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視點|萬億元級低空經濟如何“高飛”?-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5/22 14:48:28
來源:新華網

新華視點|萬億元級低空經濟如何“高飛”?

字體:

  新華社北京5月22日電 題:萬億元級低空經濟如何“高飛”?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中新天津生態城,無人機按照指定航線自動完成城市巡檢任務;深圳坪山燕子湖會展中心,乘客坐上“空中的士”10幾分鐘後便可抵達福田CBD……

  1月10日,在深圳坪山燕子湖會展中心,直升機起飛前往福田CBD。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作為全球競逐的戰略性新興産業,今年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低空經濟”正加快融入各行各業,深刻改變人們生産生活,市場規模不斷壯大。根據測算,2026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有望突破萬億元。

  萬億元級産業浮出水面

  低空經濟是以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航空器的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輻射帶動相關領域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涵蓋航空器研發製造、低空飛行基礎設施建設運營、飛行服務保障等各産業。

  發展低空經濟,通俗來説,就是把“路”修到“低空”去。在這條新“路”上,同樣會出現“路上的‘車’”、“開‘車’的人”和因“路”而興的産業。

  “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的低空空域孕育著廣闊發展空間。”中國民航大學低空經濟與低空交通研究中心主任覃睿説,低空經濟要“飛”起來,首先取決於低空空域資源的開放程度。

  2010年,國務院、中央軍委印發《關於深化我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見》,拉開了開發低空資源、促進通航發展的序幕。

  2021年2月,低空經濟首次寫入《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低空經濟列入戰略性新興産業;今年全國兩會,低空經濟被作為“新增長引擎”之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重要性日益凸顯。

  近年來,在市場需求和政策支持共同推動下,低空經濟涉及的農林植保、電力巡檢等傳統通航作業保持穩步增長,空中游覽、航空運動、醫療救護等新業態也在加速發展。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已有超126萬架無人機,同比增長約32%;全國註冊通航企業690家,是2015年的2.5倍。2023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超5000億元。  

  1月,我國自主研製的AG60E電動飛機成功首飛;2月,5座eVTOL(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盛世龍首次實現從深圳到珠海飛行;3月底,國産民用載人飛艇“祥雲”AS700完成首次轉場飛行……今年以來,低空經濟領域新事不斷、引人關注。

  2月27日,5座eVTOL(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盛世龍在深圳蛇口郵輪母港附近海域上空飛行。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與此同時,國內很多地方搶抓産業發展機遇,開拓低空經濟發展新空間。

  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城市重慶,從航空發動機、無人機整機研發製造,到運營服務、衛星應用,通用航空企業加快全産業鏈布局,覆蓋物流配送、城市治理、空中通勤、應急救援等場景。

  在“無人機之都”深圳,低空經濟軟硬體基礎和配套設施加力完善,企業積極布局末端轉運節點、社區級無人機起降場,低空經濟設施網、空聯網、航路網、服務網“四張網”加快構建。

  工信部研究機構賽迪顧問4月發布報告預計,2026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有望突破萬億元。

  安全管理是發展的底線

  今年3月,峰飛航空自主研發的無人駕駛噸級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獲得由中國民用航空華東地區管理局頒發的型號合格證,為規模化商業運營打下基礎。

  記者了解到,為促進低空經濟健康發展,國家有關部門圍繞裝備創新、機場建設、準入管理、服務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改革創新舉措。其中,中國民航局已批准建立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17個、試驗基地3個,覆蓋城市、海島、支線物流、綜合應用拓展等場景。

  業內人士&&,我國低空經濟已初具規模,發展勢頭良好。作為戰略性新興産業,也不可避免要面臨一些“成長的煩惱”。

  “低空經濟是飛出來的,安全是發展底線。”中國無人機産業創新聯盟副秘書長金偉説,低空飛行器的質量至關重要,要加快構建低成本、高可靠、高性能、高安全的低空裝備産品體系;還要在適航審定、安全監管、標準規範制定等方面進一步優化提升,讓低空飛行器“看得見、呼得著、管得住”。

  前不久,一架載人飛機從重慶龍興通用機場起飛前往四川自貢,川渝兩地跨省低空目視航線首次演示飛行成功。下一步雙方將共建共享共用航空信息、低空氣象信息等,科學配置低空空域資源,讓更多飛行器安全飛起來。

  “低空空域資源涉及多個部門,是發展低空經濟的基礎資源,其開放度、利用率關乎低空經濟長遠發展。”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裝備處副處長平嵩蕊説,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穩步開展,不斷落地見效。隨著低空飛行活動逐漸增多,低空空域協同管理制度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

  記者在一些地方調研發現,當前低空經濟産業發展較快的是製造環節,保障、服務等環節相對薄弱。有的地方打造低空經濟産業園區,把目光瞄準無人機製造等領域,但由於相關配套設施缺乏、政策不夠完善等,新産品、新技術大規模示範應用和商業化發展受到一定制約。

  2024年元旦期間,一飛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的近萬架無人機在海內外30多個城市進行編隊飛行表演,點亮夜空的同時也帶動銷售提升。

  “對科技型企業來説,為技術找到匹配的應用場景是産品落地的首要因素。”公司董事長齊俊桐建議,統籌空域、市場、技術、政策和安全等要素,有序探索和推廣更多應用場景,穩步推動低空經濟發展。

  避免“一哄而上”同質化競爭

  業內人士認為,要更好統籌發展與安全,從空域管理、飛行審批、配套設施建設、法規標準體系等方面強化政策支持和安全保障,因地制宜發展好低空經濟。

  值得關注的是,有受訪企業&&,隨著低空飛行器數量和航線快速增長,部分低空空域已有些“擁擠”,可能存在一定隱患。

  中國民航局有關負責人&&,將配合相關部門做好空域分類和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增加低空可飛空域;共同加強低空飛行活動服務保障體系建設,持續改善低空飛行活動的計劃審批、空管、氣象、通信、監視等服務保障。

  這位負責人説,針對低空經濟發展對基礎設施的新需求,將進一步完善通用機場建設和運行標準,推動通用機場和臨時起降點建設;提升適航審定能力,優化航空器適航標準、審定模式與技術。同時,迭代升級低空飛行的安全監管體系。

  在多地加力布局低空經濟的情況下,怎樣避免“一哄而上”和同質化競爭?

  “川渝地區旅遊資源豐富,低空旅遊需求和潛力大,應急救援等場景也很廣泛,未來將成為兩地發展低空經濟的著力點和亮點。”上海交通大學重慶臨近空間創新研發中心常務副主任王全保説,對地方政府來説,要立足地方資源稟賦,把握民生需求,突出場景特色,依託産業基礎定位低空經濟發展方向。引導技術、資本、人才等要素資源向重點企業有效集聚,提升産業鏈現代化水平,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打造地方名片。

  王全保&&,發展低空經濟拼速度更拼耐力,要坐得住冷板凳,潛心做好裝備核心技術和低空智聯技術攻關,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創新應用場景。

  專家建議,還要不斷完善法規標準體系,推進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協同發展,鼓勵龍頭企業帶動上下游企業共同開展標準研究。構建貫穿低空裝備研發設計、生産製造、試驗驗證、運行支持全生命周期的工業標準體系,為低空經濟有序發展保駕護航。

  “低空經濟對通用航空等前沿新興交叉領域人才需求巨大、要求很高。”覃睿説,目前我國低空經濟領域複合型、交叉型人才培養尚處於探索階段,要加強相關學科建設,深化産教融合,推進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精準育才,助力低空經濟蓬勃發展。(記者譚謨曉、白佳麗、毛思倩、李曉婷、梁姊)

【糾錯】 【責任編輯:王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