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財經觀察|機器“人”走入家庭,還有多遠-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4 08/30 09:32:19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財經觀察|機器“人”走入家庭,還有多遠

字體:

顛鍋炒菜、跑步翻越、收疊衣物、彈琴泡茶……在北京剛剛落幕的2024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各種人形機器人同現場觀眾展開互動,許多人不禁發出一句“感覺來到下一個世紀”的感嘆。

人形機器人——這種有着“身體”的人工智能(AI)是不少科幻電影中的主角,距離走進家庭,進入日常生活還有多遠呢?

8月21日在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現場拍攝的人形機器人。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應用場景日益擴大

如果説機器人産業是人們普遍認知中的“未來産業”,那麼人形機器人更是新技術、新材料、高端製造等多項技術的“集合體”。

打個比方:“身體”,機器人本體的硬體模塊,包括四肢和相關功能組件;“小腦”,運動控制系統,向上承接大腦給出的任務指令,向下控制本體整機的運動;“大腦”,也就是AI大模型,負責推理、規劃、決策、環境感知和交流。

記者了解到,本次大會就有近30款人形機器人整機亮相,創歷屆之最,在現實世界中也解鎖了更多應用場景。

比如在家居生活中,樂聚機器人的&輪式人形機器人可適應多種室內環境,包括模擬未來的家庭場景,“解放雙手”有了更多可能性。

在商業零售場景中,北京銀河通用機器人有限公司一款GALBOT G1通用人形機器人可以在聽到語音指令後,從貨架上揀選商品,並精準遞交到顧客手上。

目前,國內已有廠商將人形機器人産品投入線下場景,部分實現小規模量産。“計劃今年將GALBOT G1投入到無人藥店、商超等商業化場景中,幫助人類‘幹活’成為現實。”銀河通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8月21日在2024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展出的輪式雙臂人形機器人。新華網 閆雨昕 攝

表情與動作高度類人的清寶機器人,目前主要應用於文旅場景和工業場景。上海清寶引擎機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磊告訴記者,該公司今年已簽下數千萬元的人形機器人訂單,並已實現微盈利,預計今年底銷售額可達5000萬元。

人形機器人賽道不斷有新的玩家入局。僅在2023年,就有星塵智能、星動紀元、智元機器人等約20家人形機器人企業成立;也有老牌玩家優必選衝刺“人形機器人第一股”成功,通過資本化手段將人形機器人産業推上快車道……

據企查查數據,若把視角擴大至整個機器人産業,我國現存機器人相關企業從2014年的1.33萬家增長到2023年的17.85萬家,增長13倍。

“進家門”可能至少還需3到5年

雖然被看作是最前沿技術之一,但受訪人士普遍認為,目前人形機器人正處於走出實驗室邁向産業化的階段,大規模落地首先將聚集於工業場景,至於“進家門”或許沒那麼快。

比如,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工業版人形機器人Walker S已經化身汽車檢測工程師,在汽車流水線上執行分揀、質檢等任務。

據優必選工作人員介紹,這種機器人可以搬運15千克的箱子,內置的多模態大模型“大腦”可實時記錄數據,讓其更好地“理解”周圍環境,令檢測的準確度達到毫米級。據悉,Walker S今年已入駐蔚來、極氪等多家車企智慧工廠“打工”。

8月21日在2024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展出的人形通用機器人。新華網 閆雨昕 攝

過去一年,宇樹科技先後發布售價65萬元的人形通用機器人H1,售價9.9萬元的人形機器人G1量産版。宇樹工作人員告訴記者,H1目前訂單已經排到明年10月以後。

人形機器人率先進入工業場景、科研機構,實際上是當前技術水平與用戶需求相匹配的結果。不過,人們更加關心的是,何時才能實現人形機器人“入戶”的“願景”?

“粗略預計3至5年。”王磊坦言。“首先是成本問題,目前人形機器人價格昂貴,多數在數十萬到百萬元之間,普通家庭難以承受;其次是技術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人形機器人需要在各種複雜的環境中準確執行任務,不能出現故障或錯誤;第三,機器人的‘大腦’,也就是智能化方面仍有待提高。”

8月21日在2024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展出的人形機器人。新華網 閆雨昕 攝

記者注意到,目前人形機器人依然存在“尷尬時刻”。以本次世界機器人大會展出的人形機器人為例,基本都需要用繩索懸挂在鋼架上,因為機器人下肢難以站穩;一些機器人時常停下來“緩一緩”,續航和輸出功率不足導致它們略顯“卡頓”;還有機器人則被關閉了交互系統,嘈雜環境會令它們因指令識別混亂而宕機……

可想而知,要讓人形機器人走進家庭,仍需技術的綜合性突破,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足夠的投入與耐心。

有業內人士認為,全行業仍在尋找一個可觸發廣泛需求的家庭場景,去激活龐大的市場潛力。“人口老齡化趨勢下,養老領域的機器人應用或將成為下一個風口。”王磊説。

成長之路越走越寬

縱使存在諸多難關需要攻克,機器人作為一項融合了人工智能和機械工程的新興技術,被視作未來産業的發展方向。

2023年1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整機産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到2027年人形機器人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新引擎等發展目標。地方層面,北京、上海等地也都發布了産業支持政策。

據國際機器人協會預測,2021年至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年複合增長率將高達71%。中國電子學會數據顯示,到2030年,我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約8700億元。

8月21日在2024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展出的人形機器人。新華網 閆雨昕 攝

當前,國內傳感器、精密減速器等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生産技術,以及AI大模型技術正加速迭代更新。

據了解,我國機器人産業已在部分領域達到較為領先水平。例如,全球首款通用人形機器人開源公版機“青龍”,全身擁有多達43個可以依靠自身動力源主動控制的運動“關節”,“關節”模組一共搭載了10種31個關節,也意味着機器人能做出更接近人類的動作。

中國電子學會理事長徐曉蘭在8月13日舉行的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新聞發布會上&&,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中的精密減速器等關鍵核心零部件已形成豐富的産品譜係,技術水平和産業化能力大幅提升。

機器人行業“腦力”也在突飛猛進。記者向科大訊飛工作人員了解到,該公司一款基於大模型的“機器人大腦”,可以實現多種語言識別和多人多模態場景的交互。

“這組模塊融合視覺、聲音等多種模態,可以從嘈雜環境中剝離出來是哪幾個人在和機器人對話,並給予回應。”上述工作人員介紹。

事實上,除了“長得像人”的機器人之外,我國各類機器人産業都在走向成熟。比如國內企業也紛紛搶佔靈巧手、機械臂、四足機器狗等機器人賽道,並在消防應急、衞生醫療等多領域展現出一定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

8月21日在2024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展出的宇樹科技消費級四足機器人Go2。新華網 閆雨昕 攝

以宇樹科技的四足機器狗為例,經過8年的技術迭代,靈活跳躍、負重爬樓梯等任務均可完成。

業界普遍認為,以大模型為代表的AI技術融合機器人的硬體技術,將産生更多“連帶效應”,一條完整的産業鏈正在加速形成,機器人的成長之路將越走越寬。

 

策劃:萬方

主筆:閆雨昕

【糾錯】 【責任編輯:李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