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紡都”還有什麼“布”可能?
鏈結·科技·國潮……2023第六屆世界布商大會特寫
一塊布有幾面?浙江紹興柯橋區有最豐富的答案。
在這裡,一塊布漂洋過海,擔當絲路先鋒;一塊布精緻“雕琢”,引領時尚潮流;一塊布“織”入黑科技,顛覆傳統認知……柯橋人常説,布裏有乾坤,布業是永遠的朝陽産業。
11月3日至10日,2023國際紡織製造商聯合會中國紹興柯橋大會、第六屆世界布商大會在柯橋牽手同辦。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走進“國際紡都”柯橋,逛展、探布、看秀,尋找更多“布”的可能。
微笑、翻譯軟體、計算器,紡博會搶單“三件套”
“How are you!”
沒等回答完記者的問題,紹興希順紡織品有限公司的業務員陳雨欣,已微笑着“截”住展區門前的外國客商,利索地拿出色卡,掏出名片,最後成功地把客商領進了門。
這位剛入職不久的00後女孩,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語,熟練地介紹着自家的面料,絲毫看不出這是她第一次參加紡博會。
作為世界布商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2023柯橋秋季紡博會吸引了600多家中外企業參展。從1999年至今,柯橋紡博會已經走過了25年,不斷擦亮“國際紡都”這張金名片。
希順紡織的展區大約20平方米,擺滿了人造棉、尼龍等幾十種面料。這家以外貿為主的柯橋本土企業,産品主要銷往中東、南亞和南美市場。11月4日紡博會開啟當天,就吸引了不少客商。
上午10點以後,會場內的客商逐漸多了起來,希順紡織展區前三米寬的過道都變得有些擁擠。陳雨欣更忙了,一有客商朝展區投來目光,她就立刻迎上去。
“不到一天時間,我自己就加了36位客商的微信,其中26位來自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原來我們東歐市場出口量不多,今天有5位東歐客商前來諮詢,我有點驚喜。”陳雨欣用微信給本報記者留言。
會場的另一頭,楊世紡織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楊穎,在紡博會開啟後的兩個小時內,就接到了近20位客商的諮詢,其中五六家有合作意向。“在國外參展,一天下來才接待20多個客商,真正能轉化為訂單的也就三四個。”楊穎對比説。
臨近中午,紡博會迎來人流高峰。不少參展企業的業務員忙得連盒飯都顧不上吃,一位年輕的業務員邊取面料邊抱怨:“真該多派點人手過來。”
在浙江布創紡織集團有限公司的展廳裏,公司總經理錢水江正拿着計算器和老外談價格。老外取下布創紡織的面料樣品,錢水江就按下一個價格數字。儘管不會英語,但幾輪交流過後,他就拿下了幾個面料訂單。
布創集團專做人造棉,這種常用於女士家居服的面料,主要銷往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錢水江參加了10年的紡博會,在他看來,“展會是企業展示産品的窗口,是拓客引流的重要渠道。”
在會場上,記者在好幾個展區都撞見了外商Rana。這次參會,這位孟加拉國客商計劃選購一批面料帶回自己的國家。Rana中文不熟練,靠着翻譯軟體和參展企業交流。他説,中國有很多面料是孟加拉國沒有的,他已經和不少企業約好去工廠看樣品。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深刻改變了柯橋紡織産業。以布為媒,中國紡織業通過“國際紡都”與龐大的海外市場建立起牢不可破的鏈結。
紡博會主辦方之一的柯橋區會展業發展中心負責人王懌介紹説,本屆紡博會吸引了一支來自44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共計500餘人組成的大型採購團。過去10年,累計有60多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採購商到訪過紡博會。
“織”入黑科技,一塊布的傳統認知被顛覆
11月4日,在中國時尚面料設計大賽頒獎典禮現場,一件件自帶“黑科技”的服裝,吸引現場觀眾掏出手機拍個不停。
從事面料開發30多年的國家紡織産品開發中心總工程師陳寶建,化身“帶貨主播”,興致勃勃地介紹創新産品。
“這件衣服通過芯片的無感植入,加上物聯網、遠程射頻技術,實現了對學生的無感考勤。”陳寶建拿着一件校服説,家長能夠隨時觀察到孩子的情況,“這真是一個非常實用的設計”。現場響起一陣笑聲。
“冬季在戶外跑步,出了一身汗再停下來會發冷發濕。這件服裝可以隨時調整溫度,保證體溫平衡。”陳寶建又拿起一件馬甲,“有了它,就可以防止突然失溫的情況。”
……
11月4日,在2023年度中國紡織工業智能製造大會現場,武漢紡織大學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院長胡新榮,也“秀”了一把黑科技。
“網上買衣服,收到的實物可能與圖片不一致,要麼不得體,要麼不合身,智慧着裝技術就解決了這個痛點。”胡新榮一席話,立馬引起觀眾關注。
“智慧着裝包含服裝資源庫、基於用戶畫像智能推薦和虛擬試穿三項技術。”胡新榮説,團隊利用用戶正側面兩張照片獲取人體尺寸,“算”出用戶的三維體型。算法還能根據季節、服裝顏色、面料圖案等元素,幫助消費者正確穿搭。
布商大會期間,不少客商都去了浙江省現代紡織技術創新中心打卡。這個去年在柯橋成立的技術創新中心,還有一個朗朗上口的名字——鑒湖實驗室。在這裡,一塊布的傳統認知被顛覆。
覆蓋新型涂層製成的功能面料,即使在暴雨天氣也能有效防水,同時具備優異的保暖、抗菌、吸濕效果,減少了國內服裝企業對國外同類面料的依賴,且價格不到後者三分之一。
以滌綸工業絲製成的特種纜繩,已應用於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全球首座十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産儲油&&——“深海一號”。這種單根長度近1公里的巨大繩索,能在高鹽高濕環境下使用30年。
在鑒湖實驗室,一塊“布”可以是高強度的防彈衣,或是屏蔽電磁輻射的防護罩,或是輕量化汽車的關鍵零部件。它還能化身飛機黑匣子極耐腐蝕的外殼、高速無人機纖薄又堅韌的機翼……
目前,柯橋擁有紡織類高新技術企業255家、省級企業研發中心29家,研發人員2.7萬人,為全區紡織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創支撐。
柯橋區委書記陳豪&&,未來柯橋將聚焦“科技賦能”,全力打造現代紡織科創中心;大力創建以化纖布染整為主的國家先進印染技術創新中心,強化多元化載體&&協同創新,努力建成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新型創新體系。
古城時裝秀,“突然”喚出“東方神秘力量”
11月5日晚,柯橋魯鎮大劇院,斑斕的燈光打在劇院的白墻上,映出一排斑駁的人影。觀眾有的説紹興話,有的説普通話,還時不時傳來意大利語、英語和法語。天南海北的人聚在這個露天劇院,欣賞由中意兩國設計師聯袂打造的時裝秀。
“我用了柯橋企業研發的提花面料,這與我設計的祥雲圖案契合。”蓬鬆又有立體感的祥雲,是柯橋“經緯計劃”設計師齊斌的標誌性設計。
“今年9月,我們將中國文化元素的設計帶到米蘭時裝周,獲得了許多關注與好評。‘國潮’以後一定會成為世界的潮流。”齊斌説。
時裝秀結束後,幾位意大利觀眾特意找到齊斌合影留念。一旁的翻譯人員説:“她們讓我幫忙傳達,特別喜歡你的作品。”
這次來柯橋參會的意大利前總理馬泰奧·倫齊,唸唸不忘米蘭時裝周上的柯橋元素。“柯橋以設計賦能,用原創的時尚話語講述品牌故事,不斷擴大柯橋的時尚聲量,呈現了新舊時尚力量的更迭,展現柯橋時尚設計迸發出的無限潛能。”
布商大會期間,柯橋這座水韻古城每天都有不同主題的時裝秀上演。眼下,設計師張突然還在和團隊緊張地修改作品細節。這位“登上紐約時裝周最年輕的華人設計師”,將在11月9日推出名為“留白”的主題秀。
“90後”張突然,致力於將中國風帶上國際舞&,被外國人稱為“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十年前被博物館中的古代服飾所震撼,他毅然辭去國企工作,1米84的大男孩轉頭捏起繡花針,沉醉於中式服飾文化研究。
“留白,是中國繪畫裏的概念,看似空白,卻描繪了千山萬水,這是獨屬於東方的浪漫。”張突然説,這次合作的柯橋嘉利隆面料,鮮有花色,但卻能從中感受到少有的柔軟,稍加點綴,便可以引出無限思緒。
“留白”主題秀以襯衫面料為主,張突然拿到柯橋面料的那一刻,就感受到與國際上其他面料的不同。“面料里加入了竹纖維,給人質樸純凈的感覺,也幫助我突破了過去的設計風格,極致簡約地表達出濃厚的東方質感。”
德不孤必有鄰。參會企業浙江凱喜雅智紡科技有限公司多年專注於中國顏色的研究。總經理蔣璐篤信,與其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去購買西方色彩裏的流行色,不如在中國古典色彩裏尋找素材。
她指着自己身上的薄紗外衣説:“你以為我今天穿的是‘美拉德’色,其實這款顏色叫板栗殼棕,是板栗殼做的植物染色,屬於中國傳統色彩。”
“想要掌握時尚話語權,一方面需要重新挖掘和理解傳統文化,另一方面也要有技術支撐,把傳統文化、美學和材料學融合在一起。”蔣璐説。
在本屆布商大會的主題大會上,意大利國家時尚協會終身名譽主席博賽利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提到,近些年,在國際時尚領域,能夠明顯感受到中國風的興起。“我認識的許多中國設計師都將中國文化元素創新運用到服裝作品中,這是中國文化新的呈現方式,能夠幫助中國在國際時尚領域取得更大的成功。”
(記者黃海波 張典標 劉婧宇;參與采寫:劉小草 蔣彤 張曉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