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1/ 20 09:59:14
來源:新華網

內蒙古赤峰發展設施農業 優質蔬菜賣到北上廣

字體:

  新華社呼和浩特11月20日電  題:內蒙古赤峰發展設施農業 優質蔬菜賣到北上廣

  新華社記者恩浩、王靖

  初冬清晨,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已天寒地凍,而萬畝番茄園區的大棚內卻暖意融融,人們正在齊膝高的番茄秧苗間穿梭忙碌。“我們種的是越冬茬番茄,元旦時就可以採摘了。現在交通很方便,頭一天採摘,第二天就能擺上北京市場的貨架。”種植戶於興海説。

  圖為位於赤峰市寧城縣的萬畝番茄園區。(新華社發 齊學濤 攝)

  於興海從事大棚種植20餘年,是當地較早嘗到設施農業甜頭的農戶。寧城縣種出的番茄果形正、顏色好、耐儲運,很受北京商超和大型批發市場的青睞。“冬夏兩茬番茄,每年純收入能有12萬元。”

  為了讓更多農戶搭上“致富快車”,寧城縣立足高原寒地自然環境特點,大力發展設施農業,通過財政補、項目投、銀行貸、農民籌等措施解決發展資金問題,不斷加大對設施農業投入。如今,這裡設施農業面積達到3.8萬畝,年産番茄10萬噸,産值5億元,戶均收入約10萬元。

  寧城縣做大做強設施農業,是赤峰市設施農業穩步發展的縮影。

  圖為正準備發往北京和上海市場的寧城番茄。(新華社發 齊學濤 攝)

  赤峰市因地處高緯度乾旱、半乾旱地帶,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各類作物品質優良,具有發展設施農業得天獨厚的條件。同時,赤峰是連接華北、東北和內蒙古東西部的交通樞紐,距離北京市區僅300余公里。優越的交通區位優勢,能讓優質蔬菜及時擺上各地餐桌。

  立足區位優勢和自然稟賦,近年來,赤峰市穩步擴大設施農業生産面積,推進智慧化、機械化、節水化建設,因地制宜推動設施農業規模擴大和改造升級。目前,全市的規模化設施農業園區已有1215處,其中萬畝以上園區9處,萬畝以上設施農業集聚區2個,千畝以上園區245處。截至2022年底,赤峰市設施農業産值已達144.72億元,設施農業已實現全年生産,四季上市,面積和産量均佔內蒙古的50%以上。

  圖為赤峰市寧城縣種植戶在大棚內採摘尖椒。(新華社發 王中文 攝)

  “為提升設施農産品的核心競爭力,近年來赤峰市大力推廣綠色高效標準化生産技術,引導設施農業向標準化、産業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實現全産業鏈增值增效。”赤峰市農牧局種植業科科長柴貴賓介紹,赤峰市已擁有綠色、有機、地理標誌農産品認證企業123家,認證産品319個,認證面積超100萬畝。

  為了讓綠色優質的蔬菜銷路廣、賣好價,全市各旗縣區近年來帶領蔬菜供應商、種植合作社等赴外地“組團闖市場”。赤峰市已在北京市、上海市、廣州市等大中城市和滿洲裏、二連浩特等口岸建立起銷售網點,還通過“互聯網+”拓展銷售網絡,引進知名電商企業營銷&&進村入戶,發展電商直播帶貨,讓優質農産品擁抱大市場。

  此外,赤峰市緊緊抓住京蒙協作的機遇,多次組織相關部門赴北京北菜集團、新發地市場實地考察對接,推動在赤峰市建設北京市定供保供基地,在北京市建設赤峰市直營店等,擴大赤峰蔬菜在京影響力。

  “如今,赤峰市已是京津滬地區反季節蔬菜的重要供應基地,還與上海江橋市場、北京農産品流通協會等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柴貴賓介紹,近三年來,赤峰市設施蔬菜的年均産量在500萬噸左右,每年供應到京津冀、長三角地區的蔬菜佔全市總産量的六成以上。“同時,赤峰市還是內蒙古首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産基地,每年通過陸運向粵港澳大灣區供應的番茄、辣椒等耐儲運蔬菜有25萬噸左右。”

  “下一步,我們將在設施農業現代化提升方面發力,進一步深化數字賦能,大力推動設施設備、農事決策的智能化。”赤峰市農牧局局長張聖合説,通過改造提升,全市設施農業綜合産能可達584萬噸,總産值將達240億元以上。(記者恩浩、王靖)

【糾錯】 【責任編輯:周楚卿 】
閱讀下一篇:
01003009090000000000000001112410112998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