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歷新的史上最熱年、美國夏威夷野火吞沒整個度假城鎮、我國接連遭遇極端暴雨寒潮事件……短短一年之內,各國極端天氣頻現,全球變暖帶來的氣候危機日益凸顯,再次給人類敲響了警鐘。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氣候行動最前線”,積極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全球共識。中國天氣網聯合國家氣候中心推出特別策劃,全面梳理我國1951至2023年氣溫大數據,深入解讀73年間我國冷暖之變,共同探討如何有效應對氣候危機。
“全球沸騰”時代已經到來!2023年全球及我國平均氣溫均創歷史新高
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23年是全球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熱年份,全球近地表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約1.45℃。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數字距離2015年《巴黎協定》制訂的溫升1.5℃控制目標,僅有一步之遙。2023年7月,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一份聲明中稱:“全球變暖的時代已經結束,全球沸騰的時代到來了。”
我國也不例外。2023年,我國平均氣溫達到10.7℃,刷新了2021年才創下的最暖紀錄,成為新的“史上最熱年”。從1951年至2023年逐年平均氣溫的演變也可以看出,我國變暖趨勢明顯,尤其是21世紀以來氣溫顯著上升。73年來最熱的三個年份,正是剛剛過去的三年(2021年、2022年、2023年)。更熱的未來,已經變成現實。
從季節來看,我國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也都在變暖,其中冬季變暖趨勢最明顯,但年際波動也較大。最暖的春季和夏季均出現在2022年,最暖的秋季出現在2023年,最暖的冬季則出現在2016年。
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一直密切關注着我國的氣候變化,他&&,我國平均氣溫上升速率高於同期全球平均水平,八大區域(華北、東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西北和青藏地區)平均氣溫均呈上升趨勢。其中青藏地區升溫速率最大,平均每10年升高0.37℃;華北次之,平均每10年升高0.33℃。華南和西南地區升溫幅度相對較緩,平均每10年分別升高0.18℃和0.17℃。
21世紀以來極端暖事件頻發 破紀錄已成常態
對於普通公眾而言,平均氣溫的變化相對來説是溫和的、不易察覺的,而極端氣溫的變化更直觀,也更能被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比如2023年初夏,華北、黃淮地區接連遭遇五輪高溫熱浪過程,其中端午節假期(6月22日至24日),北京南郊觀象&連續三天最高氣溫達到或超過40℃,是該站有氣象記錄以來第一次出現。那個異常“火熱”的端午假期,應該讓很多當時身處北京的人印象深刻。
再比如,2022年6月至8月,我國中東部大範圍高溫天氣過程持續79天,中央氣象&發布了自《中央氣象&氣象災害預警發布辦法》制定以來首個高溫紅色預警。重慶北碚連續兩天日最高氣溫達到45℃,網友們直呼北碚被曬成了“北焙”。
中國天氣網統計了我國所有國家級氣象站最高氣溫極值出現的日期,發現近七成的站點都集中在21世紀。尤其近三年,最高氣溫打破歷史紀錄的站點達到了503個,其中近六成站點的最高氣溫都超過了40℃。
不僅白天更熱了,晚上也更熱了,而且熱得更誇張。我國超八成國家級氣象站最低氣溫的最高紀錄出現在21世紀,而近三年,最低氣溫最高值打破紀錄的站點更是高達714個,這一數字比以往任何一個十年的總和還要多。以重慶沙坪壩站為例,2022年之前,該站最低氣溫的最高紀錄為32.8℃。但在2022年7月至8月的高溫過程中,這個紀錄先後六次被打破,最後定格在了34.9℃,將原紀錄提高了整整2.1℃。
為何氣候變暖卻仍被“凍哭”?極端冷事件頻數減少 但其強度並未減弱
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感覺:現在夏天更熱了,但冬天並沒有更暖和,被“凍哭”也是常有的事兒。事實確實如此。據周兵介紹,21世紀以來,我國極端冷事件的數量有所減少,但強度並未減弱。
數據也能印證這一點。我國所有國家級站點最低氣溫極值出現的日期,主要集中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21世紀以來,氣溫打破最低紀錄的站點數量明顯減少,但值得注意的是,強度強、範圍廣、影響大的強寒潮依然時有發生。
2023年12月14日至17日,我國遭遇歷史同期綜合強度最強的寒潮過程。北京0℃以下低溫累計時長超300小時,是1951年有完整記錄以來12月最長連續低溫。
2023年1月下旬,三次寒潮接連襲擊我國,黑龍江漠河市阿木爾鎮勁濤氣象站最低溫度達到零下53℃,刷新我國有氣象記錄以來歷史最低氣溫值。
2021年11月4日至9日,我國遭遇全國型寒潮天氣過程,其綜合強度指數達到歷史第四位。
2016年1月20日至25日,BOSS級寒潮席捲我國,廣州出現建國以來首場降雪。
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我國南方連續遭遇四次低溫雨雪冰凍天氣,由於正值春運高峰,影響範圍之廣、強度之大、持續時間之長,達百年一遇。
強寒潮是在打臉全球變暖嗎?兩者並不矛盾
強寒潮時不時就來刷存在感,人們不禁要問,説好的全球變暖呢?其實,全球變暖與強寒潮並不矛盾。周兵&&,全球變暖並不是普遍而均勻的升溫,而是熱得更極端,冷得也更極端。全球變暖背景下北極出現明顯增溫,大氣經向型環流更加突出,這些都有利於強寒潮的出現。
北極地區是全球氣候變化響應最敏感的區域,增溫速度是全球的2至3倍。在增溫趨勢下,北極渦旋減弱,對極渦內的冷空氣控制力也相應減弱,因此極地冷空氣更容易分裂南下影響我國,形成寒潮。
全球變暖還會導致大氣變得不穩定,經向型環流更加突出,也就是高壓脊更強,低壓槽更深。低壓槽就像在不同緯度地區之間架起了一座滑梯,冷空氣更容易順着滑梯傾瀉而下,深入南下影響我國,帶來劇烈降溫;而在高壓脊控制下,氣溫又會一路攀升,經常暖到破紀錄。這也正是近年來我國秋冬季經常遭遇極端冷暖轉換的主要原因。
2023年12月,我國大部地區就遭遇了冷暖急轉。以河北石家莊為例,12月8日,石家莊最高氣溫達到25.5℃,打破12月最高氣溫歷史紀錄。但緊接着,氣溫就如坐上過山車一樣,直線下降,到12月20日,最高氣溫降到僅零下6.3℃,累計降幅超過30℃,幾天之內感覺從初夏穿越到隆冬。
類似的情況,在2022年的國慶假期也出現過。當年國慶假期前半段,我國先是經歷了史上最熱的國慶節,多地出現最晚高溫日,然後又遭遇劇烈降溫,多地最高氣溫紛紛打破10月最低紀錄。由於降溫過於劇烈,中央氣象&也首次在最低氣溫未達指標的情況下,破格發布了寒潮預警。
氣候行動最前線 我們能做些什麼?
人類活動造成的變暖已導致我國氣候系統多個層面都發生明顯的變化。最直觀的影響是極端高溫事件發生更為頻繁、強度更強、持續時間更長,對農業生産、能源供應、人體健康等領域均造成嚴重影響。隨着溫度升高,大氣中含水量增加,極端暴雨發生頻次和強度也有增強趨勢。此外,高原地區的持續變暖也已經引發冰川、積雪、凍土的消融。
世界氣象日曆年主題很少涉及氣候行動,今年的主題“氣候行動最前線”也從側面反應了氣候變化帶來的危機感,以及各方採取有效措施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
我國是較早參與國際氣候變化科學評估的國家之一。為實現應對氣候變化目標,我國成立應對氣候變化組織機構,積極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戰略、法規、政策、標準與行動。
近年來,我國政府一直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當前,我國可再生能源的裝機容量居世界第一,全國林草植被總碳儲量達到114.43億噸,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1億噸,已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
目前,我國已經基本建成全球最大綜合氣象觀測系統,成為唯一同時運行黎明、上午、下午、傾斜4條近地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為氣象預報服務和科學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撐。2023年全國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為92.4分,氣象信息為公眾挽回損失5600億元,氣象服務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安全成效顯著。
面對愈加頻發的極端災害天氣事件,當前人類社會自救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提前預警。相關統計顯示,如果提前24小時預警,災害損失就能減少30%。2015年以來,我國逐步建立了國家預警發布系統,形成了政府主導、預警先行、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防災救災工作機制,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日益凸顯。同時,我國還建成了亞洲多災種預警系統,為亞洲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災害預警的技術支持和幫助。
近年來,我國各級氣象部門也致力於向公眾宣傳氣候變化現狀,深入城市、農村、社區、學校,開展全方位、多角度、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傳播綠色低碳理念,喚醒公眾低碳環保意識。
“全球沸騰”時代已經來臨,各國應共同努力,提高防範氣候風險意識,加強防範和應對能力,共同應對氣候危機,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損失。而對於普通公眾來説,少吃一份外賣,多一次綠色出行,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也能為應對氣候變化貢獻一份力量。讓我們共同努力,守護地球家園!(策劃/張方麗 設計/張莉 技術支持/王中秋 王妍 數據支持/張娟 胡嘯 專家顧問/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 支持單位/國家氣候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