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樣本觀察·企業樣本篇丨“大塊頭”有“大智慧”——國産重載機器人長成記-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4 12/03 20:44:09
來源:新華網

中國經濟樣本觀察·企業樣本篇丨“大塊頭”有“大智慧”——國産重載機器人長成記

字體:

  新華社天津12月3日電 題:“大塊頭”有“大智慧”——國産重載機器人長成記

  新華社記者郭方達、王寧

  負載2噸以上的AGV(自動引導運輸車)被稱作重載AGV,是一種廣泛應用於工程、碼頭和大宗物流等場景的工業機器人,此前是鮮有人涉足的技術“無人區”。一家來自中國的企業——天津朗譽機器人有限公司已將這個數字刷新到了世界第一的600噸。

  伴隨着海外市場的拓展,朗譽連續數年營收接近翻番。不久前,朗譽入選工信部第六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工作人員在天津朗譽機器人有限公司組裝設備(11月6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十幾年的時間,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成長為全球重載AGV領域的領跑者。朗譽的“大塊頭”産品背後,蘊藏了哪些企業發展的“大智慧”?

  拓賽道:沒有退路的進軍

  天津朗譽機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長任志勇至今難忘2018年10月的那個晚上。首&重載AGV下線,車轱轆在地上剛轉完第一圈,他的眼淚便再也忍不住。

  “那叫向死而生。”回憶起企業如何走上重載AGV這條路,任志勇直言“是被逼出來的”。

  1972年出生的任志勇是河北人,戴眼鏡,憨厚樸實,凡事愛多想幾步。這一性格特點也在朗譽的氣質中得以體現。

  大學畢業後任志勇來到天津,靠着3萬元本錢,他的創業之路便從16平方米的半間屋子裏開始。2008年,企業開始邁向機械加工,朗譽就此誕生。

  偶然的一次AGV復購,讓任志勇靈光一閃。“有復購説明有需求,有需求説明有市場。”看準了這一賽道,朗譽便砍掉了其他所有業務,投身AGV行業。

  先發優勢讓朗譽賺到了幾桶金,但更多有基礎有實力的企業開始進軍AGV賽道,傳統AGV領域的競爭日漸白熱化。

  一台彼時能賣二十萬元的機器,跌到三五萬元,破了成本線,企業運營越來越難。

  2018年,一個高鐵軌道相關項目開始招標,要求是一台市面上從未出現過的40噸載重AGV。高載重、高濕度、高強度的現場工況,讓一眾有意願投標的行業龍頭企業紛紛退卻。

  儘管朗譽此前在重載AGV伺服控制、無線通訊等領域進行了超前研發與技術儲備,但從未涉足過具體的産品製造。

  “載重量增加不是單純的數字增加,材料強度、整體可靠性等諸多技術難點都需要攻克。”公司總經理楊國安技術出身,他一眼就看出項目難度之大。

  “但按照公司當時的財務狀況,如果再沒有收入,不到半年鐵定完蛋。”楊國安説,沒有退路的朗譽將企業的生死存亡押在了這個研發性質的項目上。

  多年來的紮實研究創新,企業培育了一支三十多人的高學歷科研隊伍,但留給他們製造出産品的時間只有兩個多月。

  工作人員在天津朗譽機器人有限公司交流(11月6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壓力如巨潮般湧來,創始人團隊吃住在企業裏,沒日沒夜地連軸轉。

  白天在廠房裏調試,晚上就看文獻琢磨技術實現路徑,任志勇站也想,坐也想,“感覺睡着了腦子裏都有小人在畫設計圖”。

  不光自己“魔怔”,團隊研發人員也壓力巨大,為了讓大家鼓足精神,任志勇提出:犯錯不罰,創新有獎。他明白,此時的公司需要任何一個可能性。

  工作人員在天津朗譽機器人有限公司開會交流(11月6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嘗試了成百上千種技術組合後,任志勇眼看著交付期限越來越近。本着“死馬當作活馬醫”的精神,團隊豁了出去,選定了試驗階段最穩定的一條技術路線開始製造。

  “老楊,大不了咱從頭來過。”任志勇總和楊國安互相打氣,但其實兩人心裏都沒底。

  時間再次回到機器下線的那個晚上,在幾乎晝夜不停兩個月後,朗譽硬生生把這款産品“搗鼓”了出來。“現在來看,技術上還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在當時的確是突破性的。”朗譽這家小企業,跑到了所有人前頭。

  這樣的結果出乎許多人意料,甚至包括任志勇自己。“寫好了的叫劇本,不叫人生。”任志勇説。

  闖市場:有好産品,也有“土辦法”

  採訪過程中,任志勇的手機響個不停,他也時刻在受訪者、企業創始人、乙方等角色之間快速切換,不時還和一旁的楊國安交流技術細節。

  經過艱苦的努力,任志勇帶領團隊讓重載AGV走下了生産線,但離走進更多客戶的工廠或施工現場,還有一段不短的路程。

  技術人員在天津朗譽機器人有限公司對重載AGV進行測試(11月6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小企業如何打出名氣、開拓市場?用任志勇的話來説,他的“土辦法”就是三句話、九個字。

  一是“趕時髦”。每逢新品發布,朗譽便舉辦小型的發布會,邀請業內專家、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代表等參加。“吃飯聊天熟悉起來,讓業內對公司有個基本概念,這是構建品牌意識的過程。”任志勇説。

  二是“多出鏡”。即便資金緊張,朗譽堅持每年投入一部分經費參加各類世界級展會,既是對外展示,也是交流學習。此外也積極參與行業協會等活動。任志勇説,小企業的品牌露出很重要。

  三是“朋友圈”。像年輕人一樣,任志勇在各類社交媒體&&上賣力宣傳産品。“別小看這點,社交&&的輻射範圍非常精準。”任志勇&&,企業幾乎每週都有通過此類渠道達成的合作。

  依靠“土辦法”,朗譽在國內逐漸打開了局面,但面對更加廣闊的海外市場,任志勇犯了難。“我之前都沒出過國,怎麼和外國人談生意?”他開始意識到多元化人才的重要性。

  見人就問有沒有能推薦的人才,遇着合適的就親自登門、反復勸説,靠着好名聲和一股愣勁,他硬生生把企業海外部門給“聊”了出來。

  萬事開頭難,首單海外業務是朋友介紹的瑞典客戶。因對海外交易的不了解,任志勇每一次對接都要親自在場,每一份文件與合同都要親自反復檢查,為這一個體量不大的項目就開了不下幾十次會,直到錢貨徹底交割,他才長長出了一口氣。

  工作人員在天津朗譽機器人有限公司組裝設備(11月6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在一單面向美國客戶的業務中,客戶又提出要求,整車的設計和全部零件必須符合美國標準,限期半年交付,可是小企業上哪去找這麼多世界級的供應商?任志勇也沒了轍,立即向主管部門求助。

  天無絕人之路。通過京津冀三地有關部門牽線搭橋,在周邊快速尋找可以“補位”的供應商,用了兩個月時間,朗譽和西門子、施耐德等企業順利牽手,核心零配件全部到位。

  首單兩台順利交付,六台的新訂單便接踵而至。任志勇的認識更進了一步,面對難題,小企業更需要懂得借力。

  “但一切市場手段都需要産品來托底。”任志勇説,瞄準重載AGV領域,朗譽投入了全部力量。

  技術人員在天津朗譽機器人有限公司調試設備(11月6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從2020年下線單車240噸超重載AGV,到2024年5月正式交付且驗收單車載重600噸的超重載AGV,朗譽持續刷新自己的全球載重第一紀錄。

  2023年,朗譽出貨各類AGV以及相關係統超500&(套),産品遠銷至北美、歐洲。2024年,企業的海外訂單總額預計將超過4000萬元,實現翻番。

  看未來:挑戰一直在路上

  伴隨着市場向海外拓展,朗譽的業務規模越來越大,任志勇卻發現,企業漸漸邁不動步子了。

  過去幾年間,朗譽是一家“項目制企業”,這也是許多小企業的常態——“一事一議”為客戶提供非標準化産品。

  “但現在十個售後組連軸轉都滿足不了客戶的需要。”任志勇&&,核心團隊要花費大量時間在售後環節,精力也因此被大大分散。伴隨着個性化産品的不斷增加,這樣的情況愈發嚴重。

  與此同時,重載AGV不再是行業巨頭的專屬工具,普通用戶對於標準化産品的呼聲日漸提高。

  是繼續走小而精的路,還是向標準化、規模化轉型?一件事情的出現,讓任志勇堅定了想法。

  天津朗譽機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長任志勇(右二)和員工交流(11月6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2023年,業內一家知名企業向朗譽訂購一批研發性質的産品,本是盈利的好時機,但技術團隊卻都分散到各地甚至國外去提供售後服務。眼看無法按期交付,任志勇只能忍痛拒絕了訂單。

  “現在就得轉!”任志勇對自己的一度猶豫又氣又惱。

  意識到瓶頸所在,“産品標準化”被朗譽定為新的發展目標,任志勇又像當初研發重載AGV一樣,自己牽起了頭。過往數百個案例是朗譽的財富,也是現在標準化的設計來源。

  今年3月開幕的第二十屆中國(天津)國際裝備製造業博覽會上,朗譽牽頭、聯合國內41家業內領頭企業參編制定的團體標準《工業應用移動機器人重載類技術規範》發布。

  雄心勃勃的朗譽準備邁向新的生産階段,卻又面臨了幾乎每個企業都會遇到的難題——錢不夠了。

  任志勇總被旁人説成是一個“老派”的人,在資金鏈方面也是如此。很長一段時間裏,朗譽沒有貸款,都是用自有資金進行研發生産,給供應商的回款也不壓賬期。過去面對資金緊張時刻,任志勇就和其他創始人把車房全都抵押出去周轉。

  一分錢難倒英雄漢,朗譽最新規劃的15畝智能工廠總投資超過4000萬元,任志勇也犯了難。“老天也許是瞅我們兩個小老頭不容易,總讓我們碰見貴人。”任志勇開玩笑般指了指楊國安,又指了指自己。

  任志勇一籌莫展之際,主管部門及時了解到企業的資金“窘境”,向任志勇詳細介紹了各類支持政策,並幫助對接了不少機構。

  經過多方權衡,任志勇決心不再單打獨鬥,與金融機構握住了手。今年上半年,朗譽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資金將用於産能及市場拓展。

  “該出手時就出手。”任志勇説這是“船小好掉頭”。伴隨着轉型步伐的加快,任志勇決心砍掉一部分定制化業務,“但不能一刀切,帶有研發性質的項目還是要接,畢竟既要吃肉,也得端穩吃飯的傢伙。”

  在利潤與研發之間,如今的朗譽開始像更多規模化的企業一樣,尋求起更為健康的平衡。

  工作人員在天津朗譽機器人有限公司組裝設備(11月6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採訪臨近尾聲,談起創業感受,任志勇説自己喜歡閒靜,創業真是他這輩子幹過最累的事。“一路踩着荊棘過來,太不容易了。”

  “這輩子停不下來啦。”任志勇停頓了一下,想了想説,“畢竟也還是快樂的。”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