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四月,鶯飛草長,恰是蠶農“好花時節不閒身”。纖纖蠶絲,編織出綿延千年的桑蠶絲綢産業。
千百年來,中國絲綢以其獨有魅力和絢麗色彩,搭建起聯通東西的絲綢之路,成就世界對東方的瑰麗想象,在“一帶一路”中延續光榮與夢想。
如今,以創新為主導,擺脫傳統增長方式、發展路徑,絲綢不僅成為時尚産業的寵兒,更跨界成為醫療、美容、倣生材料。古老傳統的絲綢,歷經浮沉迎來新生。
古與今、舊與新、東與西,古老絲綢向新而變;一絲一縷,寫下“新質生産力”的生動注腳。
一粒繭,向“新”求效
蠶寶寶養在哪?
桑樹上、蠶房裏,也在黑燈工廠的“宿舍”裏……
一次痛定思痛,顛覆了5000多年的養蠶傳統。
湖州桑基魚塘系統保護區裏,百畝桑樹青翠欲滴,蠶匾上,白胖的春蠶“沙沙”地啃食桑葉。這裡保留了傳承千年的“塘基種桑、蠶沙養魚”生態農業模式。
圖為位於浙江湖州的桑基魚塘。(沈勇強攝)
200多公里外,紹興嵊州的黑燈工廠裏,蠶寶寶住進“宿舍”,吃着餅乾狀的人工飼料。飼料包含豆粕、玉米粉、桑葉粉、複合維生素等,針對不同階段的需求調配合成。
恒溫恒濕無菌的養殖車間裏,機械臂將一批批桑蠶置於飼養盤中;生産車間裏,雪白的蠶繭傾瀉而下……靜謐而繁忙的流水線,訴説着一個古老産業的蛻變。
嵊州工廠化養蠶,實現“蠶”“桑”分離的養蠶模式。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韓傳號 攝
嵊州是“中國領帶之鄉”,曾經“一條領帶行天下”,産量佔全球60%以上。嵊州領帶的原材料正是桑蠶絲。
嵊州陌桑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金耀難忘十多年前,一場耗時7天的集體談判。當時,傳統桑蠶業生産效率較低、勞動力青黃不接,東部地區蠶繭産量連年下滑,原材料價格高企,國內雖然也在推動“東桑西移”,但一時遠水難解近渴,領帶企業面臨虧損。
經過艱難拉鋸,最終,美國客戶同意每條色織領帶提價0.1美元。危機雖然有所緩解,但金耀深深感到,這來之不易的0.1美元,是産業長期在微笑曲線底端的無奈。
“産量到了‘天花板’,利潤卻一直在‘地板’。怎麼辦?”金耀説,想要告別一美分、一美分摳利潤的日子,改變“靠天吃飯”的局面,只能從創新里找答案、要結果。
他的腦子裏冒出一個大膽的想法:“蠶寶寶能否工廠化養殖?”
2019年,歷時七年、投入數億元、反復試驗千萬次,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技術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
傳統的桑蠶只能養春秋兩季,桑蠶進廠突破了養蠶的季節性限制和蠶對桑葉的高度依賴,實現全天24小時、全年365天不間斷産繭。
在當年的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上,這項技術入選中國科協組織評選的“顛覆性創新榜”。
2019年投産以來,工廠化養蠶項目産能穩步擴張增長,一期項目形成了年産7000噸蠶繭的生産能力,2023年3月投産的二期項目總産能達到了4萬噸,相當於40萬蠶農一年的養繭量。
嵊州市長潘超英説,嵊州傳統的絲綢領帶、廚具等塊狀經濟特徵明顯,必須轉變思路,擺脫傳統的增長路徑和發展方式,大力發展新質生産力,推動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一根絲,向“新”求變
一根絲能做什麼?
織成布,織成綢,還能做成血管、敷料、倣生人工骨……
一絲一縷,千變萬化,催生新賽道、新産業、新優勢。
從湖州市區往南約七八公里,錢山漾遺址隱匿在一大片桑樹林和油菜花中。這裡是“中國絲綢之源”,出土了迄今為止在長江流域發現最早的絲綢産品,距今4000多年。
水網織就的杭嘉湖平原,孕育出最瑩潤輕軟的蠶絲。這裡出産最優質的蠶繭,一個就能拉出1200米長的絲;聞名中外的輯裏湖絲,“細、圓、勻、堅、白、凈、柔、韌”;一絲一縷織就薄如蟬翼的紗綃、光澤柔潤綢帛、多彩絢麗的錦緞……
在數千年前後的今天,一絲一縷正在邁向千變萬化。
流光溢彩的蝴蝶緞、可機洗的真絲睡衣、輕薄的防曬真絲面料……日前,在浙江紹興國際會展中心召開的首屆浙江省歷史經典産業展上,一批新型絲綢面料引得來往客商關注。
凱喜雅控股有限公司展&前,負責人展示了一款“特殊”的睡衣,這件衣服的門襟兩側看上去色澤不同、質感不同,“看上去較新的這一面是可機洗面料,已經機洗過20次了,另一面是普通面料,只清洗過2次,洗過更多次的這一面色澤卻更鮮亮。”
“可機洗、可防曬、可防水的新型絲綢面料,將改變人們對絲綢嬌貴、難打理的刻板印象。”該負責人説。
一根絲,除了織一塊布,制一件衣,還能做成什麼?
在西湖絲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研發實驗室,一粒蠶繭經脫膠溶解,再由溶液變為凍乾粉,最終成為化粧品級和醫用級原料。
“在我看來,蠶絲是‘百變’材料。”“85後”企業創始人郭成辰説。4年前,郭成辰從美國完成學業回國加入西湖大學,組建“功能生物材料”實驗室,致力於開發新一代生物醫用蠶絲蛋白材料和醫療器械。
隨着研究的逐漸深入,蠶絲蛋白在生物相容性、體內可降解性、易加工性和功能可拓展性等方面的優勢被逐漸揭示。蠶絲也由傳統的服飾纖維,華麗轉身成各式各樣的功能材料。
目前,郭成辰和團隊研發的可溶性再生絲素蛋白原料實現大規模量産,年産能已達到噸級,添加有再生絲素蛋白的護膚品已經上市,他還計劃用天然蠶絲蛋白作為有機模板,結合獨創技術,製備蠶絲蛋白倣生人工骨修復材料。
“用科技創新賦能傳統産業,我們期待開闢出産業新賽道、新産業、新優勢。”郭成辰説。
一片綢,向“新”突圍
一片綢如何“增值”?
從前賣面料,如今賣時尚、賣科技;從前“堆着賣”,如今“穿着賣”;從前“按匹賣”,如今“論米賣”……
創新求變,機會永遠只留給有準備的人。
打開AI絲巾定制小程序,輸入生肖、性別、喜歡的風格,即時可生成獨一無二的絲巾圖形……用AIGC定制一條絲巾,從設計到生産完成最快只需2個小時,生産過程近乎零碳零污水排放。
“我們可以為全世界近80億人每人定制10萬條不重樣絲巾,每一條絲巾都能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萬事利集團董事長屠紅燕説。
從引進國外技術服務,為國外品牌貼牌加工,到輸出自主新技術、新品牌,屠紅燕走過一條破繭成蝶之路。中國絲綢企業,生産了全球80%以上蠶繭和生絲,卻長期掙紮在價值鏈低端。一條國際品牌的絲織品價格上千元,中國企業只能賺取到低廉的加工費,這深深刺痛了屠紅燕。
“我和母親兩代人幹一件事,有兩個不變的初心,一是專注主業,二是永遠創新。”她説,就算捧着歷史的“金飯碗”,一味固守傳統,競爭力也會萎縮。屠紅燕下定決心,推動企業從傳統紡織向文化創意型現代時尚産業升級。
北京奧運會上,一襲“青花瓷”頒獎禮服盡顯東方韻味;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上,服裝、絲巾、宴會請柬、席簽、菜單、嘉賓禮包、住所用品等,絲綢融入時時處處;杭州亞運會上,近200名國內外運動員收到了印有他們奪冠時刻的定制絲巾……
從賣面料到賣時尚、賣科技,從“堆着賣”到“穿着賣”,從“按匹賣”到“論米賣”……曾經的傳統産業,已成先進製造。一批企業創新求變,走向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推動中國向世界最大的絲綢終端商品製造研發設計國轉變。
走進位於紹興柯橋的中國輕紡城,海島絲、莫代爾、天絲……各類面料如同百花爭艷,令人目不暇接。浙江大樹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生産的高端醋酸尤其受到歡迎,這款新型面料柔滑舒適,光澤和性能接近桑蠶絲,也被稱為“人造絲綢”,不僅遠銷海外,還多次亮相米蘭時裝周。
客商(右)在中國輕紡城市場內選購面料。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江漢 攝
“要想繼續在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必須通過理念更新、産品創新,走差異化發展之路,在存量市場找到增量之路。”浙江大樹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邵靈彬説。
千百年前,當至美、至珍、至柔的中國絲綢沿着絲綢之路傳向歐洲,世界無不驚嘆於中國絲綢的精巧絕倫、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如今,東方元素融合西方剪裁的“新中式”又悄然站上風口。
這幾天,曾經“日出萬匹綢”的千年古鎮濮院,處處是秀場。國內外青年設計師品牌新品在街頭巷尾發布,運動針織産業創新發展促進中心啟動,時尚中心秋冬聯合訂貨會熱火朝天……古老的時尚基因正在甦醒。
穿行在杭州中國絲綢城,馬面裙、宋錦外套、香雲紗襯衫……新穎款式琳瑯滿目,往來人流熙熙攘攘。“新中式”的熱潮,是中國製造、中國品牌的興起,更是中華傳統文化、東方美學的回歸。
新舊轉換間,古老絲綢立足傳統經典,以創新為主導,錨定發展新質生産力,煥發無限生機。(記者何玲玲 朱涵 張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