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1/ 04 08:34:37
來源:經濟日報

如何讓非遺回歸日常生活

字體:

  想讓非遺更好傳承,一定要用高品質的創新産品打動消費者,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第八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産節不久前剛剛落下帷幕,這項兩年一次的節慶活動已經成為當地的一張“文化名片”。不止成都,近年來,多地通過舉辦非遺主題的展覽、節慶、消費活動,搭建起展示非遺、交流非遺、感受非遺、體驗非遺的舞&,拉近了人們與非遺的距離。在這些短暫相聚的舞&之外,許多本就源自生活的非遺産品正在努力尋找回歸生活和日常消費的方式。

  踩中時尚潮流節拍

  “我們苗族的手工藝品很豐富,銀飾、刺繡、服飾都很有特色。”潘皇益來自貴州丹寨,是苗族銀飾的非遺傳承人。在成都國際非遺節的展&裏,穿着一身民族服飾忙裏忙外的潘皇益很“打眼”。她帶來的銀飾耳環、項鏈、戒指和扎染的圍巾、工藝品等很受歡迎,不一會兒展&前就圍滿了詢價、購買的消費者。

  潘皇益從七八歲開始跟着家裏人學習苗族銀飾和服飾的製作,十六七歲便嘗試幫村寨的其他人做設計。2016年,為了讓苗族傳統手工技藝走向更廣闊的市場,她成立了一家公司。

  “現在喜歡非遺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一些有非遺元素同時有時尚設計感的服飾最受年輕人喜愛。”潘皇益很早就認識到,很多古老的手藝想在現在的市場裏繼續發光,必須學會創新,“顧客就是我的老師,他們的需求就是我們開拓市場的方向。古老的非遺一定要和現代人的審美結合”。

  “很多‘90後’真的發自內心熱愛非遺等中國傳統文化。”李孟遠説,這其中也包括他自己。2019年留學回來後,他和另外兩個“90後”小夥伴一起創立了一家以傳統服飾製作為主的公司,沒想到主打的“馬面裙”意外踩中了這一撥年輕消費者的時尚節拍。

  “這幾年,喜歡漢服的年輕人特別多。在設計製作過程中,我們通過深入非遺項目所在地,拜訪雲錦、蘇繡、蜀繡、羌繡傳承人,邀請材料和紡織學專家協助參與非遺工藝創新研發,將傳統工藝和傳統服飾結合。”李孟遠希望今後可以用非遺賦能更多載體,創造更多年輕人喜歡的潮流産品。

  “傳統非遺很好,但傳統不意味着一成不變。想讓非遺更好傳承,一定要用高品質的創新産品打動消費者。”吉時造物品牌負責人廖娟説,他們把非遺的珠繡技藝與傳統醒獅形象結合,設計了一款立體醒獅挂件,一經推出立刻成為爆款。“現在的消費者目標很明確,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只有真正高品質的産品才能打動消費者的心。”廖娟説。

  非遺美食遠走他鄉

  “來嘗嘗我們純手工製作的麻花吧”“我們的臘肉是用最傳統的工藝做的,味道不一樣”……本屆成都國際非遺節設立了巴蜀國際非遺美食周,展廳人氣特別高,前來參觀的消費者不僅能品嘗到非遺傳承人現場製作的美食,還可以把喜歡的美食帶回家。

  美食製作技藝是重要的代表性非遺項目。近年來,柳州螺螄粉、桂林米粉製作技藝等紛紛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這些網紅美食的入選,就是要發揮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導向作用,引導各界在關注某一種食品或某一種菜肴製作技藝的基礎上,更關注飲食類非遺項目蘊含的文化意義、社會功能和當代價值。

  隨着技術和物流的改進,非遺美食不僅能在當地吃到,也在以各種方式“遠走他鄉”。“長赤麻餅是四川巴中地區的特色非遺小吃,需要幾十道製作工序才能做到餅皮中空、又脆又香。”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文創辦主任岳曉文介紹,長赤麻餅好吃不貴、遠近聞名,很多到巴中旅游的游客都會買一些帶回家。

  “我們希望長赤麻餅可以打開更大的市場。以前制約它走出去的因素主要在物流,現在我們通過改進包裝等措施,解決了長赤麻餅運輸過程中易碎的問題。”岳曉文説,非遺美食想要獲得消費者的認可,除了保持品質穩定,還迫切需要在産品包裝、口味多樣、大小重量、銷售渠道等方面更加貼近消費者需求。

  徐海洋是四川省遂寧市觀音素麻花製作技藝的非遺傳承人。“從1895年開始,我們家就以炸麻花為生。觀音素麻花的製作需要經過選料、發制老面、炸制、攤涼等8個主要工藝環節。我們始終堅持傳統手工製作方法,精準把控每一道工序。”徐海洋説,為了更加符合現在消費者的口味,觀音素麻花也在不斷探索,目前已開發出原味、黑芝麻、椒鹽等5種口味。

  從2018年起,徐海洋開始通過網絡銷售渠道,讓觀音素麻花走得更遠。“現在網絡銷售能佔到我們總銷量的三分之一。網絡是必須借助的力量,我們正在摸索直播帶貨等新銷售方式,在這方面希望得到更多外界的幫助和支持,讓非遺美食被更多消費者了解和喜愛。”

  鄉村旅游注入“靈魂”

  “到我們這裡可以動手體驗國家級非遺項目道明竹編,花一小時的時間,自己製作小花籃或小鈴鐺。”四川崇州市道明鎮竹藝村東籬集竹編研學基地的負責人蔡鳳謙説,“今年我們的生意特別好,最多一天接待了400多位游客前來體驗。”

  竹藝村由行政村龍黃村的3個村民小組整合而成,這裡的村民祖祖輩輩以竹編産業為生。現在,這門古老的非遺手藝為這裡的鄉村旅游注入了“靈魂”,幫助竹藝村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紅”村。

  竹藝村裏隨處可見竹編文化的身影:大型竹編藝術裝置散落在村裏的各個角落,村民們坐在堂前屋後,纖細的竹絲在他們的手中纏繞交織……游客可以到竹藝村感受古樸的田園風光,體驗非遺技藝,還可以把一件件精美的竹編産品帶回家。

  “我們店裏有100多個品種的竹編産品,其中最受游客歡迎的是瓷胎竹編。節假日到我們竹藝村來玩的游客越來越多,碰上國慶黃金周這樣的節假日,店裏的客人擠得走不動路。”竹藝村竹編藝術坊的銷售人員賴瑤瑤説。

  “道明竹編有上千年的歷史。過去人們就地取材,把竹子製作成生活和生産用品;現在我們通過和高校合作,拓展竹編産品的種類和藝術價值,讓産品的審美和功能更符合消費者需求。”崇州市文化體育和旅游局副局長肖永忠説,非遺+旅游讓竹藝村“改頭換面”,培育起了耕讀研學、餐飲民宿等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的新業態,切切實實帶動了村民增收致富,為當地找到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據統計,2022年,道明竹編製品年産值達到2195萬元,竹藝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萬多元。

  不止竹藝村,非遺+旅游正在各地擦出漂亮的火花,生動詮釋着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內涵。非遺+旅游催生了更多獨具文化意蘊的旅游産品,讓千千萬萬的游客在游覽的過程中感受着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也讓非遺這座寶庫散發出更加耀眼的光彩。(記者 張 雪)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 】
閱讀下一篇:
010030090900000000000000011113261129957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