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師們寬嚴相濟的教導下,青年演員迅速成長,在各類藝術活動和大賽中嶄露頭角。圖為吳思雨(左)在《宇宙鋒》中飾演趙艷容。資料照片
演員文雋華在《貴妃醉酒》中飾演楊玉環。資料照片
“為什麼喜歡漢劇?”
“因為好看。”這是青年演員鄧詩潔12歲剛學漢劇時的回答。
現在,25歲的她答得官方,卻依舊真誠。她説:“沒有人規定‘00後’該是什麼樣,能過想要的舒服生活就很好。漢劇教會了我用真誠和熱情去擁抱戲曲舞&,同樣也去擁抱人生舞&。我希望通過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既然選擇了漢劇演員這一職業,那麼這將是我一輩子的事業。”
吸引,了解,喜歡,熱愛,傳承……鄧詩潔的經歷便是古老漢劇得以新生的具象化體現。
一批批戲曲新秀初綻舞&,一出出新老劇目唱響江城。在武漢,古戲院、新劇場時常傳來咿呀的戲腔、悠揚的民樂,大街小巷、江邊碼頭、地鐵學校都可以看到戲曲元素的點綴,“戲到武漢紅、角到武漢火”的“戲碼頭”繁華再現。
以武漢漢劇院為代表的戲曲工作者們不斷提高藝術生産水平和漢劇藝術研究能力,加強精品劇目創作、人才隊伍建設、市場培育推廣,堅定延續戲曲文化根脈,多措並舉讓漢劇真正實現活態傳承,重振戲曲“大碼頭”。
振興碼頭 一批劇目重返舞&
坐落於老漢口裏份中的武漢人民劇院,近日又熱鬧起來。時隔一年多,重回修葺一新的劇院演出,漢劇青年演員鄧詩潔既激動又期待。
她扮上戲裝,踩着小腳,就像老師袁忠玉教得那樣,手勢、眼神、身法、步法和索線無一不有戲,層層遞進,完成《翠屏山——醉歸》中“三回頭”的表演,將潘巧雲的人物個性刻畫得栩栩如生……
這是武漢“百戲工程”成果展演的現場,《下河東》《翠屏山》等暌違舞&多年的劇目再度和觀眾見面。自2020年啟動實施以來,“百戲工程”整理恢復傳統經典劇目20齣、傳統經典劇目錄像40齣,完成漢劇名家胡和顏、袁忠玉,楚劇名家於盛樂等21位名老藝術家口述戲曲傳承經驗記錄,整理撰寫文本十余萬字。
一批瀕臨失傳的劇目得以重返舞&,一批名老藝術家的表演技藝得到活態傳承,一批傳統劇目影像資料被立體、動態保存……劇場內,不少頭髮花白的老戲迷們瞇着眼睛、打着節拍,搖頭晃腦,沉醉其間,拍手叫好,忍不住感嘆着“好戲又回來了”。
光陰流轉,經典歸來,仿佛穿越回了繁花盛開的“戲碼頭”。
業界普遍認為,漢劇興起於荊襄,至清末發展已相當成熟,舊稱楚調、漢調。清嘉慶、道光年間,漢調流傳到北京,眾多湖北漢調藝人加入當時盛行的徽班演出,開創了“徽漢合流”的新紀元,國粹京劇由此發軔。此外,漢劇的皮黃腔、中州韻流播到南方,催生了廣東漢劇、常德漢劇、閩西漢劇等多個劇種,也對湘劇、川劇、贛劇等劇種的形成發展都有影響。
清末民初,漢口開埠以後,曲藝之風盛行,南來北往的角兒都來漢口“拜碼頭”。市場繁榮、群英薈萃,到了1935年,武漢的地區生産總值甚至超過了上海。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何祚歡介紹,武漢戲碼頭繁盛時,人氣最旺的就是位於車站路的人民劇院和民眾樂園裏的江夏劇場,能容納上千人。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武漢的二十五個戲院和游藝場,漢劇就佔領了二十個劇場,成為當之無愧的大眾娛樂領軍戲劇。
“武漢有一句口頭禪叫‘一末帶十雜,燒火帶引伢’,這裡的‘一末’‘十雜’指的就是漢劇中的十大行當,可見漢劇對武漢老百姓生活影響之大。”説起漢劇,鄧詩潔首先提到的是戲曲與城市的連接。
得江湖滋潤、引五方雜居,這座碼頭城市走出了眾多戲曲名家,都與漢劇有着或多或少的淵源:一代宗師譚鑫培,創立京劇譚派,其父譚志道原是漢調藝人;漢劇大師陳伯華15歲即名噪武漢三鎮,廣育桃李,名滿天下;京劇大師梅蘭芳一生六次來漢演出,他與陳伯華、豫劇皇后陳素真的《宇宙鋒》被並稱為“宇宙三鋒”,是戲曲史上的一段佳話……
時至今日,榮光不曾褪去。近年來,全國地方戲曲南方會演、中華優秀戲曲文化藝術節、全國漢劇藝術節等大型活動在武漢輪番上演,名家名團匯聚江城。
2006年,漢劇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武漢漢劇院在“研究、保護、傳承、展演”上下功夫,不斷提高藝術生産水平和漢劇藝術研究能力,尤其在人才培養、劇目創編、戲曲傳播等方面取得了矚目成效,大力振興“武漢戲碼頭”,再現昔日繁華。
重視人才 全力托舉青年新秀
“百戲工程”的展演晚會上,年近八旬的漢劇非遺國家級傳承人胡和顏,攜兩代弟子畢巍然、吳思雨共唱《貴妃醉酒》,贏得了滿堂掌聲,展示出漢劇藝術接續傳承的魅力。
胡和顏説,當年陳伯華大師也經常帶着學生同&演出。“她在&上怎麼演,我們就在旁邊看,才能學到真東西。大師常常説,老師教10遍,不如自己在&上演一遍,多演出、多琢磨才能齣戲。”
胡和顏是第一批參與“百戲工程”的藝術家。2020年至今,她帶着幾代弟子將劇目仔細梳理,先後傳承、錄製了《狀元媒》《宇宙鋒》《三請樊梨花》《秦香蓮》等陳派經典代表作,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資料。“我快80歲了,想將這份寶貴的藝術遺産傳承下去的心願愈發強烈。我希望這個項目能夠持續下去,不斷挖掘和傳承更多的劇目。”她説。
1985年出生的畢巍然談起老師教戲,總會感嘆老一輩藝術家對戲的癡迷和執着。“胡老師要求非常嚴格,不光是聲腔技巧,還有情感表達,經常一小段反反復復摳二三十遍。我有時候覺得腦袋不夠用了,就拿手機錄製整節課,課後我再反復揣摩、反復唱,直到滿意。”
梨園芳菲,香自苦寒。在老師們的傾囊教授和日復一日的勤學苦練下,畢巍然他們這批“80後”演員逐步擔綱主力、閃耀舞&,比如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的王荔、獲得湖北戲劇牡丹花大獎的耿麗亞,已為江城戲迷和全國戲曲界所熟知。
小師妹吳思雨則與鄧詩潔一樣,是“00後”青年演員的代表。2012年,這批約40名戲曲新苗考入武漢市藝術學校漢劇班,正式開啟學戲生涯。鄧詩潔隨袁忠玉老師攻習八貼,即花旦,吳思雨隨胡和顏老師攻習四旦,即正旦、青衣。
吳思雨説,第一次上&演出時,因為身高不夠裙子太長,只好站在箱子上用裙邊遮住,“我感覺手指出去的時候,指尖都在顫抖,什麼也顧不上,只記得把東西唱出來,然後就結束了。”
如今,這位曾被胡和顏老師笑稱“胖胖小小”的女孩,經過12年的磨礪,儘管卸掉釵環仍是稚氣未脫的模樣,登&後卻一秒進入大青衣的角色,端莊秀美、華麗婉轉。她驕傲又俏皮地&&,“現在長得可高了,有一米六六”,人也變得很堅強,“很久沒哭過”。
學戲很苦,練功壓腿、化粧勒頭,每一項都可能讓小演員們痛得偷偷抹過眼淚。鄧詩潔花了近兩年時間學蹺功,踩着蹺鞋已是如履平地,“基本上除了在街上走不穿,其他時間都穿着,就是為了找到感覺,能更自如地運用它”。
數十年如一日的練習,伴隨着老師們寬嚴相濟的教導、同輩間攜手並肩的努力,以及自身表演功法的可喜進步,青年演員們迅速成長,在各類藝術活動和大賽中嶄露頭角。
武漢漢劇院黨委書記、院長黃朗説,近年來漢劇院高度重視青年人才培養,成立了多個戲曲名家工作室,邀請漢劇老藝術家、高級別非遺傳承人回來教學,名師帶徒、言傳身教;還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為不同的演員量身定制參加各級別的比賽,以戲帶功、以戲促培,讓青年人才各有所長、出彩成才。
在目前漢劇的十大行當中,每個行當在武漢漢劇院都有當家演員。“武漢漢劇院的3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以及10多名省級、市級非遺傳承人,都在以多種形式帶學生。”黃朗説。
2024年,武漢漢劇院聯合武漢市藝術學校發布招生簡章,面向湖北省招收漢劇學員30人,學費全免,這也是漢劇院時隔12年後重啟招生計劃。至此,漢劇終於迎來了“10後”更青春的面孔。
抱團發展 多維提升市場影響
閒暇時間,鄧詩潔和同學們會相約在老漢口散步,看看街巷裏的戲曲主題墻繪和戲曲人物銅像,感受市井煙火與古老文化的融合。每週,青年演員們也會抽空去學校和社區,為學生、市民帶來科普講堂和精彩演出。
戲曲的魅力不再局限於方寸戲&上,開始走向公共空間和日常生活。
在歷史悠久的黃鶴樓與古老的漢劇相遇,聽聽《櫃中緣》《盜仙草》《天官賜福》等摺子戲;在武漢博物館的園林式實景中,跟着“貴妃”一起“穿越”,近距離感受沉浸式漢劇《貴妃醉酒》;人民劇院的漢劇博物館即將建成,場館一體化,將成為一個新的城市打卡點……被留住的城市記憶,演繹出了更多精彩的潮流好戲。
“時代不同,審美不同,漢劇在不斷創新和發展,有了很多新編改良的作品。”鄧詩潔欣喜地看到,台下的戲迷們從以“白頭髮”為主,慢慢變成“黑頭髮”,多了不少年輕人的身影。
2024年夏天,又一個承載了武漢老戲迷情懷的地方——民眾樂園煥新開業。建於1919年的民眾樂園曾是與上海大世界、天津勸業場齊名的中國三大娛樂場。從百年前的戲劇風潮,到90年代的時尚風向地標,每一代人都在這裡留下了屬於自己的記憶。
“得知民眾樂園重新開放,院團派了我去演出,當時的心情特別激動。這是能代表武漢戲曲文化底蘊的地標,一定會有很多老戲迷去看,所以我們非常謹慎認真地準備。”“00後”漢劇演員文雋華説。
演出當天,跟文雋華印象中的傳統劇院完全不同。民眾樂園中庭區域近千平方米,舞&只佔了一小部分,潮流時尚的裝飾、多元藝術的設計、創新先鋒的舞美,無一不展現着傳統文化在現代空間裏的融匯與新生。
“那天觀眾們非常熱情,年輕人居多,二樓都站滿了人。”文雋華説,大家的歡呼聲就像音樂節一樣,很酷、很有活力。她説,還有些人是偶然進來的,期待他們看完可以被吸引,能再次走進劇場愛上漢劇,這也是傳播的意義。
漢劇,從不限於江城一隅。近年來,武漢漢劇院廣泛開展與全國各地漢劇院團的交流溝通,加強漢劇曲譜、劇目、絕活等搶救性保護和調研工作,提升對漢劇全域性研究的水平;並加強與各地漢劇團的交流演出,對漢劇藝術在全國範圍內的傳播推廣做出積極努力。
2019年,陳伯華大師百年誕辰之際,首屆全國漢劇藝術節舉辦,來自陜西、湖南、福建、廣東、湖北等地的10余個專業漢劇院團帶來了22場演出。各院團紛紛感慨,“算是集體回娘家了”,並達成共識——齊心協力保護與傳承中國漢劇藝術。
2021年,第17屆中國戲劇節、中宣部全國漢劇藝術研討會暨漢劇主要流播地區優秀作品展演活動在武漢舉辦,武漢已逐漸成為全國重要的戲曲演出和交流中心。
“漢劇的振興,不能僅僅是武漢漢劇的振興,我們要站在劇種的高度去發展。漢劇在全國開枝散葉,五省漢劇根出同源,抱團發展是最好的選擇。”黃朗説,武漢漢劇院作為“領頭羊”,在行當齊全、人員齊備和研究基礎等方面有優勢,更應該相互幫助,為其他院團提供導演、演員等支持,交流合作、切磋技藝,同氣連枝,才能形成全國範圍內的影響和地位。
黃朗認為,還應加強漢劇研究,如武漢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鄭傳寅團隊正在編纂的《漢劇藝術大典》,為拓展漢劇內涵、推進漢劇研究提供堅實的文獻基礎;加快推進漢劇保護傳承立法,從法律層面給予漢劇大力扶持,推進漢劇與武漢城市發展進程相吻合,打造健康良好的文化生態圈。(記者 熊翔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