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8/ 02 07:31:27
來源:經濟日報

“保險+期貨”優化金融服務模式

字體:

  實施大豆振興計劃,有“期貨貢獻”。在山東嘉祥縣,浙商期貨開展繁種大豆“保險+期貨”項目,通過保障繁種大豆收入保險的模式,確保繁種大豆優質優量。浙商期貨的努力是一個縮影。當前,期貨業出現投身“保險+期貨”、服務“三農”走深走實的新趨勢。

  記者從中國期貨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期協”)獲悉,最近一個業務年度(2022年5月1日至2023年4月30日),67家期貨公司開展“保險+期貨”項目2357個,為大豆、玉米、生豬等18個農業産業品種提供價格風險保障,累計承保貨值559.85億元。

  創新服務 助力農業現代化

  “保險+期貨”已連續8年寫入中央一號文件。“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優化‘保險+期貨’,在此政策背景下,期貨公司‘保險+期貨’業務呈現出規模良性增長、保費結構逐步多元、服務‘三農’成效持續顯現、業務盈利情況顯著改善等積極變化。”中期協相關業務負責人告訴記者。

  “保險+期貨”作為一種創新型農産品價格風險管理業務,其核心機制是農業經營者向保險公司購買基于農産品期貨價格開發的目標價格保險産品,保險公司又通過場外看跌期權為承保標的進行“再保險”操作,以對衝價格下跌帶來的賠付風險。同時,期貨公司在期貨市場上進行賣空操作,對衝向保險公司賣出看跌期權的風險,將風險回歸于市場,最終形成風險分散、各方受益的閉環,實現多方共贏。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保險+期貨”為農業生産經營帶來了新變化: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生豬養殖戶不再擔心生豬價格變化,安心專攻飼養技術;陜西延長縣的果農開始參考蘋果期貨價格指引,主動和果商議價;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的176戶玉米種植大戶,學會主動利用期貨市場管理所種植的9.81萬畝玉米價格風險;新疆麥蓋提縣以紅棗“保險+期貨”為切入點,在保障棗農種植收益的基礎上,通過普及期貨管理理念、設立期貨交割庫等舉措,逐步推動該縣紅棗産業走上規模化、標準化、産業化的中國式農業現代化之路……

  “‘保險+期貨’為‘三農’提供了規避價格下跌風險的一條途徑,可有效彌補國家收儲政策退出後市場保障功能的不足。”浙商期貨有限公司董事長胡軍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保險+期貨”還將現代定價理念引入農業經營。農産品所涉及的鏈條比較長,包括生産、加工流通和消費領域,而每一鏈條所輻射的領域也較為寬廣,生産鏈上的每一個變化都會在價格上有所反映。農業經營主體可依托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減少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進而保障農業産業平穩發展。

  隨著實踐的深入,“保險+期貨”得到了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認可和支援:多個“保險+期貨”項目獲“國務院扶貧辦企業精準扶貧專項案例50佳”“全球減貧案例徵集活動最佳減貧案例”。甘肅靜寧縣在多年成功實施蘋果“保險+期貨”的基礎上,入選“中央財政支援普惠金融發展示范區”,並正依托該模式申報“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聯合嘉吉公司出資100萬美元,持續在吉林松原市開展以“保險+期貨”為內核的農業風險綜合管理試點。

  作為“保險+期貨”的首創者、推動者和實踐者,期貨業在“保險+期貨”模式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期貨公司充分發揮風險管理的專業優勢,累計出資24.81億元支援“保險+期貨”項目,佔項目總保費的36.92%。同時,積極推動構建多主體金融機構合作渠道,為項目增量擴面提供資金。

  規模增長 財政補貼成推動力量

  數據顯示,最近一個業務年度,“保險+期貨”項目承保貨值559.85億元,規模同比增長32.67%。從規模增長結構看,商業性項目(無期貨交易所支援項目)規模290.45億元,繼續保持高于期貨交易所支援項目規模(269.4億元)的發展態勢,且商業性項目規模同比增長36.3%。

  項目覆蓋品種數量、縣域數量、農戶數量均實現不同程度的增長,新增菜籽油、油菜籽、尿素3個涉農品種,覆蓋農産品數量達18個;覆蓋縣域數量由703個增至832個;惠及農戶數量由163.77萬戶次增至178.56萬戶次。

  這個規模增速相較上一年度,雖有所放緩,但更加注重提質增效。中期協相關人士表示,規模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在于,今年以來,中期協進一步明確了“保險+期貨”項目認定標準,未將形式符合要求但未有效發揮期貨功能,或明顯不具備保障意義的項目納入統計范圍。該舉措向市場傳遞了“切實發揮期貨功能服務‘三農’”的業務導向,對于優化“保險+期貨”的業務生態,起到了積極作用。

  隨著各地參保意識的不斷增強,“保險+期貨”項目保費“多元共擔”的結構逐步形成。在23.43億元項目總保費中,財政補貼保費8.75億元,參保主體自繳保費7.55億元,期貨交易所和期貨公司支援保費合計6.55億元,其他外部資金支援保費0.58億元。財政補貼保費佔比達37.35%,已逐步成為“保險+期貨”項目實施的重要推動力量。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20多個省份針對“保險+期貨”制定專門的政策或安排專項支援資金,湖北、貴州、江蘇、山西等省份的補貼比例實際已超60%。

  數據顯示,在項目落地的832個縣域中,涉及原國家級貧困縣中的245個、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43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42個,參保主體實際賠付率(總賠付金額/自繳保費金額)為198.28%。

  期貨業自身也在服務“保險+期貨”中受益。抽樣調查數據顯示,不考慮人員、稅收等成本,業務規模排在前20名的期貨公司中,有7家公司業務利潤均超1000萬元。“盈利情況出現較大幅度改善的原因,包括業務規模持續增長、項目入場對衝權利金比例提高、不同年份市場波動差異、對衝能力提升等。”上海地區一位頭部期貨公司業務負責人告訴記者。事實上,盈利情況改善是對期貨公司一直以來積極探索與付出的正向回饋,也為“保險+期貨”的可持續開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優化模式 服務涉農全産業鏈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支農作用,優化‘保險+期貨’”。傳統“保險+期貨”參與主體較為單一,一般為農戶、保險公司以及期貨公司,而從實踐來看,“保險+期貨”的可持續性發展離不開政府、交易所、銀行、龍頭企業等多方主體的支援。

  以浙商期貨的山東武城縣玉米收入保險項目為例,在交易所和政府的支援下,浙商期貨打造了“‘保險+期貨’+銀行信貸+衛星遙感+基差收購”的玉米全産業鏈風險管理,上有政府補貼保費緩解農戶投保壓力,下有農業企業托底收購,綜合性保險服務正成為影響力深、可持續性強的發展模式。

  日前,中期協黨委把優化“保險+期貨”作為主題教育調研的重點課題,通過田間地頭交流、農戶農企走訪、産業實地考察、地方政府座談等形式,研究推動優化“保險+期貨”。

  在“保險+期貨”實施中,有哪些“痛點”和“堵點”?記者了解到,目前,一些期貨品種的市場容量還不夠。由于“保險+期貨”需要在期貨市場進行大量交易,這種套期保值交易需要對手盤才能實現,隨著“保險+期貨”規模的不斷擴大,相應的套期保值交易也將不斷擴大,能否有充足的對手盤將是一個顯著制約因素。為應對更大規模的看跌/看漲期權進場對衝,需進一步提高期貨期權市場的承載能力,即提供更大的流動性。以玉米為例,目前市場的承載能力不過上千萬噸,而國內玉米産量有上億噸之多。

  此外,隨著“保險+期貨”高速發展,也出現一些不規范的現象:如一些價格保險産品利用場外期權靈活性的特點,形成保費資金與場外期權資金“平進平出”,套保資金沒有進入期貨市場做對衝,而是變形為保費“流量”工具等,這些亂象需要監管部門關注,加以預防和治理。

  “保險+期貨”模式發展至今,已有包括玉米、大豆、生豬、棉花、橡膠等18個農業産業品種。如何進一步優化?浙商期貨産業研究所所長藍旻建議,一方面,要豐富“保險+期貨”保費來源,提高模式可持續性。可大力推動中央財政整合相關資金,按農民投保需求,靈活調整財政資金向“保險+期貨”傾斜,提高農民投保意願。引導更多的資本力量加入,例如持續大力推進農業信貸、擔保、投資融資等方面的金融創新服務。另一方面,進一步提高期貨市場運作品質,加快推進涉農産品上市交易,提供期貨期權並行、場內場外聯通的綜合性風險管理手段,不斷優化已上市品種的功能發揮,穩步提升品種流動性,優化市場結構,促進價格發現功能更好發揮。

  中期協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當前“保險+期貨”面臨可持續發展機制需進一步深化、業務模式有待進一步優化等挑戰。下一步,中期協將推動出臺“保險+期貨”專門的政策引導和支援文件,探索建立健全跨行業合作監管制度,推動建立常態化財政補貼機制,形成地方政府主導驅動、農戶積極響應、行業支援激勵、中介服務到位、金融保障有力的常態化、機制化發展生態,深化期貨與其他金融行業、實體産業的合作,提升“保險+期貨”質效,助力構建農業全産業鏈金融服務體係。(記者 祝惠春)

【糾錯】 【責任編輯:王雪 】
閱讀下一篇:
0100300909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781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