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節氣剛過,大別山區黃昏漸早,寒氣襲來。日落後,湖北省羅田縣九資河鎮的大別山道地藥材産業園內,人來車往,漸漸熱鬧起來。
“這是大別山紅麻,個頭大、品相好,質地硬得手指甲都掐不進去。”藥農周志謙卸下40多袋新鮮天麻,倒出兩袋向圍過來的藥商展示。一個個手掌長的新鮮天麻,滾落成堆,沾着沙土,散發藥香。
“如今鮮麻每斤14塊,我出15塊全收了?”來自湖北宜昌的藥商張啟雲上前詢價。“這批差不多每個都有半斤,再加點。”周志謙又倒出一袋。張啟雲驗貨後乾脆回復:“每斤加兩毛,都裝起來放托盤,明天運走。”
不到兩分鐘,這批約5000斤的新鮮天麻完成交易。“每次來收購,都像搶貨一樣。今年計劃收30萬斤鮮麻,得抓緊鮮麻上市尾聲多收點。”張啟雲説完馬不停蹄繼續收麻。
地處大別山南麓的九資河鎮,是華中地區有名的天麻等中藥材種植區域。當地天麻黃中泛紅,天麻素含量高。行走鄉間,種植天麻的茅草棚隨處可見。
據介紹,九資河鎮新鮮天麻年産量可到2.5萬噸。過去外地藥商在田間收購,交易不集中、價格不透明,有時田間收購價比正常市價每斤低4到5元。九資河鎮人大主席周勝武説,藥農不掌握種植行情,經常遭遇價格“過山車”,好麻賣不出好價。
交易方式一改變,天麻價值有“大別”。羅田縣積極爭取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欠發達革命老區鄉村振興項目資金,建成大別山道地藥材産業園。10月中旬的開市當日,現場交易火爆,2000多名本地藥農進場售賣,當日成交額突破2500萬元。
晚上7點的産業園交易中心,一袋袋剛採挖的天麻,被運至按村劃分的交易區域。九資河鎮張家咀村藥農胡高華,正將鮮麻裝袋、上秤,標記上數量和買家姓名,“今年鮮麻行情好,個頭四兩以上的大天麻每斤15到16元,二兩以下的四級麻每斤也能賣到10元”。
“家裏10畝地預計能賣80多萬元,刨去成本純收入約40萬元。”胡高華説,産業園建起來後,每天都有藥商來收購,售價場內公開,“完全不愁銷路和價格”。
來自安徽省霍山縣的藥商何武,在本上記錄了一天的收麻“戰果”:大天麻194.9公斤,小天麻390.1公斤,四級麻110.1公斤……
“不誇張地説,現在完全是在搶貨。”何武説,羅田天麻全國有名,來自安徽、河南和湖北本地的藥商都來收。過去要挨個村收,三天到一週才能收滿一車;如今進場採購後,幾乎每天都能收滿一車,“最繁忙時進場車輛要排隊,交易持續到凌晨”。
天麻有健腦、活絡、降血壓、祛風濕等多重功效,過去加工後入藥或燉湯,現在鮮麻直接上餐桌。湖北大別山天麻合作社負責人侯躍進,今年在九資河鎮收購的120多萬斤鮮麻中,首次有50多萬斤鮮麻或直接銷往雲南、廣東的餐桌,或蒸煮切片後真空包裝當食材賣。
“鮮麻可以做成椒鹽天麻、蜜汁天麻等菜品,有地方還開發出天麻宴。”侯躍進説,近期國家衛健委等部門將天麻納入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目錄,“藥食同源”將明顯增加鮮麻的市場需求,“為了搶到更多貨源,我們遇到信得過的種植大戶,都不用驗貨,直接稱重下單”。
天麻行情火熱,帶給大別山區鄉村振興更加廣闊前景。今年以來,九資河鎮推廣天麻“代料栽培”新模式,降低種植成本同時增加畝産;引進9家中藥材加工企業進駐産業園區,建設環大別山區道地藥材集散和加工基地;發揮大別山自然風光優勢,推動“藥旅融合”産業發展。
“藥商在搶天麻,我們也在搶機遇。”九資河鎮黨委書記羅燕説,鄉村振興機遇難得,我們將持續打造九資河天麻等中藥材品牌,提高産品附加值,帶動更多藥農增收致富。(記者李勁峰 肖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