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燃創新引擎 激活發展動能——“高質量發展調研行”聚焦發展新質生産力-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4 06/22 22:43:59
來源:新華社

點燃創新引擎 激活發展動能——“高質量發展調研行”聚焦發展新質生産力

字體:

  機械臂逐漸替換流水線上的工人,工廠向著智能化轉型升級;攻堅“硬科技”,自主可控産業鏈打造出“本土化”機器人;借助未來網絡,醫生為5000公里外的病人手術,未來産業開創産業未來……

  新華社記者近日兵分多路參加“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深入廣東、上海、江蘇、遼寧等地採訪,在一幕幕産業轉型升級的生動場景中、一項項“深耕領域”持續突破的創新成果中,感受各地大力推動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的蓬勃生機。

  傳統産業煥發新生機

  走進瀋陽鼓風機集團車間,大屏幕上實時滾動著每條生産線的生産信息。“通過數字化改造,我們這樣的老企業也煥然一新。”沈鼓集團董事長戴繼雙説,傳統車間不斷向著智能化轉型,人、機、料等生産數據線上管控,工作效率和産品質量大幅提升。

  擁抱數字化,一大批傳統工廠正在提質升級。

  葉輪等核心部件加工效率提升28%、每年節約圖紙190余萬張……沈鼓集團實現可觀的降本增效。

  位於遼寧營口仙人島經濟開發區的康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生産車間查看産品(6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章磊 攝

  推動業務、數據、設備加快“上雲”,加快“老字號”品牌上網……來自遼寧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的數據顯示,遼寧省傳統産業數字化步伐正在提速,當前全省已培育省級工業互聯網&&近90個,建成數字化車間222個、智能化工廠115個。

  在位於遼寧丹東的孔雀表業(集團)有限公司展示中心拍攝的雙陀飛輪機芯模型(6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樊雨晴 攝

  遼寧省委書記郝鵬説,遼寧將持續做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加快建設“數字遼寧、智造強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著力構建具有遼寧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産業體系,更好以“遼寧之為”擔當“國之重任”、服務“國之大者”。

  遼寧傳統産業加快轉型升級,正是各地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的生動寫照。

  在上海,傳統行業的無人車間愈加普遍。

  這是上海嘉定安波福智能化工廠生産車間(5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龔兵 攝

  走進嘉定的汽車零部件領軍企業安波福工廠,明亮的廠房裏,各類工業機器人有條不紊忙碌著,鮮見工人身影。零部件裝配、注塑成型、立體倉儲、廠內物流,一系列精密加工流程都由機械臂精準完成。

  這些由機器人“代工”的産品除了滿足國內所需,還將遠渡重洋銷往歐美市場。

  這是在上海寶鋼股份寶山基地拍攝的“黑燈工廠”內景(5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龔兵 攝

  在寶鋼股份寶山基地,公司與華為攜手合作,探索AI大模型在鋼鐵行業的應用,推動鋼鐵生産流程的智能化升級。

  汽車板是寶鋼股份的“金牌産品”,市場佔有率超過50%。“汽車板産線已實現AI主操作,能對800多個數據和參數進行處理,預測未來30分鐘的工藝參數變化,將指令下發到相關控制系統,完成毫秒級的實時控制。”寶鋼股份冷軋廠副廠長劉德成説,AI主操作讓産能得到提升,産品性能也有改善。

  隨著數字技術嵌入企業的研發、生産、流通等環節,我國傳統産業正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系統化改造。傳統産業與新技術的結合不僅突破了傳統製造工藝的限制,還拓展了産業經營範圍和運營模式,推動傳統産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新興産業向高端躍攀

  攻堅“硬科技”,長三角打造科技創新共同體。

  記者在上海新時達機器人有限公司看到,一台交付車企的弧焊機器人,控制器用上海的、伺服電機用浙江的、減速器用江蘇的、殼體用安徽的,各級零部件供應商均不出滬蘇浙皖。

  機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控制器、伺服電機、減速器過去長期為外資品牌主導,現在這一局面正被扭轉。

  作為“全長三角造”機器人産業鏈的“鏈主”,新時達牽頭12家上下游企業協同研發,以點帶鏈打造自主可控的産業鏈生態。從2022年下半年以來,這類機器人已出貨4700多&。

  節卡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展廳內,機器人在表演調製咖啡(5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龔兵 攝

  上海是全國首個把機器人密度納入統計的地區,預計2025年重點行業機器人密度將達到每萬人500&。

  上海市市長龔正&&,2023年上海工業戰略性新興産業佔規上工業總産值的比重達到43.9%。上海將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把更多科技創新成果及時應用到具體産業和産業鏈上,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一批世界級高端産業集群。

  布局新興産業,既是産業迭代升級與換道超車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産業競爭力的關鍵支撐。找準發展方向和突破口,補鏈、強鏈、延鏈正在全國多地“開花”,以“含新量”提升“含金量”。

  員工在位於廣東省佛山市的原點智能技術有限公司車間操作數控機床(5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 攝

  主攻高檔數控系統創新、高效能激光機床設計製造、相關工業軟體自主研發……在廣東佛山,廣東原點智能技術有限公司圍繞核心技術加大自主研發力度,向高端數控機床“新賽道”進軍。

 這是在位於廣東省佛山市的原點智能技術有限公司車間拍攝的數控機床激光雕刻作業現場(5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 攝

  高端數控機床是我國加快突破“卡脖子”技術的重點領域之一。“我們的激光數控機床95%的核心零部件實現國産,其餘5%也可以國産替代,可以説完全打破國外壟斷。”公司副總經理劉志峰介紹一排排原點智能生産的激光數控機床時難掩自豪。

  廣東省省長王偉中説,廣東堅持實體經濟為本、製造業當家,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鞏固提升現有8個萬億級産業集群,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新的萬億級、5000億級産業集群,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製造強省,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産業科技創新中心。

  在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對一台工業機器人進行絕對定位精度的校準(5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徐嘉懿 攝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高技術産業投資同比增長11.4%,比去年全年提升1.1個百分點。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10.8%、12.7%。當前,我國工業界高新技術突破速度和産業化步伐進一步加快,戰略性新興産業在工業中的比重穩步提升,工業整體競爭力日益增強,新型工業化基礎更加堅實。

  以未來産業開創産業未來

  利用最大時延抖動小于50微秒的未來網絡,醫生遠程操控手術機器人為5000公里外的病人做手術;高速飛行的“空中汽車”,讓原本數小時的旅途縮短到幾十分鐘;大模型加持下,人形機器人有了自主學習能力……

  在調研過程中,記者切身感受到一系列讓人驚嘆的“未來科技”不僅可觀可感,還衍生出一個個未來産業。各地正積極搶抓新賽道,以未來産業開創産業未來。

 在位於江蘇蘇州昆山市的昆山元宇宙産業園元宇宙展示廳裏,參觀者體驗VR遊戲(6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戴上AR頭盔,現場的人、景、物能呈現出各類信息標注狀態,分享這些信息能讓人與人、人與物之間協同工作……在蘇州昆山的元宇宙産業園,這樣的場景不是電影,而是一項項産業新應用。

  在位於江蘇蘇州昆山市的昆山元宇宙産業園元宇宙展示廳裏,參觀者體驗VR遊戲(6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磊 攝

  超前布局元宇宙産業,昆山已集聚68家重點企業,打造出覆蓋智慧城市、文體旅遊、智慧教育、工業製造等領域的17個應用場景,讓元宇宙加快進入生活。

  超前布局更利於統攬全局,優先發展更容易佔得先機。

  2016年立項、2020年發布全球首個確定性廣域網創新試驗成果、2021年面向社會提供試驗服務……如今,未來網絡試驗設施(CENI)——這條信息傳輸“高速路”已覆蓋我國40個主要城市。

  在南京未來網絡科技城,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CENI,正接受全面驗收,很快將向社會提供開發共享服務。

  江蘇常州理想汽車智能製造基地焊裝車間的機械臂正在作業(5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柳文惠 攝

  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未來産業的發展具有風險高、不確定性大等特點,江蘇秉持包容審慎的態度,尊重産業發展規律、尊重企業主體地位、尊重基層創造,為市場發育和企業競爭留出足夠空間,營造發展新質生産力良好環境。

  今天的未來産業,就是明天的戰略性新興産業、決勝競爭的支柱産業。

  從研發無人駕駛船舶,到開發人形機器人、外骨骼機器人;從探索半導體碳基材料溫控器件,到研製“海翼號”水下滑翔機……遼寧結合地方實際布局一批未來賽道。

  依託蘇州實驗室、紫金山實驗室、太湖實驗室等重大創新&&矩陣,江蘇因地制宜、自主布局未來産業基礎研究,每年將實施15個以上前瞻技術研發項目,提升創新策源能力。

  工作人員在上海新時達機器人有限公司位於嘉定的智能工廠內忙碌(5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龔兵 攝

  上海正加快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聚焦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學等前沿領域,組建新型研發機構。

  ……

  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才能不斷開闢新賽道,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各地正昂揚奮進,發揮優勢、乘勢而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文字記者:戴小河、龔雯、鄒明仲、楊紹功

  海報設計:馬發展

  編輯:冷彥彥、姜瀟、吳建路、徐亮、王文源

  統籌:黃小希、何雨欣

【糾錯】 【責任編輯:徐海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