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2/ 05 16:06:13
來源:新華網

山東威海:讓科研“扎根” 用産業引才

字體:

  新華社濟南12月5日電 題:山東威海:讓科研“扎根” 用産業引才

  新華社記者李志浩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副教授黃海濱近年創辦的一家科技型企業,被很多同行視為“另類”:全公司共30多名成員,除了一人專職行政外,其餘全部是科研人員。

  “科研是我和團隊的強項,但公司運營是我們的短板。好在稅務、補貼申報、項目申報等工作,都由創新創業園來做,我們能心無旁騖地搞研發生産。”黃海濱説。

  黃海濱口中的創新創業園,全稱哈工大威海創新創業園,是當地近年“校企政深度融合”的一大成果,2016年由威海市人民政府、威海火炬高技術産業開發區和哈爾濱工業大學共同創辦。

  這是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有限公司廠區一角。新華社記者 張浩波 攝

  坐擁山東大學(威海)、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等多所高校,如何讓校內的人才、科研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資源?威海探索“高校院所育苗、政府孵化加速、企業(園區)産業化”創新路徑,對産學研對接錯位、科研成果轉化慢等堵點進行重點疏解。

  得益於此,黃海濱團隊研究的無人船控制系統,近年逐步在國內取得領先優勢,率先在海洋牧場養殖觀測上獲得應用。目前,團隊緊盯海上風電、深遠海養殖等山東重點産業方向,正在研發專用的巡檢無人船。

  山東大學(威海)工業技術研究院,是當地促成“校企政深度融合”的另一成果。研究院成立以來,已經孵化16個項目、引進領軍人才20余名。通過築巢引鳳,威海在高校、高新技術産業主要集聚地的開發區,累計建成10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孵化企業2000多家。

  同時,威海還與北京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10多所外地高校共建大學創新聯盟,並引進天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北京化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等成果轉移機構20余家。如今,開發區95%的規模以上企業,都與高校院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60%以上的專利授權來源於産學研合作。

  在位於威海的濰柴新能源商用車有限公司,工人在生産線上裝配汽車。 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此外,威海還通過發揮自身産業優勢,進一步聚才留才。醫療器械、電子信息是當地兩大優勢産業,專業園區內産業聚集度高。近年來,在産業園區基礎上,威海又建設90萬平方米現代化廠房,配備研發、檢測、辦公等專業功能,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廠房定制、租售靈活、拎包入住”等服務。相較於傳統的企業自建廠房模式,這一模式土地利用率提高80%,企業運營成本節約30%以上、投産周期縮短2年以上。目前,80多個高端項目簽約落地,匯集人才4.2萬人。

【糾錯】 【責任編輯:吳京澤 】
閱讀下一篇:
01003009090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009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