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18日電(記者張莫 向家瑩)《經濟參考報》1月18日刊發文章《金融強國六大核心要素明確》。文章稱,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日前開班。去年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將金融工作上升到更高戰略高度,釋放了我國金融事業未來發展方向的重要信號。此次研討班則明確了金融強國建設的關鍵核心要素,指明了我國建設金融強國的實踐路徑。
金融強國應當基於強大的經濟基礎,具有領先世界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同時具備一系列關鍵核心金融要素,即:擁有強大的貨幣、強大的中央銀行、強大的金融機構、強大的國際金融中心、強大的金融監管、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
多個數據顯示,我國已是名副其實的“金融大國”,擁有全球最大的銀行體系,銀行業金融機構數量多達4000多家,5家大型商業銀行入選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我國還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銀行體系以及第二大保險、股票和債券市場,普惠金融也走在世界前列。
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不斷穩固。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餘額從2014年的81.43萬億元攀升至2023年末的235.48萬億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
不過,從“金融大國”到“金融強國”,我國仍有一段路要走。從“強大的貨幣”這一要素分析,“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穩中有進,但在支付、投資、融資和儲備四個功能上的國際份額與主要國際貨幣相比還存在差距。”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任濤&&。從“強大的金融機構”這一要素分析,在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看來,金融機構綜合實力和影響力近年來不斷增強,但金融機構的産品設計能力、風險控制能力、國際化展業能力與國際先進機構仍存在差距,深度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還不足。王一峰同時&&,在“強大的金融監管”方面,我國金融監管不斷補短板、強弱項,監管強化“長牙帶刺”,但與現代金融監管體系相比,在宏觀審慎、全面監管、事前監管方面還有提升空間。
建設金融強國需要長期努力,久久為功。必須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建立健全科學穩健的金融調控體系、結構合理的金融市場體系、分工協作的金融機構體系、完備有效的金融監管體系、多樣化專業性的金融産品和服務體系、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體系。
“六大體系”指明了我國建設金融強國的實踐路徑。針對建立健全“分工協作的金融機構體系”,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針對銀行類金融機構,中小銀行在我國銀行體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不只是全國性銀行的補充。中小銀行與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及個體工商戶“門當戶對”,兩者之間有着天然的相容性。政策應進一步發力支持發展較好的中小銀行,從而改善金融服務不充分、不均衡等狀況。他還指出,也應進一步做大做強消費金融公司、汽車金融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等相對靈活的非銀行金融機構。
針對“多樣化專業性的金融産品和服務體系”,任濤則建議,注重根據不同産業體系的全周期生命特徵,統籌不同金融體系、境內外各類金融資源,為客戶提供陪伴式、共同成長的全周期服務,源源不斷地為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持續注入優質金融血液。
“産品與服務創新,要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恪守風險合規底線。與此同時,産品和服務能力建設要對標國際先進同業,既能夠參與國際競爭,又管得住對應風險。”王一峰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