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業大國如何加速邁向奶業強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9/10 10:15:18
來源:經濟參考報

奶業大國如何加速邁向奶業強國

字體:

  剛剛結束的2024年巴黎奧運會上,我國奶企與奧運健兒相伴同行,在世界舞&上展示了中國奶業的絕佳實力。近年來,我國奶牛養殖數量、生鮮乳産量、乳製品質量、人均消費量以及綠色發展水平,均取得歷史性發展成果,成為奶業生産和消費大國。但是,從奶業大國邁向奶業強國,將更加考驗奶業全鏈條的耐心、匠心與信心,不僅要穩妥應對好當前國內外正在經歷的奶業下行周期,更要加速補齊與世界奶業強國的差距。

 我國奶業綜合水平顯著提升

  從十餘年的時間跨度看,我國奶業逐漸走出低谷,整體處於發展與上升期,實現跨越式發展,綜合水平顯著提升。

 乳製品質量比肩發達國家水平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二級巡視員謝立安介紹,2023年,全國牛奶産量4197萬噸,同比增長6.7%。全國規模以上乳品企業654家,主營業務銷售總額4621億元,同比增長2.57%,高於食品製造業平均2.55%的增速。“成績得來不易,充分彰顯了我國奶業的深厚潛力和充足活力。”

  回看過去十餘年奶業的發展,這種潛力、活力、實力更加凸顯。國務院參事、農業農村部原副部長於康震介紹,目前我國奶業總體達到世界發達國家産業水平,包括乳品質量安全總體達到世界奶業發達國家水平,乳品加工企業總體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具體來看,在行業監管方面,我國全面加強奶業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不斷完善乳品法規標準,嚴格落實從嚴監管嬰幼兒配方乳粉,不斷提高奶牛養殖能力,推動乳品加工做優做強。在奶源自給率方面,國務院明確提出我國奶源自給率要保持在70%以上,目前已達到70%以上的安全水平。在乳品加工領域,2023年,我國規模以上乳品加工企業的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生産設備推動了生産效率和産品質量顯著提升。此外,我國奶業在奶牛規模化養殖、奶牛單産,以及優質飼草料的供應能力等方面也實現大幅度提升。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劉長全説,與國際上奶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奶業形成了自己的優勢。一是超大規模市場和巨大消費增長潛力,為奶業投資和機械化、數字化等發展提供保障,助力奶業高水平實現現代化。二是具備發展奶業的優良資源條件,內蒙古、寧夏等省份地處黃金奶源帶,其他主産省區也有良好的養殖環境和豐富的飼草料資源。三是有較為完備的現代奶牛産業技術支撐體系。

 奶業競爭力不斷提升

  中國奶業協會原副會長兼秘書長劉亞清結合《中國奶業質量報告(2024)》分析,我國奶業生産能力不斷提高,産業綜合素質持續增強,質量安全水平再提升,國産品牌美譽度和國際競爭力逐步增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乳品量質持續雙升。2023年,全國生鮮乳抽檢合格率100%;乳品總體抽檢合格率99.87%;生鮮乳中乳蛋白、乳脂肪等質量安全指標達到較高水平;菌落總數、雜質度和體細胞監測平均值分別符合國際和歐盟限量標準;三聚氰胺等重點監控違禁添加物抽檢合格率連續15年保持100%。

  ——産業素質加快提升。2023年,全國奶牛存欄百頭以上規模養殖比例達到76%,同比提高4個百分點。奶牛平均單産9.4噸,較上年增加200千克;規模牧場99%以上配備全混合日糧攪拌車,原料奶生産100%實現機械化擠奶。

  ——奶業競爭力持續增強。2023年,國産奶與進口奶抽檢數據顯示,黃曲黴素M1符合中國、美國及歐盟限量標準,鉛、鉻、汞、砷等污染物指標合格率100%;國産奶的乳鐵蛋白、β-乳球蛋白和糠氨酸等指標均優於進口同類産品。

  全鏈條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

  乘着快速發展勢頭,近年來我國奶業加快培育新質生産力,從創新、科技、數智化等方面追求新動能,奶業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組織化水平大幅提升。

  日前,記者走進內蒙古自治區等我國奶業主産省區及我國大型奶企看到,“育好種、種好草、養好牛、産好奶、建好鏈”的奶業全産業鏈,正在興起創新之風,着力破解制約奶業發展的“草源”“種源”“奶源”等問題,為我國奶業振興不斷注入動能。

  在內蒙古賽科星繁育生物技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員每天都在進行奶牛幹細胞基因編輯生物育種關鍵技術的研究。近年來,該公司累計培育優秀種公牛超380頭,性控凍精生産能力已達到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累計繁育良種奶牛300萬頭,為內蒙古乃至全國奶業振興提供着“種源”支撐。

  當前,在內蒙古、黑龍江、河北、寧夏等奶業主産省區,“産、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科研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發展路徑正在形成。其中,以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為代表的奶業創新&&和科研團隊,持續開展技術攻關,着力解決我國奶業“卡脖子”問題。

  走進位於呼和浩特市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的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科研人員身穿白大褂,操作着精密儀器,潛心鑽研乳業課題。伊利集團副總裁韓飛介紹,自2022年獲批以來,該中心集聚10余名院士和超過5000人的全産業鏈創新隊伍,圍繞奶牛育種等內容,累計研發出98項技術成果。其中,高産奶牛性別控制胚胎生産技術的更新迭代,使得胚胎牛達到年單産14噸牛奶,提高50%。

  近年,我國奶業以“智改數轉”為主攻方向,從點、鏈、面三個維度發力,對奶業進行全方位改造升級,向數智化要奶業增長新動能。

  去年,蒙牛打造的全球乳業首座全數智化工廠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投産,實現全球奶業最高年度人效比,即100人創造100萬噸年産量、100億元年産值。“我們還發布全球首個營養健康領域模型——‘MENGNIU.GPT’,打造數智化營養健康管理&&‘WOW健康+’,通過AI營養師為家庭提供個性化、長周期、多成員的陪伴型健康服務。”蒙牛集團副董事長盧敏放説。

  奶業高質量發展還需爬坡過坎

  近年來,我國奶業振興取得明顯成效,綜合生産能力、質量安全水平、國産品牌信譽、産業鏈變革等持續提升。不過,近兩年出現了生鮮乳階段性過剩的市場波動,整個行業正處於爬坡過坎的陣痛期。

  生鮮乳出現階段性過剩

  2021年以來,我國奶業出現生鮮乳階段性過剩,價格走低。農業農村部的數據顯示,今年7月,奶業主産省生鮮乳收購價每公斤3.24元,同比下跌13.8%。

  業內人士認為,奶業下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內部因素。供給增速高於消費增速,導致生鮮乳出現階段性過剩,奶牛養殖和乳品加工企業效益下滑。

  從外部環境看,中國奶業協會副會長、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勝利分析,中國消費者對乳製品的消費和國際市場的供需關係是密切相關的,2022年,主要奶業國奶價觸頂回落,相比中國奶價走勢延遲一年左右,其中美國、歐盟、新西蘭奶價從高點回落25%、16%和17%。到了2023年,國內、國際奶價呈共振走低的趨勢。

  從國內供需看,李勝利引用國家統計局的數字分析,在供給端,2023年我國前40位養殖集團存欄300萬頭奶牛,比2021年增長35%。2019年以來,我國牛奶産量快速增長,連續多年保持約7%的高增長。2023年牛奶産量4197萬噸,較2018年增長1122萬噸。而反觀消費端,近年乳製品市場零售額持續下滑。尼爾森的數據顯示,2022年、2023年,國內乳製品全渠道收入增速呈現負增長的不利形勢。

  奶業存在五方面難題

  業內人士指出,生鮮乳階段性過剩,不只是單純的周期性問題,其中更有奶業長期發展過程中的難題。當前,我國奶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突出,影響着奶業的抗風險能力,制約着奶業長遠健康發展。

  ——奶業存在周期現象。通過總結2013年到2023年的十年奶業變化,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副廳長趙玉生指出,“奶價降低—賣牛退出—奶荒—奶價上漲—牧場增牛—奶剩—奶價降低—再賣牛退出”的循環已多次發生,現階段的奶業下行便是與兩三年前的國內奶牛産能擴張有關。李勝利指出,周期性是造成中國奶業困境的主因,奶價暴漲暴跌給整個産業鏈條造成損失。

  ——産品結構不合理。近年來我國奶業發展迅猛,但産業整體以初加工為主、精深加工比例不足,特別是乳製品結構不平衡。農業農村部原總畜牧師張天佐指出,相比奶業發達國家,我國乳製品消費呈現“液態奶多,幹乳製品少”“液態奶中常溫奶多,巴氏奶少”的“兩多兩少”特徵。李勝利介紹,“液奶獨大”很容易造成奶源季節性過剩、生鮮乳購銷矛盾突出。

  ——産業鏈韌性較弱。張天佐&&,奶業産業鏈、利益鏈聯結不緊密,奶業養殖和乳品加工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脫節的問題,一旦産能過剩,大量奶農抗風險能力差、損失慘重。李勝利指出,國內牧場經常從國外進口牧草,導致牧場成本壓力很大。此外,他還指出,國內奶業缺乏足夠的技術儲備,奶牛種源仍存“卡脖子”問題,機械化、智能化裝備依賴進口,這些因素進一步抬高了生産成本。

  ——消費仍處較低水平。根據中國奶業協會數據,對比全球來看,目前我國人均乳品消費量約為亞洲平均水平的1/2、世界平均水平的1/3,與《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推薦量相比,僅相當於推薦量的22.6%至37.7%。“從需求端看,奶類消費水平較低,乳製品遠未發揮在居民營養改善中的應有作用。”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奶業處處長衛琳説。

  ——出口能力待提升。國際乳品聯合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名譽主席宋昆岡介紹,去年我國乳製品出口合計6.07萬噸,金額2.83億美元,按金額測算,僅相當於進口的2.2%,出口仍是中國乳製品銷售的弱項。專家指出,我國奶業還缺乏成本優勢,國內公斤奶生産成本較高,與外國同類進口乳製品相比,競爭力低。

  全行業積極應對挑戰

  面對奶業正在經歷的困難和挑戰,當前奶業主産省區、奶業上中下游各環節、行業協會等部門集思廣益,拿出有力措施積極應對,助力奶業盡快走出困境。

  利好文件和政策接連&&。2024年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完善液態奶標準,規範復原乳標識,促進鮮奶消費”。同時,國民營養健康指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減油、增豆、加奶”核心信息》,中國奶業協會迅速響應、研究制定專項行動方案《全民科學食奶“壹拾佰仟萬”專項行動方案》,全面拉動奶業消費。

  此外,農業農村部在7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及近期舉行的座談會上&&,將指導各主産省區落實好生鮮乳增量收購補貼和噴粉補貼等紓困措施,推廣節本增效飼養模式;引導地方加大對養殖場戶的信貸、保險方面的支持力度,防止過度淘汰能繁母牛。

  奶業主産省區也為奶業紓困出“實招”。內蒙古拿出14億元為奶業紓困,奶企每噴粉1噸補貼8000元。寧夏銀川市暫停新建、擴建奶牛養殖場,淘汰日産30公斤以下的低産奶牛。新疆對存欄奶牛1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主體,年單産達到9噸以上的奶牛,每頭補貼2000元。山東、黑龍江、河北等省區也&&相應措施,扶持奶業走出困境。

 加快奶業轉型升級 增強産業鏈韌性

  儘管當前面臨供需矛盾,但我國奶業仍是朝陽行業,未來發展空間依然巨大。業內人士建議,從短期看,亟須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方面加大政策支持,保障奶業産業鏈安全穩定運行;從長期看,應聚焦奶業轉型升級,進一步&&産業鏈扶持政策、消費激勵政策等,解決深層次矛盾,保障奶業長遠穩健發展。

  供給側和需求側雙向發力

  受訪奶企、養殖場和專家認為,應進一步完善奶業紓困政策,增強奶源端、加工端、消費端的信心,確保行業平穩度過下行周期。

  ——適當壓縮低産奶牛頭數。中國奶業協會副會長、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勝利建議,今年我國應適當壓縮奶牛産能,將自然增長率由慣性的3%下調到-5%,增加淘汰成母牛約30萬頭,有效解決生鮮乳産能過剩問題。趙玉生也建議,可通過給予資金補貼的方式,引導養殖場適當淘汰低産、高齡、劣質奶牛甚至是後備牛,實現去産能過程中奶牛群體“保核心”“保高産”。

  ——階段性增加噴粉補貼。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副廳長趙玉生、伊利集團副總裁徐克、蒙牛集團助理副總裁石春光等業內人士建議,加大對奶業主産省區的資金支持力度,助力奶業主産省區階段性增加噴粉補貼,按照奶企全部噴粉損失的60%至80%給予補貼支持,緩解中游奶企資金壓力;應支持規模化養殖場和奶農合作社自建、聯建乳製品加工企業和作坊,促進生鮮乳就近就地消化。

  ——加大金融和資金支持。業內人士建議,有關部門應積極協調金融機構,加大對奶業的支持力度,進一步降低奶牛養殖企業的貸款門檻,還要着力破解抵押貸款政策瓶頸,擴大養殖生産設施抵押貸款內容,解決養殖場融資難、還款壓力大等現實難題。

  引導奶業增強産業鏈韌性

  專家建議,應進一步&&扶持和激勵政策,引導奶業增強産業鏈韌性,釋放消費內需,積極擴大出口,助力我國奶業高質量發展。

  ——建立全國統一奶牛養殖體系。李勝利建議,應建立産業宏觀監測和預警引導機制,平緩養殖周期,避免行業大起大落。乳業獨立分析師宋亮&&,應建立全國統一奶牛養殖體系,優化奶牛養殖生産布局,減少奶荒、奶剩現象。

  ——推動産業轉型升級增強韌性。李勝利、徐克等人建議,順應國內市場消費升級的需要,不斷豐富乳製品品類,扶持企業發展奶酪、乳清生産線,有效提升嬰幼兒配方奶粉第一大主料乳清粉自主供應能力;加大對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的投入力度,設立重大科技專項,同時&&鼓勵創新成果轉化的支持政策和獎勵機制,提高發展奶業新品類、乳深加工項目的獎勵補貼;進一步促進種養結合,加強本地飼草料資源開發利用;探索建立生鮮乳價格指數政策性保險,保費參考政策性養殖業保險,由國家、省區、地市、養殖場戶按比例承擔。

  ——抓住關鍵人群擴展消費力。奶業專家和奶企負責人建議,為推動“健康中國”建設,相關部門應協調聯動,持續擴大乳製品消費。教育部門可擴大“學生奶”覆蓋面,持續推動學生體質改善。婦聯等部門可開展營養關懷,&&“孕婦一杯奶”等關懷計劃。文旅廣電部門宜加大奶業公益宣傳,聯合衞生部門組織專家廣泛開展飲用乳製品提高國民體質的教育引導,並逐步培養巴氏乳、奶酪等乳製品消費習慣,進一步激發奶業消費潛力。

  ——拓展出口提升國際競爭力。奶業專家建議,積極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行奶業交流合作,拓展國內乳製品出口渠道,通過均衡進出口政策調節國內生鮮乳供需。通過深化國際交流合作,進一步提高我國乳製品的國際競爭力。(記者 張麗娜、王靖、安路蒙、恩浩采寫)

【糾錯】 【責任編輯: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