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8日電(盛波)一年不到的時間,北交所的上市公司數量再上一個臺階,又增百家,達到200家的規模。
整體來看,北交所200家上市公司經營保持穩健,專精特新集聚,創新屬性明顯,規范性水準持續提升,社會責任意識不斷增強,彰顯了較為強勁的發展韌性。
規模效應初顯
經過了近一年零七個月的發展,北交所上市公司的規模效應初顯。
北交所目前200家上市公司中,中小企業佔比83%,民營企業佔比88%,近八成企業屬于戰略新興産業、先進制造業,覆蓋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精密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細分領域,體現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産品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上的多元化創新形態。北交所聚焦“更早、更小、更新”,200家企業創新性和成長性良好,與北交所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市場定位較為匹配。
200家上市公司2022年平均實現營業總收入7.68億元,同比增長21.95%;平均歸母凈利潤7152.99萬元,同比增長12.12%。盈利面達92.5%,22家公司凈利潤超過1億元。公司整體營運資金良好,經營活動現金凈流入88.29億元,同比增長28.27%;生産建設穩步推進,購置固定資産等投資合計支出144.87億元,同比增長46.68%。面對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中小企業繼續實現穩定增長,體現了較強的經營韌性。
“專精特新”集聚
專精特新企業的培育和高品質發展離不開資本市場的支援賦能,北交所則被視為專精特新企業的“搖籃”。
北交所已有84家公司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錄,佔市場總數的42%,超過8成公司入選省市級專精特新企業名錄。此外,8家公司獲得國家級“單項冠軍”認證。這些企業專注于細分市場、創新能力強、掌握一定核心技術,是産業轉型升級的中堅力量。如康普化學在銅萃取劑領域為國際知名企業,濕法冶煉及萃取技術路線國際領先,市佔率全球第三、中國第一。民士達率先解決芳綸紙領域“卡脖子”技術,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市場佔有率位居全球第二位。鼎智科技是國産微特電機龍頭,呼吸機配套音圈電機行業領先,成為國內外中高端微電機市場的主流品牌之一。
北交所已逐步涌現一批創新性和成長性凸顯的細分龍頭企業。如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龍頭企業貝特瑞,負極連續十年出貨量全球第一,客戶覆蓋了以寧德時代、比亞迪等為代表的主流客戶群體,2022年實現凈利潤23.18億元,同比增長60.86%。曙光數創是目前國內唯一實現浸沒相變液冷技術和大規模部署案例的供應商,成功解決了中高到極高密度數據中心的散熱難題,2022年實現凈利潤1.12億元,同比增長24.72%。碳纖維原絲龍頭吉林碳谷打破了國際碳纖維巨頭在原絲生産技術上的壟斷,持續擴大産能,2022年實現凈利潤6.31億元,同比增長100.30%。射頻連接器龍頭企業富士達,共發布十三項IEC國際標準,在射頻同軸電纜組件領域保持著國際技術領先地位,2022年實現凈利潤1.43億元,同比增長40.1%。
市場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
設立北交所是黨中央立足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也是支援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重要改革舉措。開市以來,在中國證監會的統一領導和社會各方的大力支援下,北交所錨定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的戰略方向,堅持錯位發展、突出特色市場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一是搭建了一套基礎制度框架。初步構建了一套契合中小企業特點的基礎制度體係,並根據全面實行注冊制的安排進行了適應性調整。匹配市場定位,準入標準與科創板、創業板保持一定差異,提供多元化的融資品種、融資方式和市場化的定價機制,實施更加靈活的股權激勵安排等。
二是服務了一批創新型中小企業。北交所上市公司達2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佔比超四成,高新技術企業佔比超九成,總市值約2700億元,平均市盈率約18倍,累計公發融資超400億元,平均每家融資2億元。
三是形成了一個股債並進的發展格局。政府債券發行業務平穩啟動,實現了境內交易所服務國債發行的新突破,目前已發行地方政府債和國債超2.14萬億元。
四是一批標誌性改革舉措取得積極效果。北證50指數提供了市場表徵和投資基準,帶動發行了8只指數基金。融資融券業務豐富了投資者交易策略,目前兩融標的股票71只。混合做市改善了交易品質,13家做市商為36只股票做市,貢獻了做市股票成交金額的7.16%。