川渝高竹新區,承擔起行政區與經濟區適度分離改革重任。
廣安和渝北分別抽調幹部組建高竹新區管委會,共同出資組建高竹開發公司,雙方實現規劃編制、基礎配套、交通建設等多方面的一體化。
作為最早一批入駐新區的企業之一,四川欣悅精工科技有限公司通過跨省申報“産學研”科技合作項目,獲得重慶50萬元研發經費,還通過跨省域一體化供電系統,就低享受四川電價。
5年來,多項“全國首創”改革成果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誕生。川渝聯合實施197項改革措施,探索建設全國首個跨省域管轄金融案件的專門法院——成渝金融法院,全國首個跨省設立的聯合河長辦——川渝河長制聯合辦公室,全國首個跨省域自貿試驗區合作示範區——川渝自貿試驗區協同開放示範區……
改革創新蹄疾步穩,開放能級持續提升。
5年來,川渝深入推進開放通道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開通中泰、中越、中緬班列,通達全球127個國家和地區的555個港口;中歐班列(成渝)累計開行超3.6萬列;推動長江黃金水道進出口通關便利化,長江、嘉陵江干支聯運全面鋪開……
這是在陸海新通道重慶無水港拍攝的出口汽車裝運現場(2024年10月2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王全超攝
“今年我們運輸出口汽車的總量實現大幅增長,川渝四通八達的國際物流通道提供了有力支撐。”美聯物流集團總裁何道國説,出口東南亞、南美可選擇西部陸海新通道,出口歐洲可選擇中歐班列。時效要求不高的情況下,可選擇成本更低的長江黃金水道。
勇立潮頭,一扇扇“開放之窗”讓世界看見成渝:共同探索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新機制,與新加坡開展金融合作;兩地納入外國人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聯動實施範圍;智博會、西博會、西洽會等系列國際展會影響力逐年攀升,簽約項目屢創新高……
不斷擴大高水平開放,吸引全球客商紛至沓來。2024年10月,英特爾宣布在成都增加3億美元註冊資本擴容;在重慶舉辦的“國家發展改革委與美在華跨國企業高層圓桌會”上,六大外資項目集中簽約,投資金額約75.7億元……
“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成渝地區已成為我國向西、向南開放的重要窗口。”西南財經大學成渝經濟區發展研究院院長楊繼瑞説,唱好成渝“雙城記”,將有力助推我國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生活品質之變:公共服務共建共享,“雙城生活”走進現實
一張電子健康卡,見證着川渝兩地群眾生活品質的提升。
“我在重慶,老人和孩子在四川,以前最難的就是看病就醫,到川渝地區不同醫院就醫都要領取就診卡,兩地醫院檢查結果也不能互認,費時費力又費錢。”在重慶工作的四川人李彥説,現在只需一張電子健康卡,就能實現川渝跨省域就醫。
數據顯示,川渝電子健康卡上線三年多以來,兩地約2300家醫療機構實現電子健康卡掃碼互認,川渝兩地累計跨省使用140.3萬餘次,為患者節省大量時間費用。
雙城經濟圈,既是“經濟圈”,也是“幸福圈”。5年來,川渝攜手發力,讓高品質的“雙城生活、同城體驗”成為現實。
公共服務,一網通辦。2021年1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便捷生活行動開始實施,陸續推出四批次355項“川渝通辦”政務服務事項清單,涵蓋就業、社保、公積金、生育等群眾“身邊事”,39項服務事項“免證辦”。
前不久,在重慶務工的四川內江人唐宗霞,成功在重慶市渝中區化龍橋街道辦理了二孩生育服務證,得益於“川渝通辦”,辦證用時大幅縮短。“以前辦生育服務證要兩地分頭跑,現在辦證只需要跑一次,非常方便,辦理速度也很快。”唐宗霞感慨。
民生領域,合作共享。如今,成渝之間9分鐘開行一列高鐵,日均客流量達7萬人次,沿線各車站間推行“公交化”票制,重慶中心城區和成都主城公共交通實現“一卡通”“一碼通”,川渝組建跨區域的專科聯盟147個,建立遠程醫療協作網293個,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161項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布局建設10個成渝地區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試驗區……
“高鐵像公交車一樣方便,最快1個小時就能到,現在兩個城市近得就像同城串門一樣。”成都市民陳蘇琴説,白天在成都看熊貓,晚上到重慶賞兩江夜景的愜意生活實現了。
良好的生態環境,也是高品質生活的應有之義。兩地建立生態環境協作共管機制,加強污染跨界協同治理,建立長江流域川渝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成立跨省秋冬季重污染天氣應急聯動工作小組,開展跨省“無廢城市”共建,建立全國首個新污染物環境風險省際聯防聯控機制,首創危險廢物跨省轉移“白名單”制度……
長江重慶萬州段景象(2024年5月1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王全超攝
銅缽河,發源於四川達州大竹縣,流經重慶梁平區、達州達川區,一度因川渝“各管一段”而污水橫流、魚蝦絕跡。川渝兩省市生態環境部門聯合對銅缽河開展巡查,合作投入6.89億元實施57個項目,銅缽河終於重現澄澄碧水。目前,達州、梁平兩地正以銅缽河為軸心,打造川渝合作美麗河湖生態旅游示範帶。
5年來,川渝攜手共同完成“兩岸青山·千里林帶”營造林超1000萬畝,長江幹流川渝段水質穩定達到II類,25個川渝跨界國控斷面水質達標率為100%,空氣優良天數率穩定在90%左右……巴蜀大地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
站在新的起點,展望下一個五年。重慶、四川兩地合作必將更加緊密,共同唱好新時代西部“雙城記”,不斷譜寫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新篇章。(參與報道:田金文、胡旭、黃俊輝、翟亦平、李愛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