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樣本觀察·企業樣本篇丨一棵海藻的産業進階之路-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2/11 14:05:11
來源:新華網

中國經濟樣本觀察·企業樣本篇丨一棵海藻的産業進階之路

字體:

  新華社青島12月11日電 題:一棵海藻的産業進階之路

  新華社記者孫曉輝、王凱、高天

  一棵小海藻,可以做出大文章。

  這是位於青島市的明月海藻集團總部(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以海藻為主線,青島明月海藻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明月海藻”)20多年持續深耕海藻産業,多項科研成果成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岩藻多糖、超純海藻酸鈉等産品成功實現國産化。其中,海藻酸鹽年産量達1.6萬多噸,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佔有率分別超過40%、30%,穩居世界第一。

  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明月海藻從生産工業原料延伸出海洋化粧品、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醫用材料等新興産業。在面向未來的海洋産業版圖上,明月海藻始終在探索海藻産業高值化、高端化應用的廣闊空間。

  從瀕臨破産到逆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海藻生物製品企業,明月海藻的進階之路如何開拓?

  堅守主業,讓海藻物盡其用

  青島明月路777號,明月海藻總部所在地。

  以這裡為圓心,明月海藻董事長張國防和一代明月人堅守海藻活性物質深度開發和應用這一主業,産品覆蓋生物醫藥、功能食品等領域,撬動千億元産業。

  很難想象,這家風光無限的企業,曾一度瀕臨破産。

  回望1998年,36歲的張國防臨危受命,來到明月海藻的前身——“黃海海藻工業公司”。這是我國最早的海藻加工企業之一,主要生産碘、甘露醇、褐藻膠等傳統海藻提取物。當時由於擴張過度、經營不善,疊加外部衝擊,公司産品積壓、客戶投訴、車間停産,連年虧損。

  如何走出困境?張國防決定立足企業自身優勢,圍繞海藻資源重振主業。

  然而,小小的海藻能不能成器?誰也不知道。

  張國防先從“老三樣”中的甘露醇做起。

  明月海藻集團研發中心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內工作(11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作為海藻中的活性物質,甘露醇被廣泛應用於食品領域,但此前,其蒸發結晶的工藝卻很“原始”,能源消耗大——1噸海藻只能提煉出80公斤甘露醇,而生産1噸甘露醇要消耗100噸煤炭。

  如何降低能耗和成本?怎樣提高産品純度?那段時間張國防一直在思考。

  一次偶然的機會,張國防聽聞有一種反滲透膜工藝,可以讓製備過程中的煤炭消耗降低70%。每每談至此,張國防難掩喜悅:“當時已經有企業在使用這種技術了,我們也一定要把這種技術帶回來!”

  此後,在張國防的多方協調下,一條用反滲透膜分離技術製備甘露醇的生産線在明月海藻投入使用。

  “製備效率不夠,還不夠!”張國防説。在他看來,不進則退,小進也退。在摸索中,研發人員關注到一種新的製備技術:通過葡萄糖轉化,人工合成甘露醇。

  當時這種技術還處在實驗室中試階段,有諸多風險因素——反應器的放大、物料傳輸、熱量交換等過程都會帶來新問題。然而一旦成功應用,則會大幅減少成本,提高産品純度。

  到底幹不幹?張國防決定搏一把。

  這一次,他成功了。伴隨着一次次的工藝進階,明月海藻的甘露醇製備效率和産量大幅提升,具備了低能耗、低排放、高産能等優勢,年産能比最初擴大18倍、達1萬餘噸,國內市場佔有率25%。

  工作人員在對來自秘魯的原材料進行抽檢(11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産業有了起色,又要面臨新抉擇。

  2010年,由於産能持續擴大,公司在青島老城區佔地82畝的廠區面臨搬遷改造。不少地産開發商看中了這塊地皮,紛紛拋出橄欖枝,想一起合作開發。

  那時,正是明月海藻發展的關鍵時期,産能拓展、科技研發等需要大量資金。

  站在十字路口,明月海藻內部産生了激烈的爭論。

  不少員工至今都對多年前公司會議室裏的一幕記憶猶新——

  “房地産賺錢快,機會難得!”

  “有錢不賺是傻子,等賺了錢再投入研發。”

  ……

  “如果錯過技術研發的黃金階段,與國內外同行的差距一旦拉開,十年之內難以追趕。”經過深思熟慮,張國防拒絕了“賺快錢”的誘惑。

  26年來,明月海藻始終心無旁騖幹主業,從基礎的海藻酸鹽、功能糖醇等傳統原料産業,轉型向更多終端産品領域布局,從一棵海藻延伸出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醫用材料、海洋化粧品等多個前景廣闊的産業線。

  技術創新,努力突破價值天花板

  在明月海藻集團的海藻科技館內,一小瓶白色粉末看似不起眼,卻是企業的核心技術産品——超純海藻酸鈉。

  這種從海藻中提取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價格昂貴,每克售價超過1000元;醫療價值巨大,可用於開發治療腫瘤、糖尿病、心衰等重大疾病的高端醫療器械。

  但在2020年之前,這項技術一直被國外壟斷,國內企業購買10克以上超純海藻酸鈉至少要等待3個月。

  “心裏一直憋着一口氣。”張國防不甘心,國外企業能做,我們憑什麼不能?

  2016年以前,企業以生産工業級的海藻酸鹽為主業,業績很不錯,很多員工不理解:“保持原狀也能穩賺不賠,何必花錢搞沒把握的創新。”

  但從危難中接手企業的張國防,居安思危是一種本能。“如果固守老思路、老産品,企業難免再度陷入危機。”

  工作人員在展示晶狀海藻酸鈉(11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張國防力排眾議,將手頭資金全部投向産品創新研發。

  2016年,明月海藻集團引進高端人才張德蒙和他的團隊來承擔這個艱巨任務。

  海藻酸鈉中雜質種類多樣、溶液黏度高,提取難度極大,“就像過濾掉蜂蜜裏的灰塵”;國外企業一直嚴密封鎖技術信息,設備配置、技術參數等關鍵環節毫無可參考的資料。

  隨後便是1000多個艱苦研發的日夜。

  試驗一次次失敗,海藻酸鈉溶液和活性炭常常四處噴濺,張德蒙和同事身上經常黑一塊白一塊,他們自嘲就像“大熊貓”;

  過濾過程很漫長,近百升的液體有時要經過數天時間才能完成一道過濾工序,團隊成員必須24小時輪值,時刻盯着壓力錶、流量計、集液罐。

  2019年,在過濾掉數萬升溶液後,試驗團隊首次完成了實驗室公斤級超純海藻酸鈉的製備。第二年,明月海藻建成年産200公斤體內植入用超純海藻酸鈉生産線,成功實現産業化,也成為全球第二傢具備超純海藻酸鈉生産能力的企業。

  兩名小學生在明月海藻集團海藻科技館內參觀(11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對明月海藻來説,每次創新突破的背後都是“九死一生”。

  “為了生産海藻酸丙二醇酯,我們專門收購了一個工廠,耗費大量人力、資金,卻遲遲拿不出合格産品。”明月海藻黨委副書記楊曉菁説,試驗過程中還曾遭遇粉碎機起火,大家都嚇出一身冷汗。

  總結失敗教訓,反復改進技術方案。2016年7月,一條行業內自動化程度領先、年産1000噸的海藻酸丙二醇酯生産線順利投産,産品迅速打開市場。

  “創新有可能找死,但不創新肯定死路一條!”這是張國防常常挂在嘴邊的話。

  正是這樣的理念,讓海藻生物製品價值一路攀升:每噸8000元的海帶經過提取變成每噸價值1.6萬元的海藻酸鹽,再加工成每噸價值8萬元的海藻酸纖維,做成海藻酸鹽傷口敷料價值提高到每噸240萬元,而純化得到組織工程級海藻酸鈉每克超過1000元……

  近年來,明月海藻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4項,先後取得國家級科研項目22項,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30余項。

  “海藻”出海,以品質贏口碑

  立足國內,面向海外,始終是明月海藻的發展路徑。20世紀90年代,面對海外市場的巨大商機,明月海藻也不甘落後,第一次帶着工業級海藻酸鹽的産品走向海外。

  之後一段時間,企業開始向食品級原料和化粧品等精細化高端産品轉型升級,從秘魯和智利採購原料,成立明月愛熙化粧品有限公司。

  然而,産品進入歐洲市場時遇到了瓶頸。

  在業內,歐洲同行當時的技術發展要比中國早二三十年,憑什麼選明月海藻?

  “我們要‘先擠進去,再走上去’,先成為歐洲製造業供應鏈體系的一部分,然後再逐步擴大知名度。”明月海藻集團總裁助理李雪飛説。

  面對看似無解的題目,李雪飛帶領團隊一點一點破題。

  他們做了大量的市場調研後發現,歐洲同行的産品價格高、服務效率低、研發反應慢,如果訂單量不夠大,甚至都不會搭理。

  找到了痛點,就找到了賣點。物美價廉、有求必應,正是明月海藻的競爭力。

  明月海藻開始為意大利代理商提供小樣,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卻遭遇了3次“差評”。

  這是明月海藻集團褐藻膠生産車間(11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第一次是説我們的産品黏度不合格,企業很快找到了解決辦法,後來兩次的反饋就比較籠統,比如説口感不行。”李雪飛説,這種感性條件沒有硬性標準,一度讓人撓頭。

  李雪飛回憶,客戶認為用明月海藻的海藻酸鈉作為添加劑生産出的飲料産品口感不行,主要是指不爽滑。

  圍繞這個問題,團隊首先根據專業經驗,列出了pH值、黏度等影響爽滑的因素,然後查閱大量資料,反復實驗,改進相關指標,最終達到了客戶想要的爽滑標準。

  如今,他們已經與這家意大利公司合作8年多,企業也由此成功打入了歐洲市場,在德國、法國等國家也受到青睞。

  今年5月,李雪飛帶領團隊去拜訪意大利客戶,客戶&&明月海藻的産品質量很穩定,還想試試明月海藻的其他新産品。

  建立智利海藻原料基地,産品遠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眾多國際知名企業形成長期的良好合作關係……明月海藻的國際化之路正在越走越遠、越走越寬。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